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 曲:探索講述中國故事的新樣式
小劇場粵劇《文廣探谷》
豫劇《重渡溝》
2019年,中國戲曲在持續穩定的外部政策環境和不斷轉好的內部生態環境中呈現出繁榮發展的良好態勢。戲曲創作在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時代要求和戲曲自身創新發展的需求下,圍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等重大時間節點和主題,以反映翻天覆地的時代巨變、人民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和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題材,出現了大批從題材內容到藝術水平都值得關注的現代戲作品。戲曲演出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集中展演為主要形式,其中全國性戲曲作品展演有第12屆中國藝術節、第16屆中國戲劇節、第二屆全國地方戲曲南方展演,以及各地舉辦的慶祝展演,包括劇種(如評劇)展演和題材類型(如小劇場戲曲)展演,集中展示近年來戲劇創作的新作品、新動向。
2019年5月20日至6月2日,以“逐夢新時代——向國慶獻禮,向人民匯報”為主題的第12屆中國藝術節在上海舉辦,共有來自全國的51臺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參加展演,其中第16屆“文華大獎”戲曲類參評劇目17臺:黔劇《天渠》、豫劇《重渡溝》、蘇劇《國鼎魂》、秦腔《王貴與李香香》《民樂情》、荊州花鼓戲《河西村的故事》、京劇《楊靖宇》、黃梅戲《鄧稼先》、白劇《數西調》、河北梆子《李保國》、豫劇《戈壁母親》、京劇《紅軍故事》、上黨梆子《太行娘親》、滬劇《敦煌女兒》(以上14臺現代戲,占四分之三)和盱河高腔《牡丹亭》、京劇《奇女無容》《欽差林則徐》(以上3臺古代戲,占四分之一);參演劇目共有4臺戲曲劇目,1臺現代戲高甲戲《阿搭嫂》,另外3臺是昆曲《浣紗記傳奇》《顧炎武》和京劇《北平無戰事》。最終榮獲“文華大獎”的劇目是《王貴與李香香》《重渡溝》《國鼎魂》《李保國》。其中《王貴與李香香》以李季同名長詩為文學基礎,將文學與劇種特征巧妙融合,同時又突破地方戲曲劇種的束縛,引入現代歌隊、舞隊與鋼琴伴奏,引領古老的秦腔劇種從傳統走向現代、從質樸走向時尚,在戲曲藝術和地方劇種的形式創新上實現了非常大的突破與超越。豫劇《重渡溝》以當前脫貧攻堅為題材,在充分體現豫劇劇種特色的基礎上,以濃郁的喜劇風格塑造正面人物形象,表現嚴肅的主題,是一部“有喜劇風格傾向的正劇”,這在當前戲曲創作以正劇、悲劇、壯劇風格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現代戲創作中是極其可貴的。《國鼎魂》和《李保國》均以現實人物事跡為題材,前者著眼于文化傳承與文脈存續,后者致力于謳歌時代楷模。這些優秀的現代戲作品,用傳統表現手法講好了中國故事,謳歌了中國精神,代表了近年來戲曲創作的藝術水平和主題導向。
10月26日至11月12日,以“追夢新時代 經典共傳承”為主題的第16屆中國戲劇節在福州舉行,本屆戲劇節的戲曲劇目類型更加豐富、劇種更加多樣,這與中國戲劇節藝術性、群眾性、時代性的舉辦宗旨相符合。在參演的21個戲曲劇種、27臺戲曲劇目中,共有現代戲19臺,古代戲8臺。現代戲以京劇《紅軍故事》、弋陽腔《方志敏》、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紀念碑》、淮劇《送你過江》、評劇《藏地彩虹》、呂劇《大河開凌》、淮劇《武訓先生》等比較有代表性,女老生謝濤反串出演的現代晉劇《起鳳街》、川劇名家沈鐵梅主演的《江姐》也比較引人注目,歷史劇和古代故事劇主要有莆仙戲《踏傘行》、閩劇《紅裙記》《龍臺駙馬》、豫劇《張伯行》、絲弦戲《大唐魏征》、京劇《游百川》、黃梅戲《不越雷池》、京劇《玉簪緣》等。其中,弋陽腔《方志敏》不但以革命歷史題材豐富了劇種的表現領域,而且讓廣大觀眾領略到弋陽腔這一古老劇種的藝術風采,對于劇種的發展和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福建是戲曲傳統濃厚、戲曲生態良好、戲曲創作活躍的省份,此次戲劇節該省上演的閩劇《紅裙記》、莆仙戲《踏傘行》體現了福建戲曲人古典而傳統的戲曲創作觀和美學追求,這種堅持和堅守在當前以現代戲創作為主的氛圍中顯得難能可貴。
