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典舞《芳春行》與音樂相悖的創作引發的思索
《芳春行》是中國古典舞代表作之一,曾榮獲第九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中國古典舞青年女子組表演二等獎?!斗即盒小肺璧革h逸流暢,大量高難度動作酣暢淋漓,很好地展示出演員扎實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技藝,充分體現出中國古典舞的藝術特色。《芳春行》的音樂是選自于昆曲《牡丹亭》中的唱段創作而成的,其旋律典雅幽怨,節奏自由,音樂構思縝密。但是舞蹈與音樂上的相悖令人產生疑問。
中國古典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如今人們并不能看到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舞蹈,只能從壁畫、石雕、玉器、字畫等實物中看到定格的舞蹈姿態,從舞蹈史書中得知各類舞蹈的名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古典舞才得以重建,經過60余年的發展,古典舞不僅形成了完善的教學體系,還創作了大量的舞蹈作品,如今古典舞已經成為最具中國特色、藝術價值極高的一個舞種。
昆曲是中國戲曲中最有代表性的劇種,素有“百戲之祖”“百戲之師”“百戲之母”之稱。昆曲形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盛行于明、清兩代,在中國戲曲界獨占鰲頭長達200年之久。昆曲唱腔華麗、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它具有詩的意境、畫的風采,可以說在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境界,所以,昆曲是將中國傳統文化意向于一身的集大成者。
《芳春行》將古典舞與昆曲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它的創作充分反映出戲曲藝術對古典舞創作的影響。我們通過簡單分析《芳春行》的音樂和舞美,便能看出它與昆曲《牡丹亭》之間的關系。
A段是由女聲吟唱昆曲《牡丹亭》中“游園”一折杜麗娘唱的曲牌[皂羅袍]“姹紫嫣紅開遍”,在人聲背后逐漸加入古箏伴奏,人聲后笛子(昆曲伴奏樂器)進入并伴有古箏演奏。B段是笛子獨奏從人聲吟唱過的[皂羅袍]開始,即“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的旋律,同時伴有古箏的刮奏技法與笛子的顫音奏法。再現A1段并不是A段的旋律,而是再現A段人聲吟唱方式和[皂羅袍]曲牌,這段[皂羅袍]是將A段唱過的唱腔跳過去,接著繼續唱[皂羅袍]后面的唱段“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同時伴有笛子、古箏至結束。
《芳春行》的服裝獨具特色,它采用了漸變的綠、黃色,突出了春天的氣息,服裝的款式是戲曲青衣行當常穿的“披”的變體,舞者采用戲曲“大頭”的頭型,其裝束可以說基本源自于杜麗娘的形象。杜麗娘是手拿折扇,而舞者是執團扇,在《牡丹亭》“游園”中丫環春香是手執團扇。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芳春行》在音樂、道具、服裝上,創作者的創作是受到了昆曲《牡丹亭》中“游園”一折的啟發和影響。音樂直接明了唱出杜麗娘的唱詞,更加明確了舞蹈的情境。杜麗娘是養在深閨的小姐,在丫環春香的帶領下來到自家花園,盡管春天的氣息吹滿庭院,但杜麗娘內心對姹紫嫣紅的美景充滿了傷感之意,“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這是杜麗娘內心被封建枷鎖桎梏的反映,對青春的感嘆以及情絲悠悠的期許,從而引出《牡丹亭》后面跌宕起伏的戲劇發生。
據北京舞蹈學院演出節目單介紹,《芳春行》的創作源于元曲《滿庭芳》,《芳春行》表現的是一位妙齡少女,在鶯歌燕舞姹紫嫣紅的春季里,手執桃花扇踏青春游的情景。也就是說《芳春行》的創作與《牡丹亭》無關。
為什么編導無視音樂的表現內容?是聽不懂唱詞內容?還是根本就不知道它是《牡丹亭》“游園”曲牌[皂羅袍]中杜麗娘唱的?還是另有什么不為人知的解釋?總之,這種相悖給觀賞者心里留下一個結,舞蹈正面的文字介紹給觀賞者帶來很大的疑惑。
像《芳春行》這樣的音樂與舞蹈相悖的狀況在中國舞蹈創作中并不是個例,現在我們討論這個現象也是給今后的舞蹈創作者們一個啟示,對于使用任何一個有原作品痕跡的音樂作品,要深入了解其作品的歷史背景、音樂內容、藝術特色,盡量不要產生相差太遠的表現意向。如果舞蹈創作者一定要相悖于音樂或題材內容,那就要給欣賞者一個合理的解釋,從而幫助欣賞者理解創作者的初衷。
討論舞蹈與音樂相悖的意義也在于提醒舞蹈創作者要加強文化藝術修養,每當創作一部舞蹈作品的時候,一定要與作曲、編劇及舞美進行深入的溝通,把個人的局限降到最低限度。中國古典舞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藝術形式,它飽含著中華民族的審美追求和理想,特別是在迅速發展的21世紀,舞蹈創作會面臨更多的挑戰,期待中國古典舞創作出更精彩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