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首屆世界燈光設計師大會在京舉辦,專家認為: 技術可能讓人眼前一亮,藝術才能打動人心
民族歌劇《沂蒙山》
近年來,伴隨舞臺燈光設計及燈光藝術的飛速發展和世界燈光行業技術的飛躍、革新,“燈光”作為劇場藝術、特別是在現代舞美愈發得到重視的后戲劇劇場時代中重要的視覺語匯和創作手段,正在得到更多的研究與關注。自19世紀80年代人工照明技術首次應用于舞臺以來,短短百年間,燈光藝術在參與并影響大眾審美文化建構與變遷的歷程所起的作用與日俱增。燈光藝術應如何參與戲劇塑造?燈光設計的中國特色應如何挖掘并發揚?燈光行業的未來發展與變革應立足何處?日前,來自美國、英國、希臘、丹麥等國的世界知名燈光設計師與國內燈光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一線設計師、戲劇工作者及相關機構、院所的代表等齊聚北京國家體育場,在中國舞美學會主辦、中國舞美學會燈光專業委員會承辦的2019首屆世界燈光設計師大會上,圍繞“燈光——世界語境下的視界語匯”這一主題,以為期兩日的多場論壇、主題演講等交流形式,從實踐和理論的不同視角與層面,就燈光藝術的現狀與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曹林表示,希望能通過對學術理論的探討,對當代中國燈光藝術的創作實現引領與推動。
舞臺燈光應展現
不同劇作的內在味道
“創作生動的人物離不開生動的燈光。”在本屆燈光大會的“漫談舞臺劇燈光創作”論壇上,導演黃定山表達了他對燈光設計的看法,“在現代舞臺中,音樂和燈光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戲劇手段”,在他的劇作構思階段,“燈光語言”即會被納入考慮,根據不同題材的風格樣式及人物塑造的內在要求,決定如何用光影造型的外部力量拓展舞臺空間、延展戲劇表演的外在層次,“今天的戲劇不再僅僅依靠演員的表演,舞臺上,燈光也可以有感情、有溫度、有情緒”。因此,“燈光設計需要在真正理解、讀懂劇本的基礎上,在二度創作中發揮好技術因素并融入戲劇創作的整體語境中”,北京人藝燈光設計師孟彬表示。“無論是音樂劇、舞劇還是話劇,不同劇種的燈光各有特點又都有共通之處,如何用光、色在舞臺上的應用表達,實現人物主觀情感與內心世界的外化,展現不同劇作的內在味道,是視覺藝術創作者最重要的工作。”中國舞臺美術學會燈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任冬生談到。
“新時期以來,中國戲劇形態或說演藝形態的最大改變即來自舞臺科技發展的推動,燈光藝術尤其如此。”在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副會長周正平看來,“大舞美時代,舞臺的外延無限延展,變成了一個龐大的綜合系統。這其中燈光照明以其天然的科技屬性和表達的無限可能性成為了其中最光彩絢爛的部分。”然而,在照明技術蓬勃發展的同時,當下不管是戲劇舞臺上還是綜藝晚會、大型活動及已滲入大眾日常生活的景觀照明中,所顯露的對燈光的過度使用和技術濫用等問題,也暴露出了“整個社會審美導向中令人擔憂的一面”。“大量燈光設計的呈現方式停留在對視覺震撼和視覺滿足的過度追求上。發達的制造業為全媒體、全息、3D等時髦技術手段的應用帶來了各種可能,與此同時,燈光設計中的復制、克隆、山寨問題突出,簡單、粗暴、‘千景一面’的同質化‘設計’進一步加劇了‘光污染’問題。”對此周正平認為,燈光設計作為一種藝術,照明效果的體現取決于設計者對照明對象的理解程度。“在戲劇化的燈光設計中,‘光’與‘影’就如小說家筆下的文字,可以任意夸張、變形、沖突、融合等,從而營造出特定的戲劇化情境。這其中,藝術性、審美性永遠是衡量一個設計的重要標準。因此藝術家一定要靠頭腦做事,要懂得技術的節制。”
“技術概念可能會讓人眼前一亮,但只有藝術才能打動人心。”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會開、閉幕式的燈光設計師埃萊芙塞莉婭·黛珂表示,從1991年開始從事燈光設計與教學起,多年來她的最大收獲是,“燈光技術應永遠走在燈光藝術的后面。現在‘光’無處不在,變得有點兒‘太多’,所以設計師要先學會做減法。比起方法,想法更重要。設計師要先想清楚為‘什么’而做,創作的需求和依據是什么。如果能回答清楚,才會知道怎么做是對的”。
