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我愛桃花》十年后復排—— “借那秋水一樣的寶刀”映照今古“錯誤的愛情”
話劇《我愛桃花》宣傳照。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供圖)
金牌編劇鄒靜之的話劇《我愛桃花》可謂經演不衰,近期國內一“南”一“北”兩朵“桃花”又一起開放。京滬兩地同時將這部作品搬上舞臺:由張國立導演,小沈陽、張博、高曉菲主演的《我愛桃花》剛剛結束在中國國家話劇院的演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新版后天鳴鑼登臺,就此拉開上話藝術中心2020年演出季大幕。
十年前,由梅婷、尹鑄勝和楊皓宇組成的演出陣容,令很多戲迷念念不忘,楊皓宇憑劇中“張嬰”一角摘得“白玉蘭”最佳男配角獎,鄒靜之更稱贊何念在舞臺形式上做出了大膽的創新。此次復排,楊皓宇從何念手中接過導演話筒,搭檔全新陣容——楊蓉、張羴、王佳寶,再度為觀眾獻上這一場構思巧妙的戲中戲。
《我愛桃花》是《鐵齒銅牙紀曉嵐》《斷金》編劇鄒靜之的話劇處女作,如今已有六個版本出現在舞臺上。這出只有三名演員同臺的話劇短小精干,以戲中戲的方式穿越古今,在一段“會錯了意”而引發的三角糾葛中,講述情感的痛苦與糾結。
劇本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明崇禎年間刊行的話本小說集《型世言》。唐朝少年馮燕與牙將張嬰之妻通奸。某夜張嬰醉歸,張妻忙將馮燕藏于米柜中。不想張嬰醉臥時壓住了馮燕放在椅子上的巾幘(帽子)。馮燕逃時,示意張妻將巾幘拿回;但張妻會錯了意,以為馮燕要的是張嬰腰間的寶刀,馮燕覺此女心狠手辣,一刀結果了她的性命。
“借那秋水一樣的寶刀”“我要的是巾幘,你給我的卻是刀”“誰會在滿樹的桃花下想到殺人”……劇中交織著古代與現代的觀念沖撞,也因此產生荒誕的笑話和喜感,更透出一股人生過程中“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意味。鄒靜之深挖隱藏在文字之下流淌于人性之中的東西。打破敘事空間和時間限制,自由地穿梭于唐朝與現代兩個維度,對感情、對人性作出深入解讀。
在影視劇中塑造過無數美人形象的楊蓉,此次回歸舞臺挑戰“張妻”一角。18年沒有登臺的她表示,過去的表演經驗需要歸零,站在舞臺上是一個重塑自我的過程。戲中戲的結構,需要演員在唐朝的故事和現代生活之間迅速轉換情緒,古代的戲份融入了戲曲的手眼身法步,楊蓉每天要在排練廳待十幾個小時練身段、對戲、對詞。排練過程中,她也會因過于入戲而時常處于“崩潰的邊緣”?!斑@種狀態就對了!就是那種甜蜜與痛苦糾纏在一起的感覺?!睏铕┯罱o楊蓉不停打氣,“我似乎已經感受到這個人物出現了。”何念對此次復排頗有信心,認為“全新陣容能讓經典圈住更多年輕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