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神話圖像:一項冷門研究的學術史
    來源:《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孫偉偉  2020年02月13日08:49
    關鍵詞:神話 圖像 學術

    原標題:《神話圖像研究綜述與發展路徑思考》

    摘要:除書面文本與口頭傳唱之外,神話還以大量的圖像形式存在。梳理國內外神話圖像研究的狀況發現:國外關于神話圖像的研究包括神話學對神話圖像的介紹、圖像學對神話圖像意義的研究、考古學對神話圖像的考證、藝術學對神話與藝術的研究四個方面;20世紀國內對神話圖像的研究以考古圖像為中心,21世紀以來的研究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主要集中于對神話圖像的歷史考證、圖像意義的闡釋、圖文口關系的探討、圖像審美特征及演變的研究、神話在當代圖像中的轉化應用研究、神話圖像本身理論性的探討等方面。我國神話學對神話圖像的研究尚處于初期階段,如何將神話圖像研究正式納入神話學研究領域,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神話;神話圖像;圖像研究

    神話不僅以書面文本和口頭傳唱的形式,還以大量的圖像形式存在,從古代的漢畫像石、帛畫、壁畫、繪畫,到當代的雕塑、民間工藝、應用設計等,神話圖像作為神話的表現方式和傳承媒介,似乎從未間斷。對神話圖像的研究應該是神話學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長期以來,學者較多關注書面文本與口頭傳唱,忽略了對神話圖像的研究,但這一領域的研究絕非完全空白,下文將國內外對神話圖像的研究狀況作簡要梳理,以進一步探討神話圖像研究的發展路徑。

    一、國外神話圖像研究狀況

    國外關于神話圖像的研究主要包括神話學對神話圖像的介紹、圖像學對神話意義的研究、考古學對神話圖像的考證、藝術學對神話與藝術的研究四個方面。

    (一)神話學對神話圖像的介紹與研究

    國外神話學界有眾多關于神話圖像的介紹性著作,如美國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的The Mythic Image一書,詳細介紹了世界各地各種主題的神話圖像(繪畫、雕塑、器物、建筑等)。該書以神話圖像為主,輔助以詳細的文字介紹。當然,該書仍與坎貝爾的心理學分析有關,類似于《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與《神話的力量》(The Power of Myth)中所分析的觀點,但相對較為簡單,主要是對神話圖像的闡釋。坎貝爾去世前正在創作《世界神話歷史地圖》(Historical Atlas of World Mythology),這一系列叢書利用大量的圖像與神話,追溯了史前人類神話符號和神話故事的發展,但坎貝爾去世之前僅完成了第一卷,其編輯Robert Walter完成了第二卷的前五部分,現只有第一卷(The Way of the Animal Powers)和第二卷(The Way of the Seeded Earth)的前五部分出版。美國學者戴維·利明(David Leeming)和埃德溫·貝爾德(Edwin Belda)合著的《神話學》(Mythology)已翻譯成中文版,其中配有58張彩圖和141張黑白圖,書中對圖中所述的各國神話進行了簡要介紹。英國學者Robert Graves編著的《神話學百科全書》(Larousse Encyclopedia of Mythology),利用眾多的插圖,介紹了各國的神話故事及神話人物。英國神話學家Roy Willis及其團隊編著的《世界神話學》(World Mythology),收錄了500多幅彩色照片、藝術作品等,介紹了世界各國重要的神話故事。此外,還有英國學者Gilbert Meadows編著的An 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Mythology,T.P.Wiseman編著的The Myths of Rome,Philip Matyszak編寫的The Greek and Roman Myth,美國學者Mark P.O.Morford與Robert J.Lenardon合編的Classical Mythology,De Grummond與Nancy Thomson合編的Etruscan Myth,Sacred History,and Legend等,都是對西方神話圖文結合式的介紹,為研究西方神話圖像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另外,有學者對神話與圖像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如耶魯大學神話學、宗教學教授Phyllis Granoff的文章V r·'scikodarī: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th and Image in Indian Art。作者介紹了印度藝術中名為V r·'scikodarī,肚子上有蝎子圖案的女神雕塑,根據對印度萬神殿中恐怖和破壞性女神神話的廣泛研究,解釋了她與圖像中蝎子的關系,并對如何將神話中具體的神抽象成為具有象征意義的圖像雕塑進行了探討。印度德干學院院長G.B.Deglurkar的Iconology and Mythology一文,利用印度圖像,較早探討了圖像學與神話學,認為圖像是為朝拜者、教派競爭、教義信條而創造,也是為了神話故事而準備的。文章主要關注了神話化的圖像,并認為在識別圖像的基礎上,要更進一步找出圖像學與神話學之間的重要聯系,二者可以激發宗教的活力,特別是在民間層面。

    (二)圖像學對神話圖像意義的研究

    20世紀上半葉,阿比·瓦爾堡及其門徒潘諾夫斯基開創了圖像學研究,認為某個時期的藝術與當時的政治、社會生活和宗教、哲學、文學等具有密切關系,圖像學的早期發展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神話圖像藝術緊密相關。

