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美學興起的當代文化意蘊
在20世紀的文化思想轉型中,空間理論研究突破線性的歷史時間束縛,以令人矚目的方式成為當代學術思想界備受關注的熱點題域,人們將其稱為“空間轉向”。空間轉向顛覆了傳統美學的時間性權威壟斷地位,將空間性提升到高于時間性的地位,這種范式轉型影響波及當代哲學、社會學、地理學、美學、藝術理論、文化研究等諸多領域。隨著空間轉向對當代學術研究影響的不斷增強,空間或空間性越來越多地進入美學研究、藝術研究和文化研究的視野,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空間實踐決定文學發展變遷
在人類思想史上,人們對時間與空間的關注一直存在“重時間而輕空間”的傾向。特別是進入現代以來,各類學科研究均重視歷史時間維度的探索,而忽視在場空間維度的描述。這些研究大多離不開“史”的歷史學敘事,如哲學史、文化史、文學史、藝術史、經濟史等。在這種思維定式的影響下,美學研究同樣存在注重時間維度而輕視空間維度的傾向,時間性、歷史性、事件性等歷時性分析成為藝術審美研究的主導模式。在基本原理層面,注重探究藝術審美的發生發展、審美思潮的流變演進等;在藝術創作主體層面,注重研究藝術家的生平歷史、創作歷程、風格演進等;在作品文本分析層面,注重分析情節發展、性格形成、敘事時間等。然而,隨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空間轉向的出現,如何在時間維度的基礎上,將空間性思考引入美學研究領域,建構起一種關于空間的美學理論或“空間批評”,實現空間化與時間化的辯證統一,成為當代西方美學、藝術學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
當代文化思想界以“存在與空間”的反思取代了“存在與時間”的傳統命題,標志著“空間轉向”成為當代哲學關注的熱點問題。雖然,“存在與時間”的生存論命題經由海德格爾提出而影響深廣,但對“存在與空間”的存在論追問同樣不可或缺,甚至更為重要。“存在與時間”是人類所執著追問的生存論問題;“存在與空間”同樣是人類所置身其中的生存論問題?!澳睦镉锌臻g,哪里就有存在。”(列斐伏爾)“不擁有空間,就是不存在。”(蒂里希)正如陽光普照、萬物生長的天空與大地,空間是生命存在的地點,是生命綿延的場域,是生命棲息的家園。在此意義上,我們說空間總是生存性的,人總是空間性的存在者,這一界定引導我們從“存在與空間”的關系出發,探究人之存在的生存論根基,在“生存的空間性”與“空間的生存性”的互動生成中,將人理解為一種空間性的存在者,以揭示空間的生存本體論意蘊。
時間與空間是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任何存在總是一定時空中的存在,生命只有在時空中才得以生成與展開。對個體生命而言,生意味著時間的開始和空間的居有,而死則意味著時間的終結和空間的消逝?!吧瓴粷M百,常懷千歲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些從古至今吟詠傳誦的詩句,抒發著生命的感喟,訴說著生存的感悟。生命的體驗綿延在時空之中,所有的生命體驗都根植于人的時空體驗。雖然,時間與空間難以分離,但隨著人類歷史實踐的發展,人們對時間與空間的關注因側重點不同而有所變化。古典時代由于人類的空間生存相對靜止穩定,時間成為人們體驗生存的重要形式。在瞬間中追尋永恒,在有限中追尋無限,在歷史中追尋未來,這種追尋來自于人的生存經驗,同時也規定著文化和文學經驗的表達方式。進入現代以來,人類的空間改造能力日漸提高,征服空間的生產實踐幾乎無處不在。不僅空間本身得以不斷擴展,時間的空間化也日益成為人們感受世界的主要形式。
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視域看,空間是人類生產實踐的產物,空間具有社會性、歷史性和人文性,是一個與人的生存緊密相聯的屬人的空間。文學藝術作為人類生存境遇的文化表征,任何時候都離不開生存問題的關懷,缺少生存境遇的深切關懷維度,文學藝術的內在價值與意義必然喪失殆盡。作為人類的文化生產活動,文學藝術是社會文化空間生產建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文學藝術等文化生產活動賦予空間以特定的生存意蘊與價值取向。因此,生存與空間的問題必然成為美學研究所關注的核心題域。
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美學視域看,文學藝術作為人類生存經驗的表達,勢必要在文化空間體驗中展示生存的意義與價值。人類在空間中體驗著宇宙自然、社會歷史及文化藝術的意義與價值??臻g體驗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空間意識,對美學理念及藝術創作產生重大影響??臻g意識作為空間體驗的理性表現形式,不同于一般的空間感覺,它是一種文化空間意識??臻g意識并不僅僅是關于空間的先驗意識或直觀反映,它具有社會歷史特征。從人類的社會歷史實踐上看,人對空間的改造表現為“空間的人化”或“人化的空間”。與人類社會歷史進程同步發展的空間實踐決定著文學發展的變遷。
