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文化傳承、民心凝聚的澳門故事
舞獅隊伍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表演。新華社發
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舉行全校升國旗儀式。新華社發
【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系列訪談】
本期嘉賓
澳門城市大學協理副校長、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葉桂平
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海國圖智研究院院長 陳定定
澳門大學全球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所長 王建偉
編者按
回歸祖國20周年,澳門風華正茂、青春飛揚。今年的兒童節前夕與重陽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先后給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的小朋友們和澳門街坊總會頤駿中心長者義工組全體成員回信,信中都鼓勵他們傳承好愛國愛澳優良傳統。
傳承優良傳統離不開文化的底色鋪陳,更離不開教育的沉淀熏陶。今天,本版邀請專家深入探討,共同感受澳門文化之瑰麗與情懷之熱烈。
一隅 探尋文化重構的歷史淵源
光明智庫:在大三巴牌坊、媽祖廟、玫瑰堂,中西文化碰撞的痕跡清晰可見。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見證了幾百年來多元文明交會、互鑒、重構的過程。請問,這種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何特點,在新時代又煥發著怎樣的光彩?
陳定定:誠如大家所看到的,在大三巴牌坊旁邊,就是代表著中國傳統民間信仰的哪吒廟;距離媽祖廟不遠處,就是象征葡萄牙特色的亞婆井前地。歷經400年的發展,中西文化已在飲食等方面融為一體。在過去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發展中,澳門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唐宋以來很多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符號?;貧w以前,葡萄牙文化對澳門影響很大?;貧w以后,澳門逐漸形成了中華文化、土生葡人文化、西方文化多元并存的格局。伴隨著經濟發展,世界各地民眾前來澳門旅游、投資,因此在建筑、餐飲、服裝、娛樂等方面都可以尋覓到各國文化元素相交融的痕跡。我們相信,未來澳門在文化領域將會呈現更加多彩的面貌,這里將會是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兼容并蓄的一處福地。
王建偉:澳門回歸以前,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呈現共存狀態,西方文化的影響力相對強勢;我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后,以葡萄牙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影響力逐漸式微。在澳門回歸20周年后的今天,我們強調多種文化共存發展。我認為澳門作為歷史上中西方文化的交會點,有條件創造一種多元文化平等相待、互相取長補短的嶄新的文化形態,打造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累經驗。
葉桂平:客觀地看,澳門受葡萄牙管轄的歷史長達400多年,這也是西方文化來到澳門,與東方文化發生碰撞并互相融合、和平相處的一個歷史過程。在此期間,中西文化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時,互相借鑒并且不斷豐富創新。正因如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通過澳門這條紐帶向世界輻射傳播出去,而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則可經由澳門這個橋頭堡進入中國內地并產生影響。澳門回歸后,在新的歷史時期被賦予扮演“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角色的使命,繼續發揚澳門文化的特色,創造中西文化交流新高潮,對于維護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助推國家軟實力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曲 《七子之歌》見證不同年代青年的報國熱情
光明智庫:1925年,26歲的愛國詩人聞一多創作《七子之歌》,詩句中飽含渴望收復失地、振興中華的赤子深情。從1999年到2019年,《七子之歌》每每唱響,都會讓人心潮澎湃。細微處看,一句“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寓意深遠。在您看來,不同時代的澳門青年是如何守住“內心的靈魂”的?
陳定定:《七子之歌》象征著澳門雖與祖國分離數百年,但彼此間在情感上緊密相連、從未分割。澳門在清朝屬于香山縣的管轄范圍,面海而居的澳門居民多從內地獲得衣食資源,彼此貿易往來不斷。在改革開放前,內地對外貿易中有一定的比重是依靠澳門將貨物中轉運輸到南洋、歐美等地,所以澳門人在生活、情感上與內地的聯結從未中斷。新中國成立后至澳門回歸以前,以濠江、培正等學校為代表的教育界頂住壓力,積極進行家國教育;街坊總會、工聯、婦聯等相繼誕生,為當地百姓爭取權利,加強與祖國的聯系。
葉桂平: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澳門已經形成優良的愛國愛澳氛圍。澳門青年能夠堅守住“內心的靈魂”,學校教育至關重要。
澳門回歸以前,澳門人從小就通過一些機會了解國家歷史文化及發展動態,進入學校后也會一直學習和接收有關祖國各地飛速發展的信息。澳門回歸以后,特區政府非常重視青年人才培養及國民教育,不同背景的學校從幼兒園開始就設置了不同程度的國民教育課程,各級學校也積極參與憲法、澳門基本法的宣傳和推廣。
新時代,澳門青年的國民國情教育更顯重要。一方面,需要在充分尊重澳門基礎教育多元特性的基礎上,做好國情國史教材的編寫工作,并適時將相關課程納入制度,培養配備專業師資。另一方面,持續安排年輕人到內地考察,增強他們對國家發展的全面認識。同時,擴大澳門與內地青少年的交流規模,培養適應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
王建偉:時代不同,澳門青年所堅守的“內心靈魂”的內容也有所不同,但將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民族命運聯系起來看待則是一以貫之的。例如在抗戰期間,很多澳門青年為救亡圖存奔赴抗日前線,甚至不惜犧牲生命。澳門回歸以后,澳門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就是“守住內心靈魂”的最好體現。在這方面,國民教育很重要。澳門中小學都很重視國情教育、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等方面的教育,在這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與資源。澳門政府部門和社團也經常為青少年舉辦講座和競賽活動,如青少年外交知識競賽、青少年國情知識競賽等。澳門政府還推出“千人計劃”,組織澳門各界青年到祖國內地參觀訪問。我也和澳門高校青年教師一起去過延安、井岡山參觀學習,發現這些活動對了解中國革命,了解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輝煌歷程,培養家國情懷可以發揮很大的積極作用。
一根脈 讓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薪火相傳
光明智庫:“社團文化”是澳門社會中一道獨特風景線,在提升社會凝聚力、參與社會治理中具有深遠影響。研究澳門文化,不能離開對“社團文化”的觀察。請問,這種“社團文化”是怎樣形成的,有何特點?新時代在弘揚愛國愛澳優良傳統方面如何發揮作用?