    潘諾夫斯基首先對圖像學做了系統的表述,其1939年出版的著作《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Studies in Iconology)至今仍是圖像學研究領域的經典。該書將圖像學方法與例證結合起來,導論部分提出了圖像學的三個階段,即前圖像志描述、圖像志分析及圖像學闡釋。前圖像志描述即對圖像的辨識,用文字就作品本身的視覺品質來描述圖像;圖像志分析即根據傳統知識分析、解釋作品圖像中的故事或寓言,由此進一步分析其中的情節或人物;圖像學闡釋即發現圖像的深層意義,它可以揭示一個國家、時期的宗教信念和哲學主張的基本立場等。作者用該方法解讀了皮耶羅的兩組繪畫、丘比特圖像等,論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之后的《視覺藝術的含義》(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一書,對圖像學方法做了進一步闡釋,認為藝術史家應該盡可能地搜集與所研究圖像有歷史關聯的文獻,從而為其提供有關政治、宗教、社會、科學等方面解讀的證明。英國圖像學家E.H.貢布里希(E.H.Gombrich)認為,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只關注藝術品的思想而不重視其形式,是對圖像最大的誤解。他一方面肯定了圖像學的價值,另一方面指出了圖像學必須從研究習俗慣例而不是象征符號開始。其研究的重點,是將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研究的目的和范圍明晰化并逐步縮小,建立一套標準和矯正原則。《象征的圖像——貢布里希圖像學文集》(Gombrich on the Renaissance),集合了貢布里希關于圖像學研究的文章,討論了圖像學的目的和范圍,對眾多的西方神話圖像重新進行了解讀。美國圖像學家湯姆·米歇爾(W.J.T.Mitchell)近年來提出了“圖像轉向”,他反對現代圖像學及其背后的詮釋學系統,對圖像學進行了重構,擴大了圖像的定義,提倡讓圖像學從藝術史、美學中解脫出來,去研究非藝術、非美術的圖像。其“圖像三部曲”,即《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Iconology:Image,Text,Ideology)、《圖像理論》(Picture Theory)及《圖像何求:形象的生命與愛》(What Do Pictures Want?),對何為圖像、圖像與語言的關系、圖像與文本的關系、圖像理論等基本問題重新進行了思考,試圖在潘諾夫斯基的基礎之上發展當代圖像學。此外,美國學者詹姆斯·埃爾金斯(James Elkins)《圖像的領域》(The Domain of Images)、梅維恒(Victor H.Mair)《繪畫與表演——中國繪畫敘事及其起源研究》(Painting and Performance:Chinese Picture Recitation and Its Indian Genesis),英國學者諾曼·布列遜(William Norman Bryson)《視閾與繪畫:凝視的邏輯》(Vision and Painting:The Logic of the Gaze)、彼得·伯克(Peter Burke)的《圖像證史》(Eyewitnessing: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雖未對神話圖像做出解讀,但其研究方法與對圖像學的思考,都對神話學研究神話圖像具有極大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另外,有學者將圖像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研究神話圖像,如美國學者巫鴻對中國漢畫像及墓葬藝術的研究,是利用圖像學研究神話圖像的典范,其著作《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The Wu Liang Shrine: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The Art of the Yellow Springs:Understanding Chinese Tombs),分別對武梁祠、洛陽卜千秋墓壁畫中的神話圖像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對圖像所表達的內涵做出了深入的分析。英國考古學家伊伍德(Christiane Sourvinou-Inwood)Reading Greece Culture:Text and Images,Rituals and Myths一書,對神話圖像的解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要破譯古代雅典瓶畫上的神話形象以及背后的故事,必須借助于圖像學的方法,認為對雅典瓶畫場景的闡釋應該從圖像學和語義學兩個層面展開。另有文章Myths in Images:Theseus and Medea as a Case Study,利用忒修斯和美狄亞圖像作為案例,認為任何對古代形象的解讀都是一種經驗論的方法,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自己時代的一些假設性因素在其中,這些解讀后的形象其實是對古代形象的重構與侵犯,強調盡可能按照古人當時看待形象的方式來解讀古老的神話形象。法國考古學家南諾(Nanno Marinatos)在The Goddess and the Warrior:the Naked Goddess and Mistress of Animals in Early Greek Religion一文中,也對公元前兩千年左右的近東與希臘藝術品中出現的大量的裸體女神進行了解讀和闡釋。

    (三)考古學對神話圖像的考證

    對古代出土的神話圖像進行考證研究,是早期神話圖像研究的主要部分。美國考古學家馬麗加·金芭塔絲(Marija Alseikaite Gimbutas)在《女神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the Goddess)、《活著的女神》(The Living Goddesses)等書中,運用大量的史前考古所得的圖像資料,結合內容廣泛的歐洲神話傳說,以充分的證據展現了歐洲史前時期女神的存在,如雕塑、小雕像、寺廟模型、壁畫、花瓶、祭祀容器等,真正打破了神話學與考古學、宗教學、民俗學之間的學科界限,對神話象征符號體系進行重構。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20世紀早期對神話考古圖像的研究與當時國外探險家、研究者緊密相關。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期,外國探險家對中國西北進行了掠奪性考察。1915年,《西域考古圖譜》公布了新疆考察所得伏羲女媧彩色絹畫。1928年,英國斯坦因《亞洲腹地考古圖記》介紹了新疆考古發現的眾多神話彩色絹畫、壁畫以及經卷等。圖像公布之后,聚焦于考古論證與神話溯源的相關研究也逐漸展開,不乏日、德、蘇聯等國的研究者。

    日本學者小林太一郎《女媧と觀音》一文,將中國神話始祖神女媧與佛教菩薩觀音作了比較研究。林巳奈夫從考古學轉而研究中國神話,其專著《刻在石頭上的世界:畫像石述說的古代中國的生活和思想》《神與獸的紋樣學:中國古代諸神》以及文章《長沙出土戰國帛書考》《長沙出土楚帛書之十二神之由來》《漢代的鬼神世界》等,對中國神話考古圖像做了詳細的論證與研究。此外,日本學者谷野典之《女媧、伏羲神話系統考》、小南一郎《中國西部地區的伏羲女媧圖像》等文章,通過伏羲女媧神話圖像對其神話發展等進行分析研究。蘇聯學者Э·M·楊申娜《漢墓畫像石略論》仔細考察了當時能見到的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之間的墓刻畫像中的神話故事,詳細分析了伏羲女媧畫像。李福清《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的肖像描繪》,是20世紀末利用漢畫圖像研究伏羲女媧神話成果中較為重要的文章,他以漢代石刻畫像、壁畫、高句麗畫像,唐代新疆帛畫等為考察對象,結合漢代緯書,探討了神話形象從獸形到人獸共體,再至全然人形的演變過程。德國學者K·芬斯特布施《〈山海經〉與造型藝術的關系》一書,從《山海經》中挑出諸多片段,與中國古代造型藝術中的幻想聯系起來研究,但是未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后出版的《漢代畫像石母題目錄索引》是當時第一部漢畫像母題索引書,此書包括了目錄本身及漢代畫像插圖,對神話考古圖像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四)藝術學對神話與藝術的研究

    藝術包含了圖像藝術,國外關于神話與藝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典神話與當代藝術的研究,此外,還有眾多圖文結合對藝術與神話進行介紹的通識性讀物。

    關于古典神話與當代藝術的研究,如美國藝術學家Isabelle Loring Wallace與Jennie Hirsh合著的Contemporary Art and Classical Myth一書,討論了當代藝術與古典神話主題的密切關系。該書由14篇原創論文組成,探索并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了當代藝術與古典神話的多面交叉,匯集了眾多研究方法。一些文章專注于單一作品,因為它們與特定的神話有關;而另一些文章采用更廣泛的方法,呼吁神話可以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趨勢。英國學者James Cahill的著作Flying Too Close to the Sun:Myths in Art from Classical to Contemporary,介紹了古典神話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激發藝術,將古代、現代和當代藝術家的神話風格藝術品聯合起來。在其12個主題章節中,選擇了200多件以希臘和羅馬神話為主題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以新舊并列的形式呈現,對比了過去與現在,突出了神話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此外,美國人類學家Micheal Paul Jordan與Daniel C.Swan合寫的文章Painting a New Battle Tipi:Public Art,Intellectual Property,and Heritage Construction in a Contemporary Native American Com munity,對畫家制作帳篷繪畫做了人類學的分析,進而探討了美國印第安土著民傳統軍事神話在當代藝術創作中所面臨的問題,對神話學從制作者角度去研究神話圖像具有借鑒意義。J.D.Lewis-Williams的文章Debating Rock Art:Myth and Ritual,Theories and Facts,從南非的巖畫圖像出發,探討了神話與真實、人類動物圖、意識范圍、祭壇與犧牲、理論與事實等問題。