空間轉換帶來藝術創造新體驗
空間意識伴隨重大社會歷史轉型對文學藝術創作產生深廣的影響,生存空間的轉換必然給藝術家的藝術創造帶來新的體驗形式和表現樣態。前現代空間意識孕育出古典藝術的意境風格、現代空間意識生發出現代主義藝術形式、后現代空間意識滋生出后現代主義藝術譜系,均顯現出空間意識對藝術審美創造的整體性影響。
在原始社會,幻想空間構成文化空間的主要表現形式。當時,人的實踐改造能力低下,自然對人來說是一種未知的神秘力量,人類只能依靠神話的幻想來解釋世界,從而在文化中創造神話的幻想空間?;孟肟臻g的藝術創造,表達了人類試圖征服空間、改造空間的強烈愿望。
在農耕時代,土地空間的人工開拓和種植使人類可以在相對固定的空間安居樂業,寧靜的大地與鄉村成為人最主要的空間生存形式,對自然空間的感受、認識和駕馭,成為文化空間的重要內容。前現代的古典空間意識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空間觀念之上,古典作家在有限的、寧靜的、非流動的自然空間場域中生存活動,他們的空間觀念與自然大地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具有濃厚的自然鄉土氣息。以自然空間體驗為基礎,人類建構起“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學理念及“情景合一”的文化詩學。因此,以山水田園詩為代表的藝術樣式在古典時代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展。
現代以來,人類的空間生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延拓展。人類憑借工業技術力量使主體征服改造空間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自然空間作為被主體征服的對象,成為確證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存在。主體力量的增強確立了強烈的主體意識,形成了空間主體化的主體空間體驗形式。在空間主體化的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超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文學藝術關注的最主要內容,藝術的敘事樣態也隨之變得更加復雜多樣。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化空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城市化空間帶給人新型的都市生存經驗,由此形成全球空間、都市空間、國家空間、日常生活空間等諸多現代性空間意識,這些空間意識滲入浸潤著藝術家的主體審美經驗及藝術創作理念,使文學藝術獲得一種現代的書寫視角及多樣的藝術形式。
進入后工業社會以來,信息科技的空間技術應用,使國際化大都市空間生產呈現出更為復雜的當代空間形態及文化形態。后工業信息時代的空間技術化主要表現為空間的媒介化,媒介空間、虛擬空間成為人類感知空間的基本形式,表征著后現代空間意識的曲變、延異和內爆。媒介空間的生存形式打破了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自然世界與人工世界的界限,文學藝術的空間形式演化嬗變為虛擬變形的后現代景觀。
空間問題構成一個復雜繁復的譜系,而置于其中的文化生產與空間生產之間的關系更呈現出復雜多變的樣態。因此,如何理解文化表征與空間生產這一嶄新的當代議題,清晰地梳理出現代性空間建構的歷史過程及特點,繪制中國現代性進程的文化空間地圖,成為當代中國美學和藝術理論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綜上所述,空間美學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生產實踐論美學為基點,審視生存體驗、空間體驗與審美體驗的內在關聯,及其對審美主體的影響;探尋文學如何運用象征、想象、意指、隱喻等手段,建構形塑空間的文化表征意義,以此實現藝術空間生產與生存體驗、審美體驗、空間體驗的系統化研究,拓展了美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為當代美學建構提供了嶄新的理論視域和資源。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