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新詩的本土意識與散發性思維
我是個軍中的歌者。以我之見,在當下詩歌藝術的創作氛圍里,軍旅詩人集群是最具創新可能和爆發力的一支勁旅,也可稱之為別動隊。因此,如何在軍旅詩歌中注入豐富的文化信息、時代信息和現實信息,是我們軍旅詩人面臨的最大挑戰。
中國軍旅詩有著悠遠的文化淵源和豐厚的詩學傳統。自《詩經》以降,在歷史的天空里,優秀的軍旅詩燦若星斗,奪人眼球。其中有許多星座,為浩瀚的詩之宇宙增添了光彩。千百年來,無數軍旅詩名篇滋養培育著中國軍人的文化品格,在當下新的時代,一大批軍旅詩人繼承優秀的軍旅詩歌傳統,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催人奮進的詩歌作品,在繁榮中國詩歌創作、滿足軍人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作為其中一員,我引以自豪也懷有內疚。我曾在一首詩中寫道:“當了一輩子兵沒打過幾次像樣的仗/寫了一輩子詩沒寫出幾句像樣的詩”,這也算是對自己“才情”的一種哀嘆吧。但我對中國新詩的前景仍看好,而且充滿信心。中國新詩走過了百年歷史,自胡適、徐志摩、郭沫若始,前赴后繼的行者無數。如今,詩歌工作者更是成千上萬,好詩層出不窮,已形成“高原”氣候,“高峰”的出現也倚馬可待。
自百年前新詩打破格律的約束脫穎而出,軍旅新詩也一路走來,稟持著自身的本土意識,扎根于鐵打的營盤,以流水般的接力方式、以攀爬云梯的精神攻堅克難,把軍旅新詩的創作一步步推向新的高度。本土意識的堅守就是一種傳承,這種傳承并非守舊,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瞻望世界,特別是對西方一些現代詩觀念、技巧,采用一種散發性的思維,學其所長、避其所短,在具象的連綴中疊加意象,使之更鮮活、更立體、更具詩的靈性。
這種本土意識與散發式思維的結合,造就了諸多軍旅詩名篇佳作的誕生,一茬茬優秀的軍旅詩人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百年新詩開拓者之一郭沫若就有過一段從軍的經歷,他自稱“戎馬書生”,其早期詩風的大氣磅礴及陽剛之美,顯然獲益于中國的傳統軍旅詩歌。此后的艾青、臧克家的抗戰詩,不僅承襲了中國軍旅詩的傳統,且吸收了外國詩的一些元素,令軍旅新詩的意象更為蔥蘢和峭拔。
新中國成立之后,一批踏著硝煙走上詩壇的軍旅詩人如李瑛、公劉等,成為軍旅新詩的領軍者。他們的詩明顯受古邊塞詩的影響,但在為詩的技藝上,大膽地吸納了西方現代詩的某些技法,使中國軍旅新詩呈現出一種新的面貌。在他們的影響下,周濤、葉文福、雷抒雁等創作的一大批軍旅優秀詩作,為新時期軍旅詩的振興作出了貢獻。當下的一些軍旅詩人承前啟后,在傳統軍旅詩的基礎上勇于創新,技法更為新銳,出現了不少可圈可點之作。他們在關注現實的前提下,更大幅度地彰顯自我,試圖寫出新一代軍人的勇毅與血性。
在我看來,當下詩壇的熱鬧與沉寂,受文學創作碎片化時代詩歌的局限性影響頗大,軍旅詩亦然。如何突破現實題材的外殼,化解生命表象的庸常,把眼光集中在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大題材上,注意詩歌中潛意識層面的元素、可意會不可言表的元素,使之與時代合拍,與閱讀者的心理合拍,或許是關鍵所在。
阿根廷的戰士詩人胡安·赫爾曼對詩人與詩有一個評價:“靠寫詩你掌握不了權力/掙不到錢/得不到女人的愛戀/但詩人依然還在寫……”這是為什么?是詩人的天性還是宿命,是詩人的責任心還是自驅力使然?我覺得,是詩歌這一文學形式的魅力和詩人特有的稟賦,使得他們為了詩而“九死其猶未悔”,軍旅詩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傳統即根植于此。
英雄主義源自愛國主義,也是愛國主義的最高表現。我這里說的愛國主義,是《共產黨宣言》所表述的那種愛國主義。我一直認為,《共產黨宣言》是一部詩意表述的偉大宣言,并不是說將其分行即是詩,而是具備一種內在的詩性美。現在看來,只有從詩的角度,才能突破其時空局限,顯示其真理的永恒性。所以說,詩人也要牢記自己的使命,不忘初衷。
詩歌高峰的攀登,需要對時代精神的精確把握。要有更深邃的思想理念、更嫻熟的寫作技藝、更持久的創造力和才情,而不僅僅是碎片式的、私密的個體抒情,須有宏大的詩意呈現才行。詩的經典性,只有在詩性的厚度與寬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出現,所謂厚積薄發。融媒體時代為經典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由于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也會湮沒一些好的詩作,機遇與挑戰并存。我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格言,真正的軍旅好詩會“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有‘高原’缺‘高峰’”之說,切中了當前軍旅詩歌的現狀。我以為,“高原”與“高峰”的差距,是指詩的氣象與格局上的差距,那些詩的高峰的攀登者與跋涉者如艾青、李瑛、雷抒雁等先賢已過世,寄望于年輕一代詩人們繼續努力。詩是所有文學樣式中最有可能被青年人“登頂”的,如雪萊、普希金、拜倫都是年紀輕輕便成為詩峰的“登頂者”。也許,詩最需要情感的“爆發力”,而年輕人無疑會占有優勢,這與厚積薄發并不矛盾。詩人的積累與小說、散文家的積累不太一樣,更多地依賴于才情的噴發。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優秀詩人輩出、經典詩歌涌現的時代,詩人們當有這種自信。但自信不是自負,需要在刻苦創新的實踐中相互砥礪而前行,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光輝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