往返最后一公里
社區被稱為城市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疫情防控也是如此,最后一公里事關整個城市的防控。黃軒、匡芳就往返在最后一公里上。
一
我與黃軒微信聯系,習慣上先問:在嗎?有時候很快能收到“在” ,有時則要等很長時間,甚至很晚才收到。我知道,每一個社區工作人員當下都不輕松。
黃軒在梅花池社區上班,這個社區屬于將軍路街,在武漢西北部的東西湖區。這個社區離著名的金銀潭醫院僅僅三四公里。2018年我在將心花園社區掛點,每次我去社區,都要與他對接。一年多沒聯系,發生了很多變化,他換了社區,換了崗位。但他的樣子我記得,年輕、帥氣、個不高。這個社區有四千六百戶,一萬二千人。論人口規模,武漢市比它大的社區還有不少,但梅花池社區特殊,它還管轄三個自然村灣和一個工業小區,這些地方人員復雜,流動變化快,管理難度大。在疫情嚴峻的當下,更是如此。
同許多人一樣,臨近春節,大家都在計劃如何過年。黃軒沒有出門度假、旅游的想法,他的妻子預產期是3月26日,父母和岳父母都在武漢市內。除了值班,黃軒心想就兩邊走走,陪著家人算了。就在此時, 1月22日武漢市發布通知,干部職工24小時值班備勤。緊接著, 23日武漢封城,他接到街道的通知,全員取消休假。突如其來的變化,讓黃軒和同事們一下蒙了。在明白了怎么回事后,他和同事很快投入了一場從未有過的戰斗。他沒料到,這個春節過得如此艱難。
從1月22日開始,黃軒和同事們的工作就一個,防疫防控。逐戶排查,引導居民做好防范、隔離、問診的工作;村灣和小區全面殺毒;重點場所的防控;咨詢、答疑以及生活服務。
事情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完全不同。封城之前,有的居民按照正常過年的節奏出去了,得一個一個打電話,搞清動向,留在武漢的居民,要一個一個詢問身體狀況,體溫不正常的要登記。消毒并不難,但得有消毒液。封城的前后,藥店、商場、超市,排隊的都是買消毒用品、防護用品,半小時賣斷貨是常事。連續幾天,幾家著名醫護用品企業不斷發布消息,說正在組織貨源和抓緊生產,但市場上仍難見到貨。黃軒和社區同事們一直關注著這些信息,因為居民買不到,就會找社區。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只能把自己了解的信息告訴居民,讓他們不要著急。除此以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一切都來的太突然了。現在,只要有人說什么東西,對預防病毒有用,居民們馬上會去排隊。所有人都被恐慌牽引著,走向忙亂和焦慮。
黃軒的工作群里不斷有來自各個方面的提醒,村灣的私房是否消毒,某棟樓有一個養鴿子的取締沒有,轄區內超市日常生活物資是否充足,等等。盡管每天高度緊張地應對,但看起來,黃軒還算扛得住。除了物資短缺,他還沒有聽到其他同事有什么抱怨。但1月26日下午,一個網格員告訴他,鄰近的社區有一個病人在核查時,情緒異常激動,說住不了院,就去社區鬧事。而昨天,這個病人真就去了社區。幸虧派出所所長及時趕來協調,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把病人送走了。黃軒聽完,并不特別驚訝,這么多人等待就診,而醫療資源如此緊張,沖動乃至極端的言行都不可避免。他擔心的是,梅花池社區有無這樣的病人。一旦感染者故意傳播病毒,后果不堪設想。下班前,黃軒還在回想過去幾天接待病人的過程,細節有無疏忽,態度有無不耐煩,與病人有無語言上的沖突。他怕因為自己的過失,激怒了病人引發可怕的后果。
不過,逐戶排查工作還算順利。到1月27日,黃軒所在的社區已經排查了三千多戶。對社區發熱病人,已經基本有底。27日發現3例發熱病人,其中2個低燒病人安排在家中隔離、服藥,一個64歲老人由社區聯系救護車送區人民醫院就診。28日發現4例發熱病人,其中兩例認為是疑似,都采取隔離觀察,打針吃藥等措施。29日發現一例發熱病人,但患者不配合工作,通過下派干警的協助,按程序完成了登記備案并交代了相關注意事項。
1月29日武漢有很多好消息。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妻子康復出院,另外4名新冠肺炎患者也出院,其中一位還是82歲的糖尿病患者。同濟醫院也傳來消息,一位78歲的老年患者出院。兩位老者康復的消息,讓更多年輕人在恐懼中看到了希望。黃軒和同事們不斷把這些信息傳遞給等待收治的居民,盡管他不知道梅花池社區的患者何時能被收治,而且患者對這些信息可能根本不在意。他們只有一個念頭,要住院。