    除了專業的學術研究之外,還有眾多介紹神話與藝術的通識性讀物,這些讀物都是圖文結合,可以為研究國外神話圖像提供大量的基礎資料。如美國學者Thomas H.Carpenter的Art and Myth in Ancient Greece一書,梳理了古希臘神話藝術,將研究時間擴展到了公元前700~前323年。他認為瓶畫描繪故事的方式會代代更改,同樣一則神話故事,不同時間的表述語境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印度畫家及作家Madanjeet Singh的著作The Sun in Myth and Art,講述了從原始社會至今的關于太陽的圖像與神話表現方式,介紹了其在建筑、文學、哲學、信仰等方面的創造性影響。美國考古學家Patrick Hunt的著作Renaissance Visions:Myth and Art,探索了文藝復興時期12個最受歡迎的藝術作品的廣泛背景和傳說,對希臘和羅馬神話的這些經典表現進行了生動的詮釋,將讀者帶入一個致力于美和神話的歷史時代。意大利學者Luca Giuliani的Image and Myth:A History of Pictorial Narration in Greek Art一書,講述了古希臘花瓶圖片背后的故事,探討了古代藝術家如何確定用于講述基本故事的主題或歷史和神話事件。此外,相關的讀物還有Michael Willis的Tibet:life,myth and art,Joann Fletcher的Ancient Egypt:life,myth,and art,Emma Stafford的Life,Myth,and Art in Ancient Greece等。

    國外神話學對神話圖像的介紹可以為我國神話學研究提供詳實的資料,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帶來方法論意義上的啟發,關于傳統神話與現代藝術的探討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從整體上看,其研究仍舊較為零散,缺乏整體系統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

    二、國內神話圖像研究綜述

    (一)20世紀以考古圖像為中心的研究

    國內對神話圖像的科學研究大致始于20世紀30~40年代,受考古發現的影響,神話圖像研究主要是從考古圖像出發,以考證其真相為目的,并探尋神話人物的形象原型以及對神話的溯源研究,主要的研究者有魯迅、常任俠、聞一多、孫作云、黃文弼等。

    魯迅是較早注意到神話研究要與圖像相結合的學者,他在《神話與傳說》中論及《天問》時稱:“是知此種故事,當時不特流傳人口,且用為廟堂文飾矣。其流風至漢不絕,今在墟墓間猶見有石刻神祇怪物圣哲士女之圖。晉既得汲冢書,郭璞為《穆天子傳》作注,又注《山海經》,作圖贊,其后江灌亦有圖贊,蓋神異之說,晉以后尚為人士(士人)所深愛。”他很早就注意到漢畫像中的神話圖像,但他并未有深入研究的成果。常任俠在《重慶沙坪壩出土之石棺像研究》中,將歷史考古圖像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洪水神話結合起來,證明了石棺畫像中人首蛇身的對偶神是伏羲女媧,他認為應該重視考古學角度的研究,這樣可以有效地改變神話研究從神話到神話、從傳說到傳說的研究方式,為后人研究神話提供現實證據。聞一多對神話圖像進行了較為專業的研究,其主要成果《伏羲考》《龍鳳》等系列文章,運用考古學、藝術作品及世界各民族的民間文學資料,對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的圖像進行描述與分析,并以新的觀點論述了龍的形象,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采用的圖像資料雖然數量有限,僅僅來自幾幅石刻畫像和帛畫,但其研究具有獨創性,對當時神話學研究頗具啟發意義。孫作云的圖騰神話研究從圖騰理論切入到神話研究,其研究成果《蚩尤考》《槃瓠考》《鳥官考——中國古代鳥氏族諸酋長考補》《中國古代圖騰研究》等,利用考古器物上的眾多圖像紋飾資料來考察圖騰與神話,從某種程度上擴大了中國神話研究的視野。他首先提出了神話與圖像的研究方法,在《饕餮考》中指出:“愚年來頗治神話學與民俗學,竊思若能由神話學探索此種花紋之神話的意義,由民俗學解釋此種花紋之原始的性質,當為極饒有興趣之事。今即以此為線索,由古書上之記載,合之古器上之材料,參以初民社會之風俗,推衍比勘,以求一解,此即本文所采用之方法與目的也。”他強調神話、圖像與民俗綜合的研究方法,為神話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他過于依賴圖騰理論,將一切社會現象都解釋為圖騰社會的遺留物,逐漸走向泛圖騰化的邊緣,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黃文弼《吐魯番考古記》一書中收錄了哈拉和卓古墓出土的一件伏羲女媧絹畫,他對此件絹畫上所繪的人物進行了詳細的辨析,結合文獻記載并比較武梁祠中的伏羲女媧畫像石,最后得出了絹畫所繪的就是伏羲女媧的結論。

    20世紀后半葉的神話圖像研究延續之前對考古圖像的研究,仍是以圖像考證與神話溯源為目的進行研究,大部分研究聚焦于考古發現的“人首蛇身”像。臺灣學者劉淵臨在《甲骨文中的“蟲蟲”字與后世神話中的伏羲女媧》一文中,依據殷代甲骨文的形狀以及至漢唐時期單獨或對稱的蛇身像與伏羲女媧的密切關系,將伏羲女媧信仰向前推至殷商時期。何新在《太陽神與遠古華夏民族的起源》一文中,對甘谷西坪鄉的陶紋人首蛇身像與原始伏羲像做了探討。蕭兵在《女媧考》一文中分析了先秦彩陶紋之中的人首蛇身像,認為其與伏羲女媧神話密切相關。陳履生在《神畫主神研究》中,收錄了大量出土的伏羲女媧的畫像石、石刻、壁畫等,將西王母、東王公和伏羲女媧作為漢代的主神進行聯系和對比,對這兩對圖像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楊利慧《女媧溯源——女媧信仰起源地的再推測》一書,整理了伏羲女媧畫像石、畫像磚、石刻、壁畫等78件,并通過實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田野材料及民間女媧信仰的習俗,對女媧信仰起源地的“南方說”進行了辯駁,論證了女媧神話和信仰肇始于我國西北地區。此外,程健君《南陽漢畫中的“伏羲女媧圖”考》、李陳廣《漢畫伏羲女媧的形象特征及其意義》等論文,也是從考古圖像出發,對伏羲女媧形象的考證、圖像的思想象征性等問題進行探討。除考古圖像之外,巴莫曲布嫫的《神圖巫符與儀式象征——大涼山彝族畢摩宗教繪畫中的神話原型》一文,分析大涼山彝族畢摩宗教繪畫中神圖巫符的構畫與制作,并分析了其中的神話原型,是較早從圖像角度對少數民族神話與儀式所做的研究。總之,20世紀關于神話圖像的研究未曾脫離考古圖像的領域,研究的重點集中于論證考古圖像的真實意義,或是從考古圖像出發推測神話的原型或信仰的起源問題,這與當時神話研究注重搜集與研究溯源的學術風氣緊密相關。