這一年例行舉辦的戲曲展演還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辦的第4屆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該會演以市縣級基層專業戲曲院團演出劇目為主,參演劇團顧及全國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均衡,展示的是全國各省市區基層戲曲院團的創作現狀和演出水平,給基層專業戲曲院團提供了晉京演出的機會,對基層院團創作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本年度參加會演的30個劇目中有現代戲17臺,比例略強于古代戲,一些劇目如秦腔《關中曉月》、梨園戲《陳仲子》等都是近年來創作的比較好的劇目。11月10日到12月5日,第二屆全國地方戲曲南方會演在武漢舉辦,該會演旨在打造武漢戲碼頭的形象,演出劇目會集了南方各省近年來創作的劇目,與其他藝術節、戲劇節多有重合,如滬劇《敦煌女兒》、閩劇《生命》、河南曲劇《信仰》等。除此之外,近年來受到戲曲界關注的小劇場戲曲節,也循例在北京和上海照常舉辦,主創人員的年輕化、創作手法的實驗前衛性、實驗劇種的多樣化,成為當代小劇場戲曲創作的共同追求,這一年涌現的如多劇種的《思·凡》《四美離歌》、香港粵劇《文廣探谷》、紹劇《燦爛八戒》等,均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和濃郁的人文情懷值得關注。
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昆山市人民政府和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承辦的第二屆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簡稱“百戲盛典”)于7月21日到8月27日在“百戲之祖”昆曲的發源地江蘇昆山舉辦,本屆展演共有112個劇種、118個劇目參加。“百戲盛典”是2016年全國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的具體展示和生動呈現,充分展示了我國豐富多元的劇種文化。同時,圍繞2016年全國戲曲劇種普查結果而跟進的學術研究也日漸展開和深化,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申報的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課題《中國戲曲劇種藝術體系現狀與發展研究》的立項與展開。該課題共分三個子課題:一是對全國350個戲曲劇種(包括348年劇種以及木偶、皮影)藝術面貌進行詳盡呈現的劇種藝術叢書,該叢書對劇種藝術的總結研究和戲曲研究人才的培養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二是當前戲曲劇種藝術體系的現狀與發展調研報告,從劇種聲腔體系的角度,分門別類地對戲曲劇種藝術體系的形態樣式進行考察、調研與總結;三是對中國戲曲劇種藝術的美學研究。該課題是繼《中國戲曲志》之后對我國戲曲劇種研究作出重大理論推進的學術成果。