梅花池社區與中心城區的社區不同,將軍路街幾個社區只配備了一個衛生服務中心,中心城區基本上一個社區就有一個衛生服務中心。將軍路街衛生服務中心分為兩個區域,新辦公樓目前用來接收已經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人,老樓用來接診發熱病人和初篩。初篩和核查不算確診,而只有通過試劑確診了的病人才有可能送到定點醫院住院治療。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接收能力太小,大多數病人只能居家隔離,等待確診,而上級醫院的檢測試劑盒不足,疑似病人又長時間不能確診。近幾天,黃軒聽說大醫院里面的病人也有因為試劑盒不足,不能及時騰出病床的情況,因為要出院必須滿足兩次試劑檢驗為陰。定點醫院的收治能力、試劑盒的數量和等待檢驗的時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條件,壓力一層一層最終傳導到社區,等待確診住院的居民情緒越來越激動。黃軒和同事們也無不倍感無力,在面對居民的請求和斥責時,甚至無言以對,心里堵著的石頭越來越重。有時候他恨不得自己能造出一個醫院。
二
高速路武漢西收費站是進出武漢的一個重要關口,那里有一個對進出城人員和車輛檢查的關卡。1月29日晚8點,匡芳與同事去關卡,負責測量體溫,一直到30日早上8點下班。從關卡回家大約半小時車程,先是對衣服消毒,再對自己消毒,然后休息。其間,丈夫回來過一次,她并不知道。他丈夫在幾十公里外的黃陵社區醫院當醫生。昨天上了24小時的班,還接診了好幾個發熱病人,所以回來取一些衣物,告訴女兒,自己去黃陵隔離。聽說爸爸要對自己隔離,女兒哭了,擔心爸爸被感染。大年三十,女兒和媽媽兩個人過年,然后六天沒有見到媽媽。這也是她哭的原因。匡芳解釋說。
匡芳所在的單位叫沌陽醫院,其實就是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常情況下,匡芳主要在醫院做辦公室的工作。疫情發生后,她被抽調到宣傳組,其實在全市應急處置過程中,一個醫院的職工很難固定做什么,都不斷變化,隨叫隨到。
1月29日晚,匡芳趕到武漢西收費站時,沌陽醫院接到通知,為另一家醫院提供15張病床、轉運9名發熱病人。工作群通知男的參加,但女同事都自發參加了,凌晨2點才將病床送到指定地點并將9名發熱病人轉運到上級醫院。她很自豪,為她的女同事們。其實,完成任務后,她微信群里發出的點贊表情顯示,時間是凌晨2點52分。
正值春節,加上各地交通管控,高速公路上車輛并不多,匡芳覺得工作量不大。但這個過程中,不能喝水,喝了水就得找地方上廁所,還要脫下防護衣,很麻煩。她和同事輪流對來往車上的人測體溫,半夜時一人吃了一桶方便面。交接班時,匡芳回想了下,這次值守遇到了三百多輛車,其中有往正在突擊建設的火神山醫院送物資的,有往市區送大米的,有送病人的。有一個車上的小伙子還給了她們一盒口罩。天亮時,她身邊的兩個凳子上落了一層白霜。
三
1月30日出太陽了,春天一樣的太陽,給壓抑沉悶的城市添了一些生機。身穿紅色夾克的清潔工準時走進社區,把三個垃圾桶一個一個拖出去。一棟幾十層的大樓人都宅在家里,只有他每天按時清運垃圾桶,然后圍繞大樓走上幾圈,把草坪上的煙頭、紙張、塑料袋撿走。他的鎮靜出乎我的意料,在他的眼里,這棟樓乃至這個城市與過去似乎沒有什么區別。
上午,街道給梅花池社區發來一噸消毒用的雙氧水,黃軒和同事們馬上安排為周邊居民分裝,然后給各社區物業派發桶裝84消毒液,監督物業對小區消毒。中午,許多居民都從屋里出來曬太陽,黃軒趕緊組織人員勸阻,同時,出來買菜的市民又聚集起來,黃軒又聯系城管趕緊處理。下班之前,黃軒與同事們到各村灣樓棟,張貼最新的宣傳通知。
晚上10點,我問黃軒是不是在寫材料,他回答在值班,并發來一張照片。社區玻璃門前擺了幾張桌子。我不明白含義。他說以防有的病人故意吐口水或故意傳染他人。下午他所在的社區,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子已經來過三次,男子的家里有個一歲多的孩子,他不愿意居家隔離,要求醫院收治。黃軒給他倒水,安撫他吃藥。當著他的面,再次把他的情況上報到街道。男子接受了黃軒的建議,回去等消息。但直到下班,黃軒還是沒有接到上級醫院的通知。“看明天有無消息。 ”黃軒說。
強烈要求住院的每天都有,但又在不斷變化。一個人頭天要求住院,可到了第二天體溫降了,正常了,又不提住院的事了。只要有變化,黃軒和同事們就得知道。要住院的男子走了,而黃軒的同事們卻多了一份擔心,有幾個女同事還哭了。前幾天,其它社區已經發生了患者因為不能住院,到社區或街道鬧事的情況。這種事情雖然很少,但卻非常危險,極容易感染他人。黃軒和同事們一起,利用桌子做了一個間隔,把接待處移到辦公區的門外。