    (二) 21世紀以來多樣化的神話圖像研究

    21世紀以來的神話圖像研究受20世紀研究的影響,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繼續關注考古圖像,但隨著圖像技術的發展,圖像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視野,“讀圖時代”的到來,使得各個學科的研究者都將注意力漸漸轉向圖像研究,神話圖像的研究也進入了多樣化發展的新階段。

    綜觀21世紀以來的神話圖像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對神話圖像的歷史考證

    21世紀初期,仍有大量的學者聚焦于對神話圖像的考證與溯源研究,如郭維德《曾侯乙墓五弦琴上伏羲和女媧圖像考釋》,孟慶利《漢墓磚畫“伏羲、女媧像”考》,趙吳成《河西墓室壁畫中“伏羲、女媧”和“牛首人身、雞首人身”圖像淺析》,李懷順與魏文斌、鄭國穆《麥積山石窟“伏羲女媧”圖像辨析》,牛天偉《四川“伏羲女媧執樂器”畫像略考》以及陳金文《東漢畫像石中西王母與伏羲、女媧共同構圖的解讀》等論文,皆是從考古圖像中伏羲女媧形象的考證出發進行的研究。另外,葉舒憲自2006年以來著力于“四重證據法”的研究,連續發表多篇文章,如《第四重證據:比較圖像學的視覺說服力》《二里頭銅牌飾與夏代神話研究——再論“第四重證據”》《鯀禹啟化熊神話通解——四重證據的立體釋古方法》《軒轅和有熊——兼論人類學的中國話語及四重證據闡釋》《〈容成氏〉夏禹建鼓神話通釋——五論“四重證據法”的知識考古范式》《玄鳥原型的圖像學探源——六論“四重證據法”的知識考古范式》等,對“四重證據法”給予充分的闡述和深入的剖析,將考古發掘的或傳世的圖像納入古史研究的范圍,結合神話學,從材料上擴展了神話研究的范圍,為中國神話研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研究視野。葉舒憲與楊驪合著的《四重證據法研究》于2019年1月出版,該書從理論和實踐上下兩編細致地闡述了四重證據法的學術理論與個案實踐,注重比較圖像學的使用,為神話及人文研究傳統帶來推陳出新的實際效用。但是,他關于神話圖像的研究,無論是四重證據法,還是原型解讀、玉石神話等,都集中于歷史圖像,特別是考古圖像,并未涉及到當代圖像,實質上仍屬于神話圖像與歷史的研究。

    此外,王立波《新疆山普拉遺址人頭馬武士圖像淵源研究》一文,以新疆和田地區山普拉遺址中毛織品上織制的人頭馬武士形象為切入點,根據西方神話與中國古代《山海經》中的“半獸人”形象,進行文獻梳理和對比分析,論證了其人頭馬圖像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結果,并認為人頭馬圖像是現代圖像的重要創作元素,該文章的開創性是利用中西神話圖像的對比進行了分析。

    近年來,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借用西方圖像學研究方法,對歷史神話圖像進行描述、分析與闡釋,解讀其主題及意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馬昌儀、劉惠萍、過文英、朱存明、王青、王倩、高莉芬、孟青、馬珍、王晰等,以下詳細列之。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是《山海經》圖像研究的大作。作者根據其中10種版本(明代4種、清代6種),搜集了2000幅以上的《山海經》圖像,從中精選了諸神以及鳥獸蟲魚類的圖像1000幅,每一幅圖像除詳細介紹其有關經文外,還將它們按順序排列并加以一一講解。作者提出了圖像先行說,認為經文可能是說明畫意的配文,且說明了歷史上圖文并舉的敘事傳統。而《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則在《古本山海經圖說》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對6個版本的比較,全書規模較大,共1函7冊,分上、下兩卷。這兩部著作被學界稱為《山海經》圖像的真正研究,為神話圖像的研究開啟了新的視野和領域。

    劉惠萍早在2002年就發表了《麥積山石窟伏羲女媧塑像試釋》一文,對麥積山石窟的伏羲女媧塑像、伏羲女媧神話與人首蛇身像做了簡要介紹,探討了麥積山石窟伏羲女媧塑像在麥積山石窟造像中所代表的內涵與價值。2003年以來,劉惠萍將主要精力放在神話圖像的研究上。張多《古典新詮:劉惠萍的神話文獻與圖像研究——兼及對神話文獻方法的反思》,對劉惠萍的神話圖像研究作了簡要梳理。劉惠萍對新疆吐魯番地區出土的伏羲女媧畫像逐步深入地進行研究,提出圖像研究應注重整幅圖與墓葬的整體環境,如《吐魯番墓葬出土伏羲女媧畫像述論》《象天通神——關于吐魯番墓葬出土伏羲女媧圖的再思考》等論文,通過對伏羲女媧圖像的描述、陰陽象征意義的解讀與畫像在墓葬中的功能等問題的分析,重新詮釋了神話圖像的內涵。之后,她對日月神話、玉兔、西王母等神話圖像也不斷鉆研,先后發表了《漢畫像中的“玉兔搗藥”——兼論神話傳說的借用與復合現象》《太陽與神鳥:“日中三足烏”神話探析》《多元傳承與地域特色:西王母圖像在四川漢畫像中的表現》《天文與人文:日月圖像在漢代墓室中的功能與意義》等文章。她從神話學的理論方法出發,將文獻研究與圖像學研究結合起來,逐漸提出了自己的神話圖像研究思想,2010年出版的《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一書,系統闡述了她關于圖像研究神話的方法問題。總之,劉惠萍對神話圖像的研究具有開拓性的貢獻,對當下神話學研究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

    過文英的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論漢墓繪畫中的伏羲女媧神話》是引用率非常高的一篇文章。該文以研究漢墓繪畫中的伏羲女媧神話為目的,引用漢代墓葬帛畫、壁畫、石刻畫像中的相關圖像材料,通過對圖像分布特點、形象特征的系統分析,歸納出伏羲女媧畫像的基本圖像志,對其具體細節做了圖像學闡釋,并將其置于漢代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中,揭示圖像所蘊含的時代文化內涵。此外,該文還探討了伏羲女媧畫像的特殊藝術功能,以及圖像對于伏羲女媧神話研究的意義。該文對伏羲女媧的考古圖像的搜集整理十分詳實,對其分析也較為深入,對神話圖像研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朱存明近年來持續關注漢畫像的意義研究,利用藝術學及圖像學,對漢畫像中的神話圖像意義進行解讀,其《漢畫像的象征世界》一書是在大量的考古圖像資料的基礎上,對漢代畫像藝術所做的美學探討。該書選取漢畫像這一特定的研究對象,運用圖像志和圖像學的方法,從漢畫像的總體圖式與意象出發探討其象征意義,其中包括對神話圖像的解讀,提出了漢畫像是漢代宇宙象征主義的表現的觀點。另外,他的著作《丑與怪——從史前藝術到漢畫像中的怪異研究》對史前藝術到漢畫像中的丑怪形象進行分析,解讀了《山海經》及漢畫像中神話的怪誕精神,對不同時代的審美現象與情景做了實證研究。朱存明近年來指導的文學藝術學的碩士學位論文也大多集中于對漢畫像的研究,如下文的孟青、馬珍等對漢畫像的研究。

