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呈現“制度創新”
核心閱讀
我國當代作家懷著深厚的人文情懷,直接或間接反映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制度創新及其對社會、民族、國家前途的影響,聚焦制度創新與人民生存境遇、生命狀態和生活質量的深刻關聯,做出富有創造性的藝術闡釋,為透視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文明狀態、時代生活氛圍和精神風貌等,提供了鮮活的藝術形象范本,匯聚成一部宏大史詩
國家治理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關乎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最終要落在“人”上,這恰恰也是文學創作的初心所在。我國當代作家懷著深厚的人文情懷,直接或間接反映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制度創新及其對社會、民族、國家前途的影響,聚焦制度創新與人民生存境遇、生命狀態和生活質量的深刻關聯,做出富有創造性的藝術闡釋,為透視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文明狀態、時代生活氛圍和精神風貌等,提供了鮮活的藝術形象范本,匯聚成一部宏大史詩。
接力書寫“站起來”
塑像社會主義建設者
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革命文學主要反映由中國共產黨率領的人民軍隊,推翻壓迫中國人民的“三座大山”,從而使當時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廣大農民得到賴以生活的土地。趙樹理發表的小說《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通過新舊情況對比,突出廢除封建婚姻制度、移風易俗和進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如何通過卓有成效的社會組織,引導廣大人民創造新的美好生活,任務尤為復雜和艱巨,文學作品對此進行了生動呈現。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利用互助協作的力量來發展生產力,得到廣大農民擁護,使農村的合作經濟快速增長,被視為我國社會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柳青創作的小說《創業史》根據這段歷史,講述以梁生寶為代表的農村優秀基層干部帶領群眾探索農村集體致富發展模式的故事,以文學的方式回答“中國農村為什么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和這次革命是怎樣發生的”,生動記錄時代變革和制度創新過程中廣大農民的情感反應、心理活動和思想變化。《創業史》延續革命英雄主義傳統,生動塑造了以梁生寶為代表的新中國農民“建設英雄”的新人形象,鼓舞廣大農村和各行各業讀者,為建設新中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周立波的《山鄉巨變》著力塑造了清溪鄉10個家庭中的30多個農民形象,細致入微地表現了站起來的中國農民,摒棄小農意識,以極大的熱情投身農業合作化運動,在初級社向高級社發展演變過程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和理想追求,展現他們走向共同致富的精神風貌和新農村的社會面貌。
《創業史》《山鄉巨變》等作品出現在這樣一個歷史節點,絕不是偶然的,它們是在全新的時代中,人民的創造激情被喚醒而迸發出無窮活力的文化結果。它們源自火熱現實,又充溢著理想主義情懷,把制度創新帶來的社會變遷、精神活動化為不朽文字,為時代為民族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藝術呈現“富起來”
描摹改革開放“弄潮兒”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深刻改變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
高曉聲的“陳奐生系列”小說,包括《陳奐生上城》《陳奐生包產》等,集中描寫當時農民觀念變化,他們大膽進行生產嘗試,以求改變貧窮命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則講述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的人生奮斗故事,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老大孫少安在農村辦起了磚廠,成為鄉親致富的帶頭人,弟弟孫少平則走進城市建筑工地和國有煤礦,成為技術能手和勞動模范。兄弟倆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收獲富足與愛情、經歷挫折與成功、體驗痛苦與歡樂,在鍥而不舍的奮斗歷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同樣的一幕也在城市工廠不斷上演。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講述喬光樸到重型電機廠當廠長,進行一系列大刀闊斧的生產經營改革,讓工廠面貌迅速改觀。改革的一系列舉措雖然遭遇種種阻力,最終卻以行動和業績證明這一探索成功的必然性,小說也借此揭示工業制度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柯云路的《三千萬》、張潔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小說的代表作,其共同特點是塑造了一批敢想敢干的企業家等新人形象。
新人形象的出現,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制度創新為投身改革熱潮的城鄉居民搭建了一個大展宏圖的歷史舞臺,使他們能夠借助改革開放東風闖出一片天地。這些新人形象凝聚時代精神內涵,他們用自己的智慧、行動和成就昭告人們:創新是硬實力,發展是硬道理。只有那些能夠把握時代機遇的人,才能成為時代“弄潮兒”。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們要善于“通過這些新人的形象,來激發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推動他們從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創造活動”。
這一時期小說創作具有濃厚現實主義特點,廣大作家把人民情懷與形態多樣的現實主義敘事方法有機結合起來,創設出一個有使命擔當意識的現實主義審美文化語境,把文學的歷史觀照和形象的現實觀照結合起來,描繪了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探索制度創新的社會風貌,演奏出一曲曲慷慨激越、催人淚下的現實主義文學凱歌。
全面展示“強起來”
抒寫新時代“追夢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保障。這一歷史進程及其廣泛社會影響為文學創作尤其是小說創作提供廣闊表現空間,催生了一大批反映中國社會新變化的各類題材作品。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成為近年來小說創作的重要主題。黨中央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隨著這一國家戰略的實施,一系列扶貧題材小說先后問世。李明春《山盟》、稅清靜《大瓦山》、馬平《高腔》、章泥《迎風山上的告別》、滕貞甫《戰國紅》等作品多角度立體化描繪農村脫貧致富的生動圖景,講述扶貧干部沉下心來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心路歷程,反映轟轟烈烈的時代發展中的人生百態,為實現全面小康留下珍貴文學寫照。
生態小說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進行藝術化呈現。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葉廣芩秦嶺系列小說塑造了人類學家陳華等一批“具有生態文明智慧和生態文化人格的生態維護者”形象,他們敬畏生命,尊重生態規律,將人類道德關懷的范圍延伸到動物身上,對自然和社會的心靈契合,有著獨特認識和見解。小說《長蟲二顫》講述人與蛇的故事,說明人類要學會“用自然的眼光來理解社會,解讀生存”,保護好人與動物的共有家園。
反腐題材小說受到讀者關注。通過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我國構建起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形成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周梅森《人民的名義》《至高利益》《絕對權力》等作品,以生動故事反映這一歷史進程。這些作品生動形象反映全面依法治國制度建設的重大意義和巨大成就,為傳播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正氣提供生動藝術載體。
除此之外,醫療題材小說關注生命健康,教育題材小說聚焦教育改革、青春成長,經濟題材小說面向產業發展、市場監管……這些作品通過描摹生活萬象和人情故事,反映社會風貌和世態人心。
(作者為北京開放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