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將中國文化元素與西方古典芭蕾音樂結合 中芭《過年》將來滬,“中國版《胡桃夾子》”展開民俗風情長卷
芭蕾舞劇《過年》年味十足,講述了一個老北京家庭“過大年”的故事。 (上海東方藝術中心供圖)
柴科夫斯基經典音樂、德國作家霍夫曼的童話、中國民俗風情這三者如何融為一體?2020年1月8日至9日,中央芭蕾舞團將攜賀歲大作《過年》亮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此次演出正值鼠年新春佳節來臨之際,中芭將這臺年味十足的芭蕾舞劇帶到上海,用優雅動人的舞姿、中國廟會的熱鬧景象、東方韻味的別樣改編,與上海觀眾一同喜迎佳節。
《過年》被業界譽為“中國版《胡桃夾子》”,講述了一個老北京家庭“過大年”的故事。與原版故事不同,這臺舞劇在柴科夫斯基經典音樂中,展開了一幅豐富多彩的中國民俗風情長卷。在《過年》描繪的圖景中,《胡桃夾子》里圣誕夜女孩的“噩夢”改為除夕夜夢中的“暢游”,“鼠王”成為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年獸,歐式庭院客廳變成北京胡同人家;男演員穿上大褂,女演員則換上青花瓷裙。舞劇還融入十二生肖等中國元素,并通過仙鶴舞、瓷器舞、絲綢舞、扇子舞、風箏舞、糖葫蘆舞、陀螺舞、金元寶舞、鞭炮舞等特色舞段,向觀眾展示眾多中國民俗。
首演于1892年的芭蕾舞劇《胡桃夾子》改編自德國著名作家霍夫曼的童話《胡桃夾子與鼠王》,由柴科夫斯基作曲、伊凡諾夫編舞。不過最初的馬林斯基劇院版本已失傳,保留至今的主要是第一幕和第二幕之間的過場戲《小雪花舞》。現今,海外上演的版本大多是由喬治·巴蘭欽于1954年排演的,偏重于童趣和節日氣氛。柴科夫斯基的音樂賦予舞劇強烈的感染力,精巧的弦樂使作品充滿神秘的童話色彩,正適合作為圣誕節禮物演給少兒觀看,因此也被稱為“圣誕芭蕾”。
這臺經典舞劇在世界范圍內被多次改編重現。2001年2月,中芭首次創作“中國版《胡桃夾子》”,嘗試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到西方古典芭蕾音樂中。2010年,中芭根據當年的創作,進行全新改版、重新創作,并將作品更名為《過年》。為了將《胡桃夾子》改編成表現中國故事、表達中國情感的芭蕾舞劇,《過年》主創先后到天津楊柳青等地采風。劇中有一段擊退年獸的舞蹈段落,手上動作比較多,而且隨腳下動作而變化,難度極高,為此中芭邀請專業雙截棍教練為演員做指導。舞劇中最有改編代表性的當屬取代了原版小雪花舞的仙鶴舞,“仙鶴”們的紗裙后擺做了加長的處理,舞蹈技巧與形式美感渾然一體,深受觀眾的喜愛。
《過年》是中芭探索芭蕾藝術中西合璧的又一力作。60年來,舞團在引進排演了 《天鵝湖》 《堂·吉訶德》《吉賽爾》《卡門》《舞姬》等世界經典名劇外,也創作了 《紅色娘子軍》《祝福》《黃河》《大紅燈籠高高掛》《敦煌》等中國芭蕾舞劇,成為探索西方芭蕾藝術形式同中國文化融合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