    王青2019年出版的專著《中國神話的圖像學研究》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神話的圖像學研究”的結項成果,該書對相關的中國神話圖像進行分類,區分出太陽神話、月亮神話、昆侖蓬萊神話及“泗水撈鼎”傳說的不同形式的圖像表達,并通過與文獻進行對比,探尋了圖像的不同表達,以及不同地域“泗水撈鼎”圖像的變異等。該書在前言部分提出從“圖像證史”到“圖像即史”,認為神話圖像是獨立的神話主體,指出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理論在研究考古圖像時的缺陷,倡導建立自足的圖像解讀方法,對神話圖像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但該書內容以神話圖像分類、演變及與文獻比較為主,未能深入從圖像學角度對中國神話圖像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劃分的四大類也未能涵蓋書名中的“中國神話”。該書以考古圖像為中心,未涉及到當代的神話圖像研究,相比于“中國神話的圖像學研究”的提法,內容還需進一步擴充與深入。

    除以上研究外,近年來也有較多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從圖像學角度對歷史考古中的神話圖像進行梳理和研究,如孟青《漢畫西王母圖像的民俗文化研究——以山東地區為例》、馬珍《漢畫像伏羲神話的圖像學研究》、王晰《甘肅考古發現的伏羲女媧圖像整理研究》、王曉玲《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人首蛇身交尾圖像研究》以及李新《漢畫像中熊圖像研究》等,從圖像學角度對考古發現的神話圖像進行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闡釋,并進一步分析了神話圖像的地域分布與流變,為神話學者研究神話圖像提供了大量的圖像資料。

    此外,眾多的期刊論文也對歷史圖像進行意義上的解讀,如楊曉明《論西王母圖像的意義演變》、沈瑩《女媧的象征性身份——女媧形象的圖像學分析》、王倩《淮北漢畫像“鋪首銜環”神話學新探》及《論陜北漢畫像圣樹符號的宇宙論意義》、高莉芬《墓門上的女神:陜北漢畫像石西王母圖像及其象征考察》、劉吉平《從神話到神畫——白馬藏族民間神祇繪畫的文化意蘊透視》、姬長玲《論漢畫像中伏羲、女媧圖像的對偶現象》、徐峰《中國古代的龜崇拜——以“龜負”的神話、圖像與雕像為視角》、徐小曼《論漢畫像“搗藥兔”形象》、俞方潔《西王母神話形象演變的隱喻——兼論搖錢樹中的西王母圖像》、李芳《中原墓葬藝術女媧神話圖像考》、李飛《左江巖畫圖像內涵的神話解讀》、王士立《從神話到圖像——海南黎錦大力神紋的太陽崇拜文化意象》等文章,都是通過對比文獻來解讀神話圖像的意義與內涵。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王倩《圖像學視域中的希臘神話研究》利用圖像學方法,從希臘瓶畫圖像出發,對希臘神話進行新的闡釋,重點說明了考古實物和圖像超越文字敘事的歷史闡釋效力,也即所謂第四重證據,試圖使得對希臘神話的詮釋走出神話文本闡釋所面臨的臆想性困境。該文是國內較少對國外神話圖像進行研究的成果,但沒有圖像資料,也并未對希臘神話圖像做細致的分析,僅是試圖開啟用圖像來闡釋希臘神話的思想。

    2.對神話圖像與文本、口頭關系的探討

    從圖像敘事角度探尋神話與圖像的關系,尤其是圖像與文本、口頭的互動關系,是近年來神話圖像研究的又一大領域。

    龍迪勇《圖像敘事與文字敘事——故事畫中的圖像與文本》,通過具體考察故事畫及文藝復興時期古希臘藝術品中的神話圖像,探討了敘事圖像與敘事文本之間錯綜復雜關系的一個方面,即圖像對文本的模仿或再現問題,并用皮爾斯的符號理論具體分析其錯綜復雜的關系。朱存明、朱婷《漢畫像西王母的圖文互釋研究》一文,描述了文本記載與圖像呈現的西王母以及圖文記載的差異化,論述了文本與圖像之間的差異交互關系。蔡楓的博士論文《犍陀羅雕刻藝術與民間文學關系例考》,以圖像學、敘事學和傳播學等方法進行綜合研究,將犍陀羅雕刻藝術視為民間文學研究的有效文本,力圖在圖文互證中厘清犍陀羅雕刻藝術和民間文學的內在關系,確立犍陀羅雕刻藝術在印度文化語境中所特有的文學價值和文學地位。

    金立江《女神文明與城邦——蘇美爾女神伊南娜的圖像神話與敘事》,通過分析一件出土的烏魯克花瓶上的伊南娜女神圖像,認為圖像神話同文字敘事一樣,也起到了敘事的作用,圖像神話既是可以看見的也是可以言說的。安琪《神話的圖像敘事:明代麗江壁畫研究》一文,通過分析漢藏之間的崇佛護法與藝術贊助、大黑天的圖像敘事以及真武神話的圖像敘事,論證了考古圖像與神話歷史之間呈現出一種相互闡發、互為映照的平行結構,并認為麗江壁畫是明代國家的官方宗教行為、地域性民間神話和區域社會政治精英相互作用的產物。周恬逸《〈山海經〉文圖關系研究》,以《山海經》文圖關系的歷史研究為重點,闡釋了《山海經》文圖方面的一些基本問題,如從古至今《山海經》文圖的演變情況、文獻記載與傳世的《山海經》圖的分析與比較、《山海經》文圖關系的變化趨勢與特點地位、所記著名神話母題的文圖關系等。王世成《古希臘瓶畫中神話故事母題的圖像化現象研究》,以神話故事母題在瓶畫中的圖像化為研究起點,借鑒相關瓶畫藝術和神話故事母題文本研究的成果,從理論層面對神話故事具體創作策略和二者轉化后的圖文關系等予以深刻的剖析,對當下圖文關系焦慮的現象展開學理淵源上的闡釋。孟令法近年來也關注圖像敘事的研究,先后發表了《口述、圖文與儀式:盤瓠神話的畬族演繹》《口頭傳統與圖像敘事的交互指涉——以浙南畬族長聯和“功德歌”演述為例》《人生儀禮的口頭演述和圖像描繪——以浙南畬族盤瓠神話、史詩〈高皇歌〉及祖圖長聯為例》等文章,從圖像敘事的角度論述了口頭演述、文字記載及圖像描繪三者之間的交互指涉關系,認為這三種媒介共同出現在禮儀中,與現實生活對接。伊家慧《圖文結合式研究方法對佛教研究的意義——以佛陀降生神話為例》一文,將佛陀降生神話文本與圖像結合進行系統性分析,認為文本和圖像是佛陀降生神話研究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學術界此前往往只關注其中一個方面,很少有將二者有機結合進行的綜合性研究。趙艷2019年新著《佛傳與圖像:釋迦牟尼神話》,以佛傳文本為基礎,將釋迦牟尼神話分為誕生、降魔成道、初轉法輪、涅槃四個主要部分,對神話文本進行深度解析。作者廣泛搜羅古代絲綢之路沿線犍陀羅、克孜爾石窟、敦煌莫高窟的眾多佛教造像、石窟壁畫等圖像資料,圖文并茂,更加生動、立體地展現了釋迦牟尼神話。