2019年單個劇種的集中會演以評劇為代表。2019年是評劇藝術誕生110周年,10月31日至12月7日,“清蓮雅韻——全國評劇展演”在北京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舉辦,共有10個評劇院團的20臺大戲參加展演,其中既有《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經典劇目,也有《藏地彩虹》《春回桃灣》《重返大山里》等新創劇目。此次活動的承辦單位之一中國評劇院一直引領著中國評劇的創作與發展,近年來創作出了《母親》《藏地彩虹》等現代戲。2019年,該院重新創排了鄭懷興的歷史劇《新亭淚》。該劇是鄭懷興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創作于1981年,由福建省仙游縣鯉聲劇團演出,一經演出,就在戲曲界引起震動。然而,由于莆仙戲的語言限制,傳播范圍有限,又由于該劇創作于38年前,許多戲曲界人士無緣觀看。此次中國評劇院重排《新亭淚》的消息一經傳出,就引起了戲曲界的關注。該劇不但再現了歷史劇經典之作,而且展現了中國評劇院以于海泉為代表的青年演員的精湛演技和藝術風采,該劇主演平均年齡只有33歲,體現了該院著力培養和扶持青年演出人才的良苦用心。
中國評劇院近年來連續推出的現代戲《母親》和歷史劇《新亭淚》,非常典型地體現出當前我國戲曲創作的實際情況。《母親》由張曼君執導,而張曼君也是目前影響最大、作品最多的現代戲導演。2019年的中國藝術節上,她執導的劇目就有秦腔《王貴與李香香》、京劇《紅軍故事》、滬劇《敦煌女兒》、京劇《欽差林則徐》。張曼君作品以“新歌舞演故事”為最大特點,新世紀20年來她導演了大量戲曲現代戲作品,對當代戲曲舞臺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她的作品擅長深刻地挖掘題材主題、講究復雜多變的敘事技巧,因此能夠做到內容和形式俱美、思想和藝術兼擅,這是當前戲曲導演特別需要注意學習借鑒的地方,而不僅僅只學習她作品中的現代新歌舞這些形式皮毛。
如果說戲曲現代戲創作和導演還處在“張曼君時代”,那么當代歷史劇創作則隨著編劇鄭懷興因眼疾而暫停創作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終結。2019年,鄭懷興有兩部作品搬上舞臺,一是年初由國家京劇院創排的京劇《嵇康托孤》,這是鄭懷興創作于2018年的最新作品,足見他寶刀未老;一是年尾的評劇《新亭淚》,經典重現,既讓人感到欣慰,又讓人感到危機的存在。在國家大力倡導現代戲創作的當下,鄭懷興是為數不多的堅持創作歷史劇的劇作家,他的歷史劇作品也以其文人品味、文化厚度和人文追求成為當代文人戲的代表。由于他年事已高,身體狀況也不盡如人意,再加上眼疾,今后他創作的作品會減少甚至封筆。這讓我們不禁想到了先后封筆的四川籍劇作家魏明倫和徐棻,以及年過80的郭啟宏等老一輩劇作家。
近年來,盡管各院校戲文系畢業生日漸增多,全國各類編劇人才培訓班也層出不窮,但是這些創作者大多在知識積累、人生閱歷等方面尚處在成長階段,創作的成熟更需要假以時日。雖然近年來也出現了羅周等學院派有才華有追求的新一代編劇,但這樣的人才實在太少。此外,從一系列項目的申報和劇本扶持看,雖然參與戲曲創作的寫作者在不斷增多,作品汗牛充棟,風格各異,但實際上具有一定思想和藝術水準的作品比較匱乏,優秀的青年戲曲編劇更是鳳毛麟角,歷屆藝術節、戲劇節上獲獎的優秀作品仍然由少數幾位代表性主創人員如張曼君、姚金成等名家所創作。優秀的編劇和導演,事實上仍然處在青黃不接的境地。戲曲編劇、導演現狀如此,作曲、舞美等主創現狀亦如此。如何實現戲曲發展的代際更迭,如何解決戲曲人才成長的瓶頸,如何讓戲曲在新一代的創作者身上更好地傳承下去?一系列的問題值得業內深思。解決發展的問題,需要良策,也需要行動。2019年11月中旬,由中國戲曲學院、臺灣大學和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聯合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編劇高峰論壇舉辦,該論壇旨在扶持兩岸青年戲曲編劇,為戲曲創作發現人才。雖然這次論壇的時間短暫,但對于激勵和培養青年戲曲編劇卻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青年編劇的成長中,我們期待一個嶄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