達到中國式的高水準離不開
人文思辨與深厚的藝術儲備
“原創精神、人文思辨和藝術儲備的疲軟是燈光技術手段趨同和濫用背后的深層原因。”周正平說。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東西方審美似漸趨同的世界語境下,中國的燈光創作應如何定位其在世界藝術之林中的位置并選擇其未來發展方向,成為了此屆大會上眾多業內專家思考與熱議的焦點。“以戲劇燈光的創作而言,設計師需具有導演、編劇的思維方式,通過對燈光的創作設計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對社會的態度。”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胡耀輝結合自己多年來在中國民族歌劇舞臺燈光創作方面的經驗,表達了他對中國特色燈光設計的看法,“中國觀眾的舞臺審美經驗受中國戲曲藝術的影響很大,戲曲的虛擬性、程式性強,在審美上也養成了我們對意象和浪漫的追求。從題材演繹和燈光表述的情感層面上看,中國民族歌劇多以現當代故事為主,祖國情懷、革命英雄浪漫主義的審美需求和期待在觀眾中有著強烈而堅實的情感基礎,因此在燈光創作的方向上,如何堅持以中國的方式演繹中國故事,也是燈光創作的重要問題。”
國家話劇院燈光設計師邢辛談及早年在日本研修燈光設計的體會時說到,在那里他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演出樣式和燈光形式,既強烈感受到了西方文化藝術中原汁原味的東西,也能看到能劇、歌舞伎等這些日本最傳統的藝術形式在保持了其傳統審美的基礎上,吸收并融入了西方舞臺上的一些表現形式和西方照明體系中的一些理念,使其傳統表演與舞臺呈現煥發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命力。例如講究光線應用中的比例、講究光源配合的精到等。這也激發了他回國后積極探尋中國式舞臺燈光創作的努力,如在照明上力求打破舞臺空間的扁平化,避免人物光的呆板化等。“我們現在的舞臺審美經驗中包含了不少西方美學的影響因素和表現方法,但中西文化的傳統畢竟不一樣。”中央戲劇學院教授馮德仲談到,“以中國傳統京劇的照明為例,究竟是選擇從中國傳統繪畫中繼承寫意的平光、軟光,還是選用西方寫實風格的立體照明?對燈光藝術背后蘊藏的文化的理解,決定了設計師對舞臺光源、色彩,還有對光線角度、運動方向等這些外在表現形式的選擇。”他認為,舞臺燈光的發展要契合文化的需要,“要實現中國式的高水準,在觀眾欣賞口味的變革及演出創作的發展上都還需要不斷地探索與提升。”
解決燈光設計的根本問題
還需人才培養與機制保障
“在今天,我們是在使用技術,還是在被技術使用?”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知名燈光設計師唐納德·侯德在演講中表達了他的看法,“無論舞臺如何復雜,燈光設計的本質是永遠不變的。”在他看來,對光的設計能喚起人們的情感反應。“燈光設計師的工作是在燈光技術方面為導演提供專業意見,在尊重編導演和服、化、道各方合作者創作意圖的前提下,盡量去發揮想象,使燈光創作達到一個極限,對‘為什么要有光,光從何處來’作出藝術的回答。”上海戲劇學院教授金長烈強調,推動燈光藝術的發展“最終還是要靠人,靠人才的跨界聯合與機制的保障”。他呼吁,在燈光設計人才的儲備上,“藝術院校既要培養藝術人才,也要培養技術人才;重點是要培養高級人才、專家型人才”,同時,在組織機構上“還應成立燈光藝術科研機構,從機制上建立起技術研究和藝術探索之間的有機聯系”。就推進劇場藝術的發展和解決燈光行業根本問題的層面而言,“個體的力量終歸是有限的,還要靠有力的領導和組織來引領整個行業的變革。”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伊天夫表示:“隨著社會整體的全面發展,當經過兩三代人的培養后,當我們的學生有了對美的普遍認識之后,當專業設計在藝術個性與審美共性間能達到很好調和與平衡時,我們中國的照明藝術也終將以充滿個性與靈性的燈光之美照亮藝術存在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