    此外,孫文起《論中國古代月亮神話的圖文闡釋》、曲丹兒《古希臘瓶畫的歷史敘事與圖像敘事》等文章,分別論述了圖像作為一種敘事方式,與文本口頭互補、互證以及聚合的復雜關系。

    3.對神話圖像審美特征及演變的研究

    21世紀以來,美術考古學方向的研究者聚焦于考古神話圖像的審美特征及演變研究,關于該部分的研究,有眾多研究生學位論文及期刊文章。

    學位論文如劉淵《漢代畫像石上伏羲女媧圖像特征研究》,分析了我國中原地區、北方地區以及西南地區出土的漢畫像石女媧圖像的特征,并對漢及以后女媧圖像的特征做簡要概述,資料較為詳實。郭斌《淺析〈山海經〉中與馬相關的形象》,從《山海經》中的馬、“狀如馬”獸類形象、“狀如馬”神類形象、具有馬局部特征的其他形象、與馬相關的名稱等幾個方面,通過對《山海經》文本以及相關典籍中的圖像資料中與馬相關的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分析了《山海經》中與馬相關的獸類形象的外形符號特征以及隱喻含義,是對《山海經》中馬類獸形研究較為全面的成果。秦芳芳《中國神話題材繪畫探究——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例》探討了繪畫題材與神話題材的關系和神話與繪畫的關系,論述了魏晉前后中國神話題材繪畫的發展歷程,分別對魏晉前后各朝代的神話題材繪畫代表作品的藝術特征加以論述和總結,并探析了政治經濟對繪畫藝術的影響。徐常樂《〈山海經〉刻本插圖研究——〈山海經〉中的圖像與巫術思維》,用圖像學與文獻分析的研究方法,對明代和清代幾類《山海經》圖的傳承系統、神獸造型及其中蘊含的巫術思維進行了研究。其他如劉雪瑤《中國古代壁畫中神話題材的水紋造形演變研究》及蘇劍釗《中國神話傳說中鬼神形象圖像化表達研究》,都是從美術學角度對歷史上神話圖像的演變所進行的研究。

    期刊文章中關于神話圖像的視覺結構特征研究,有王倩關于漢畫像方位研究的系列文章,如《論漢畫像石方位劃分參照物》《左東右西:論漢畫像石中的西王母方位模式》《漢畫像西王母關聯方位圖式研究》《二元宇宙:褚蘭漢墓車馬出行圖方位結構》等,從神話圖像的方位結構出發,對神話圖像的構成特點進行分析。此外,李曼麗《人與神的對話——古希臘神話雕塑》、李浥《四川東漢時期的西王母圖像:主題與構成》、徐峰《圖像與空間:良渚玉璧“鳥立階梯狀邊框”圖像新考》等,從視覺構成的角度,分析了各個神話圖像的特征及其演變。

    4.對神話在當代圖像中的轉化應用研究

    中國神話學會原會長劉錫誠先生在《在中西文化比較視野下看神話資源轉化的中國實踐》一文中指出,在中國神話的定型轉化過程中,存在著景觀轉化與藝術轉化的差異,除此之外,當代電子圖像即數字媒介領域中也大量存在著神話資源的圖像轉化。因而,當代圖像中對神話的轉化應用主要包括在審美藝術領域、景觀設計領域以及數字媒體領域的應用。

    第一,神話在當代審美藝術領域的應用研究。

    學界對神話在當代審美藝術領域的應用研究包含繪畫、雕塑、民間藝術等方面。

    繪畫方面。藝術家經常會將神話資源作為繪畫創作的源泉,但學者們似乎忽略了這一點,從繪畫創作的角度研究神話圖像的寥寥無幾。王子龍《基于〈山海經〉中神怪形象的插畫研究與創作》,解讀了《山海經》圖文中的神怪形象,并重新審視當代插畫設計手法,將《山海經》中描述的上古世界中的神怪形象進行了再設計,并根據作者自身的創作實踐,對中國傳統藝術形象的傳承與創新做了相關的思考。謝地《〈山海經〉中古今妖怪藝術形象的分析及應用實踐》,分析對比了《山海經》中古代妖怪藝術形象和現代繪本《山海經》插畫,分析《山海經》中神人異獸的現代插畫的創作手法,同時與日本《鬼太郎》妖怪藝術形象做對比,從中借鑒,最終創作了以《山海經》中描寫的小人國為題材的兒童繪本插畫,塑造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現代妖怪藝術形象。劉春蓉《嫘祖繪畫創作研究》以畫家為中心,分析了現有繪畫如中國畫、農民畫、連環畫、壁畫與其他繪畫如油畫、裝飾畫中的嫘祖形象特征。桂小徑《神話題材的洪荒之力——海南黎族神話題材油畫創作的思考》認為,神話傳說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及創作素材,分析了原始神話題材繪畫的創作啟示和審美意象。趙偲汝、李漢平《神話題材插畫創作的藝術價值》,分析了插畫創作的現狀與問題,從人物特征、線條筆法、畫面構圖、傳統色彩等方面探討了神話題材插畫的藝術特征,并認為基于神話題材的插畫設計創作是順應現代設計藝術發展趨勢的。此外,郭蓉《〈山海經〉異獸形象在現代插畫設計中的視覺表現》、何瑞華與肖冉婷《中國神話文化元素在現代插畫設計中的應用——以〈山海經〉為例》等文章,也對傳統神話的現代化路徑進行了探討。