陳定定:澳門“社團文化”最早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宗族文化。隨著時代發展,很多宗族、同鄉會逐漸轉型成為社會團體,最早的社團被認為是1569年成立的仁慈堂,至今仍然在醫療、教育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進入20世紀,澳門社團快速發展。為了應對殖民統治下的社會不公,很多功能性社團紛紛成立,幫助解決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新中國成立后,愛國愛澳力量迅速發展。澳門回歸后,各種職業、專業團體涌現,包括公職人員協會、文教體育類協會等。澳門社團之間加強交流,并增進與內地官方、民間的密切聯系,為增強愛國愛澳力量夯實基礎。
王建偉:澳門社團文化的形成有其獨特的淵源:在澳門回歸以前,老百姓組織起來以自治方式參與社會治理,依托社團組織進行自我維權,反抗殖民統治。《中葡聯合聲明》發表以后,澳門社團發展進入快車道,很多民眾自發組織起來關注澳門基本法的制定。澳門回歸以后,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澳門百姓獲得了很多以前沒有的政治權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澳門社團的發展。
澳門社團在改善澳門社會治理,弘揚愛國愛澳優良傳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在政府與百姓之間架起橋梁,為出臺和完善社會政策提供重要依據,提高決策的民主性、科學性。很多專業化的社團可以通過自己的研究,為政府提供政策建議,發揮咨政啟民的作用。二是彌補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缺失,為更多弱勢群體提供民生服務。這兩個方面都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也在客觀上提高了當地百姓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推動愛國愛澳傳統的弘揚。三是基于個人興趣愛好發展起來的各種社團,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葉桂平:澳門在臨近回歸前有1722個社團,發展到目前累計有9522個,可謂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社團社會。新中國成立后,大多數社團都具有愛國愛澳的傳統,把熱愛祖國、擁護“一國兩制”和澳門基本法作為自身宗旨之一,具備政治性、民間性、靈活性等特點。新時代,澳門社團要高舉愛國主義的精神旗幟,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參訪、游學等活動,吸收和團結更多年輕人,壯大愛國愛澳的隊伍。
一基地 打造多元文化匯聚交融的橋頭堡
光明智庫:在中國版圖上,澳門當之無愧成為多元文化匯聚交融的一座橋頭堡。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澳門在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方面有哪些作為,又該怎樣揚帆遠航?
葉桂平: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融圣地,具備歷史、文化、語言、人脈等方面的天然優勢,在增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尤其是與葡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上發揮著獨特作用。自2018年起,特區政府連續兩年成功舉辦“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并通過一系列常規化的文化交流機制,不斷提升“中葡文化交流中心”的影響力。同時,作為移民城市,澳門可依靠歸僑與僑眷之間存在的商貿、人際往來關系,為中國與世界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貢獻力量。
未來,澳門需要充分發揮多元文化長期交融共存的特色,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
陳定定:從中華文化來看,澳門保留了大量傳統的文化習俗。自唐宋起,漢人先民不斷南遷,帶著宗族、文化、生產技術等來到嶺南,嶺南亦不斷有人遷入澳門。近代,澳門未經戰火傷害,很多文化元素都保留完好。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需要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故事元素,豐富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另一方面要在創新中永葆傳統文化的活力。
從多元文化共存來看,澳門文化匯聚葡式、歐式各種元素。如何在新時期吸引西方年輕人、文藝工作者前來澳門參訪、創作并傳達出澳門中西文化融合的美好景象,值得思考。我們期待借助澳門這塊寶地把中華民族“和”的理念傳遞給世界,也期待中國在參與全球發展中以“和”凝聚力量。由此看來,新時代的澳門文化將為中國邁向世界舞臺提供蓬勃力量。
王建偉: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九個城市中,唯一承擔建立“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文化使命的城市,任重而道遠。要完成這一任務,澳門可以充分挖掘其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蘊,通過多種形式提升澳門的文化軟實力。澳門政府和社會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澳門的學術界需要拿出一些在研究澳門中西文化交融方面含金量高、分量重的學術著作,努力把研究做實、做好;澳門還需要加強對本地獨特文化的宣傳,要多走出去,到粵港澳大灣區、祖國內地,甚至世界各地去講澳門故事。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曉、王斯敏、蔣新軍、周夢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