因為每天與病人打交道,黃軒把懷孕的妻子送到岳母家居住。至于他個人,黃軒說不是很緊張。“我覺得這個病毒,它沒那么強,肯定沒有上次那么強。 ”黃軒和幾個同事也討論這個病毒的強弱問題,他們互相調侃,管他SARS還是SARI,只要不是像災難片里面的那種喪尸病毒,我們都不怕。盡管不斷公布的病例提示,也有年輕人感染,但黃軒相信一線醫生說的,老年人和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是易感人群。他看到不斷有病人治愈出院,相信這個病可以治愈。所以他不太怕。
匡芳說她明天不去高速公路收費站了,去別的單位。她去參加宣傳、統計、排查等工作。對醫院最近的變化,除了病人多,接診緊張之外,她感受最深的是從未有過的團結和合作。早上收費室一個同事從家里給三個值夜班的帶了早餐。另外一個同事,疫情發生后,丈夫讓她請假,扣一年工資都認,但這個同事沒有請假,一直在預檢分診臺上班。她們的崗位都是接觸發熱病人的崗位。匡芳沒有給同事帶早餐,因為她在疫情發生前準備不足,現在一天只吃兩餐,怕不夠吃。盡管對疫情的發展都未知,但她感覺大家都在努力。“今天,還有一個企業來慰問了我們,帶的車厘子。 ”聽得出來她語氣里的欣慰,而之前,醫患沖突不斷發生的時候,她曾經想過改行。
四
1月31日對黃軒和他的同事們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天,在幾公里外的金銀潭醫院有20名患者集體出院。晚上,梅花池社區轉運了6名疑似患者去賓館隔離。政府指定了賓館,有專門的醫護人員,飲食統一安排。昨天來了三次的四十多歲的男子也上了車。黃軒和同事們穿上一種無紡布做的簡易防護服,看起來有點像遮陽服,拉鏈只能拉到下巴,額頭和腳暴露在外。黃軒說這是社區頂級的防護。核實完個人信息,黃軒帶路,把人送到賓館。噴灑酒精,對自己消了毒,黃軒有了一絲輕松。他承認前幾天他和同事們的士氣、情緒都很低。一方面,居民只要打電話來,吐露的就是絕望,病人的家屬也都很激動;另一方面,自己和同事們又無能為力。現在病人都被收治了,抗擊疫情以來,他和同事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天會比一天有希望。
我能感受到黃軒的心情變化。他告訴我,在情緒的低點,同事們在群里互相安慰。這個工作群過去只談工作,不聊天。抗擊疫情開始后,黃軒發現,晚上大家都會在群里聊幾句。每個人都有一種強烈的需要,從別人那里獲得力量。黃軒偶爾也會發幾個搞笑的段子緩解一下同事們的焦慮。
匡芳也覺得整體情況在一天天好轉,盡管她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么,但還是期待早一點回到正軌。2月3日的好消息是擁有一千張床位的火神山醫院正式投入使用了。過去十天,上萬人在武漢西部的后官湖邊,日夜不停施工,而上千萬被稱為“云監工”的網友也通過視頻24小時關注著工地的進展。也是這一天,武漢市連夜把洪山體育館、武漢客廳、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改建成“方艙醫院” ,增加了三千八百張床位。2月3日湖北省新增死亡病例64例,其中武漢市48例。志愿者何輝是48個中的一個,疫情發生后, 54歲的何輝報名參加志愿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的車隊,沒料到就感染了。或許是他的志愿者身份,何輝去世的消息在3日晚上的微信上不斷被轉發。這是無數壞消息中的一個。
這一天,匡芳的丈夫還在黃陵一邊上班一邊隔離。“黃陵沒什么事吧? ”晚上6點半我問匡芳。匡芳說,“沒有消息。 ”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她說每天都咬著牙一天一天往前過。作為醫生,她沒我想象的堅強,但哪一種堅強是不咬牙的呢,只是我們沒有看到強者咬牙的時候。前幾天,我好幾次給黃軒發微信,他沒回復。2月3日,我又一次問他:“沒事吧? ”這一次黃軒很快回復了“沒事” ,還發了三個呲牙的笑臉符號。這個符號很陽光,很帥,就像黃軒給我的印象。
2月17日黃軒在手機上問哪里有補胎的,社區的消防車車胎破了,我回答說找一個修自行車的,或五金店。說完才想到,眼下啥店都沒人。這一天我問匡芳的疫情記事動筆沒有,她說“靜不下心寫” 。
2月25日,黃軒在微信上貼了一個圖片,他和同事們約好第二天早4點起床,爭取5點到藥店排隊,為社區居民把藥買回來。這段時間,在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往返的社區工作人員,大都在買菜、送菜、買藥、送藥。匡芳終于寫完了計劃中的文字, 26日下午我讀到了她的《大疫情里的小醫生》 。
之后,我沒打擾他們。我知道,他們就守在最后一公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