    雕塑方面。關于神話在雕塑中的應用研究主要從美術設計的角度出發,從創作者角度去解讀神話圖像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毛建雄《古代神話在西方現代雕塑中之變異》一文,分析了大量以古代神話為題材的西方現代雕塑,認為現代雕塑雖然風格漸趨自由開放,但神話題材仍未離開雕塑家的視野,文章還對后現代的神話雕塑與藝術進行了反思。云海軍、呂楓《淺析希臘神話對其女神雕塑藝術的影響》,分析了神話是古希臘女神雕塑在世界雕塑史上脫穎而出的原因,并通過分析古希臘女神雕塑的寫實美與理想美,討論了寫實與理想化相結合的美學思想。李鵬《傳統藝術形象的傳承與創新》,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解讀以及對當代雕塑設計手法的分析總結,對《山海經》中的異獸形象進行了重新設計,試圖在傳統藝術形象的基礎上進行傳承和創新。包磊《心外無物——關于雕塑中神仙方士造型的解析》,對比了傳統圖像與現代雕塑中神仙方士的造型,通過分析神話與傳說中對于神仙方士的文化解讀,對當代的神仙方士造型雕塑藝術的創作進行分析與反思。張旭強《中國傳統神話題材淺浮雕創作研究報告》,以中國傳統神話題材為研究對象,從《創世》系列與《朝圖》系列浮雕出發,展示了其作品和創作過程。論文還探討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歷史文化和理論研究,并結合對市場需求的調查研究,對中國傳統神話題材淺浮雕的藝術表現系統地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汪敏皓《新材料在神話題材雕塑中的應用》,探討了新材料在雕塑中的創新運用,以及新材料在神話題材雕塑作品中的實踐過程與藝術價值,闡述了神話元素在雕塑中的介入,并且以《山海經》為例,論述了神話元素介入雕塑創作的必要性,并結合作者自己的實踐,總結出神話元素介入新材料雕塑作品的藝術價值。李雄《我用現代具象雕塑語言創作中國神話故事》一文,展示作者的一系列神話題材雕塑作品,并根據其創作實踐,指出神話故事題材既是雕塑表現的素材,也是雕塑表現的造型對象。古代人對這些神話大多是口口相傳或文字記載,極少有圖像類的形象描繪,這給作者創作這類雕塑留下了極大的空間。

    民間藝術方面。呂朔《黑龍江流域中的神話對龍江剪紙的影響》,分析了黑龍江流域各民族的神話及神話觀念對龍江剪紙的影響。該文對黑龍江流域的神話剪紙分布進行了介紹和分析,敘述了黑龍江流域剪紙的起源及其發展,突出介紹了黑龍江傳統神話畫像造型,將神話剪紙大致分為創世神話剪紙、自然神話剪紙、動植物神話剪紙三類,更進一步闡述了龍江神話與龍江剪紙的關系及其影響,將神話與民間剪紙相結合,具有極高的創新性。

    第二,神話在景觀設計領域的應用研究。

    楊利慧、張多在《神話資源創造性轉化的探索之路》一文中,對神話在遺產旅游以及當代圖像藝術中的轉化研究做了部分梳理,如孫正國與馮天瑜針對武漢大禹神話園的景觀設計的訪談,馮天瑜提出神話資源的轉化既要堅持資源的本真性,又要堅持資源在當代的可轉化性,但并未對圖像景觀做具體的闡釋。唐晶《中國傳統神話主題景觀設計的紀念性與文化表達》,結合鄭州市大禹文化苑項目景觀規劃設計實踐,對國內各地近年來興建的傳統神話主題景觀的類型與特征進行探討,分析了傳統神話主題景觀的紀念性構成及表達。除此之外,陳辰、裘鴻菲《紀念性景觀中的敘事應用——以武漢市大禹神話園為例》一文,分析了武漢市大禹神話園的景觀敘事,從故事、空間和意義三個方面表達了大禹神話園的敘事層次和紀念內涵。王慧杰《神話傳說的圖像化與鄉村創意旅游開發——以靈壽縣織女山七夕節為例》,以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為大背景,梳理了靈壽縣織女山七夕神話傳說,并將神話傳說和當地遺址結合創設情境,使神話傳說圖像化,并進一步探索了神話傳說在鄉村現代社會變遷中傳承與創意旅游的新模式。鄒夫仁《從大梅山文化旅游看梅山神話人物形象的藝術再創造》一文,分析了梅山神話人物形象在大梅山文化旅游民俗村、文化園雕塑與雕刻、戲劇表演、工藝品設計以及旅游影視和場景體驗中的藝術再創造。

    第三,神話在數字媒體領域的應用研究。

    數字媒體領域主要是利用技術處理的電子圖像,如動畫、數字化創作、游戲形象設計等。郝翰《中國神話傳說角色動畫造型中的傳統繪畫元素研究》,通過對我國神話傳說角色動畫造型(以同傳統繪畫元素相結合為主)與世界各國同類動畫造型的比較,總結歸納出我國現當代神話傳說角色動畫造型中出現的問題及其根源,探討了當代動畫造型同我國傳統繪畫元素相結合的路徑問題。劉明明《〈山海經〉神獸形象再設計的應用研究——以〈神獸極樂村〉市集創作為例》,敘述了動畫設計《神獸極樂村》市集的創作過程,并結合經驗,對傳統的《山海經》神獸形象如何應用到現代動畫設計藝術中進行了思考。此外,謝雅卉《美國動畫片中龍形象的神話建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杜藝帆《中國上古神話的數字化創作》、胡佳璐與吳詩中《〈山海經〉的游戲化之路——科普交互新形式的探索研究》等文章,分析了神話在當代動畫與數字化創作中的應用及其所面臨的問題。

    此外,在文創設計方面,解萌《基于山海經圖文研究創新女性梳妝產品設計》,分析了《山海經》圖文中的形象,運用平面設計手法創造出新的山海經形象,并通過對女性梳妝產品的需求和習慣進行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將創新的《山海經》圖文融匯到女性梳妝產品設計當中,進一步探索關于中國傳統元素再生的設計方法。王小兵《〈山海經〉神話思維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轉化應用研究》,通過對《山海經》神話思維的特點進行解讀以及對文創產品的概念、內容及設計模式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山海經》神話思維對文創產品設計的啟示,并對《山海經》神話思維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轉化應用做了實踐探索。

    除以上在各自領域的研究之外,還有從藝術綜合出發的研究,如李婧《〈山海經〉女性鬼神形象研究與思考》,分析了《山海經》在插畫藝術、游戲角色設計等視覺傳達藝術中的應用,突出研究了《山海經》中女性鬼神形象的研究與應用,如女媧、西王母、精衛等,對其在中國鬼神文化中的變化及藝術創作在當前商業社會中的概況做了簡要論述,對傳統文化的改變與再造進行了思考。王強《“拿來主義”與民族文化認同的缺失——關于中國神話類藝術作品套搬西方的警醒與反思》,分析了繪畫、雕塑、文字、說唱和動畫影視等形式的神話類題材藝術作品,通過與以希臘神話為代表的西方作品及鄰國韓國的對比,提出我國神話類藝術作品民族文化認同缺失的現狀,呼吁中國神話類藝術作品的本土創造。

    總之,關于神話在當代圖像中的展現的研究逐年增多,神話作為傳統資源與現代圖像藝術相融是大勢所趨,但關于其研究仍局限于美術設計專業,其他人文學科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入研究的較少。在神話學領域,楊利慧所主持的2018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神話資源的創造性轉化與當代神話學的體系構建”,正在試圖對神話資源在當代圖像藝術中的轉化做進一步的探索。

    5.對神話圖像本身理論性的探討

    除對神話圖像進行具體的個案研究之外,還有學者對神話圖像本身的價值及研究方法等做過理論性的探討,與上文相比,該部分的研究較為薄弱,以期刊文章為主。

    蕭兵《圖像的威力:由神話讀神畫,以神畫解神話》認為,神話之神畫,即神話題材的造型藝術,絕不應該像前些年那樣被民俗神話學家所漠視,理想的辦法是把神話文學與神話藝術結合起來研究。王倩自2011年起持續對神話圖像本身進行思考,對其結構性意義闡釋、價值、國外研究路徑等進行總結與研究,先后發表了《神圣的圖像——神話圖像結構性意義闡釋》《作為圖像的神話——兼論神話的范疇》《圖像在古代文明中的價值》《論國外神話圖像闡釋的意識形態轉向》及《身份、圖像與世界:英語漢學界西王母研究的路徑》等文章,對神話圖像在神話研究中的意義進行了理論性的探討,并對國外的研究進行總結與思考。此外,王懷義《神話圖像的本體價值》一文,從神話的圖像傳承、神話圖像的時代性及精神價值方面探討了神話圖像的價值。在與廖明君的訪談中,他提出利用圖像對神話進行美學研究的觀點,倡導建構中國神話美學研究的基本范式。

    綜觀國內對神話圖像的研究,從20世紀早期至今,學界關于神話圖像的研究從未中斷,從最初關注神話考古圖像的考證到如今多樣化的研究,都具有很強的跨學科性質,而神話學相對其他學科,對該部分的關注度卻不夠。神話圖像是神話研究的重要內容,如何將其正式納入神話學研究領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我國神話圖像研究的發展路徑思考

    綜觀所有關于神話圖像的研究,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多學科交叉研究,圖像學、考古學、神話學、藝術學都從各自的學科角度對神話圖像進行解讀,研究的問題集中于圖像證史、神話溯源、圖文關系、圖像闡釋、圖像特征及圖像應用等,所研究神話圖像的內容及主題主要為伏羲女媧、西王母、日月、大禹、《山海經》、希臘神話等。

    自20世紀至今,我國關于神話圖像的研究逐年增多,研究方法及視角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但仍缺乏系統的研究,國內借用西方圖像學進行研究占多數,從藝術考古學角度進行研究的也相對較多,但神話學的研究相對較為薄弱。在探討神話學研究神話圖像的發展路徑之前,可根據本文的梳理知曉當下國內關于神話圖像研究所存在的問題,以下列之。

    第一,歷史斷層。從時間層面看,神話圖像研究涉及到史前、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及當代的神話圖像,且有逐漸從地下(墓葬)研究轉為地上(當代生活中的圖像)研究的趨勢,但是,在魏晉南北朝之后到當代這一跨度幾乎包含半部中國歷史的長時間段中,神話圖像并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也未見梳理整理者,該部分是神話圖像研究的一大空白,有待學者填補。

    第二,研究不平衡。關于神話圖像的研究古今不平衡,目前的研究一半以上是對歷史圖像的研究,尤其是對考古出土的文物圖像,而對現代圖像的應用研究雖然逐年增多,但數量仍舊較少,且研究流于表面,并未深入。此外還有中西不平衡,對于國內的神話圖像研究明顯多于國外,國內外神話圖像的對比研究則更少。

    第三,對圖像學研究的濫用。國內部分研究以為只要是針對圖像的研究,就屬于圖像學研究,在沒有深入了解圖像學的前提下便自稱是圖像學研究,其實并未以圖像為核心,圍繞其進行深入研究,僅僅是和文獻作對比,借用幾張圖片,往往到最后只是對圖像情況的簡單介紹和對文獻中關于圖像內容所示神話的梳理,圖像與文獻兩層并未交融,卻互證了圖文關系,這是不合邏輯的。

    第四,關于神話圖像的研究缺乏系統全面的細致考察,個案分析較多,理論探討較少,尤其是與神話學的理論對接,神話學是在近些年才開始注意到神話圖像,而如何將神話圖像研究真正納入神話學體系,是神話學學科必須要探索的問題。

    毋庸置疑,神話圖像應該是神話學的一部分,圖像應該與書面文本、口頭傳唱獲得一致的研究地位,神話學者應該從觀念上重視對神話圖像的研究。近些年,民俗學界一直在倡導“朝向當下”,但神話是歷史遺留物的觀念仍舊存在,神話圖像不等于考古圖像,神話是自古至今傳承不斷的,其傳承一直伴隨著神話圖像,當下的神話圖像依舊是神話圖像,只是審美表現形式及傳播方式發生了變化。因此,神話學需要從整體宏觀的高度去看待神話圖像的研究,不僅關注古代圖像,也應看到當下神話圖像充斥眼球的現狀,同時注重自古至今長時段的圖像演變研究。同時,關注少數民族神話圖像與西方神話圖像,進行對比研究,也是神話學研究神話圖像要關注的部分。

    此外,神話學對神話圖像的研究要有跨學科的視角。圖像學的研究方法可以為神話圖像研究提供借鑒,圖像學強調圖像與文化、社會、信仰的關系,側重研究圖像的主題和意義,與神話學緊密相關。潘諾夫斯基的“三階段”理論雖然遭到當代圖像學者的質疑與反對,但其對圖像的分析方法是較為深入的,對神話圖像的分析是可以借鑒的。國內圖像學家如韓叢耀在“三階段”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場域”(生產者場域、自身構成場域、社會傳播場域)理論,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我們必須要在深入了解圖像學的基礎之上再借鑒其優勢,而非隨意借用甚至濫用,同時在借鑒圖像學分析時也要注意避免過度闡釋。另外,其他學科(如藝術學、歷史學等)在研究神話圖像時會借用神話學文獻或口頭研究的成果,神話學也可以從其他學科汲取營養,利用跨學科綜合的研究方法來研究神話圖像。

    總而言之,神話學要將神話圖像研究真正納入其研究領域,無論研究內容抑或研究方法,都需要古今貫通,中外合璧,與書面口頭相互融合,系統細致地進行研究。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非洲| 久久久久se色偷偷亚洲精品av|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下载| 久久久无码精品人妻一区|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500av导航大全精品|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久久香蕉精品视频| 国产线视频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黄AA片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精品国产不卡在线电影|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 久久综合精品视频|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正在播放|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99re6热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欧亚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99久在线精品99re6视频|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蜜芽tv在线|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18| 国产精品一二二区| 99在线精品视频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