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個月的滴答詩意》:詩意輕揚的大自然與生命之歌
《十二個月的滴答詩意》是一部獻給大自然和萬物生長、獻給12個月里的24番花信風的自然之書,也是一部獻給童年、生命和成長的美德與智慧之書。作者梅子涵以詩意輕揚的散文詩筆調,用大自然的時令變換所帶來的豐盈、鮮活和真切的細節描寫,支撐起了12個月中韻味悠長的敘事,不僅寫出了對不同季節自然物候的觀察與發現,也表達了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對日常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珍惜與熱愛,作品的字里行間透出了童年的純真、明亮與爛漫,也表現了生命的豐饒、美麗與溫暖。
《二月 燈籠》一篇寫中國人春節時喜歡高高掛起紅燈籠,孩子們也提著紅燈籠,奔跑在歡樂的夜晚,雖然是冷冷的風,冷冷的晚上,可是孩子們手里是暖暖的、紅通通的一團。作者接著寫道:“我的紅燈籠照不見遠處的路,可是長大了,在很遠的路的那頭,卻看得見小時候提在手里的紅燈籠,看見那時臉上的神情,那是被映紅的快活,那是紅紅的天真!”我相信,這是一代代中國孩子的童年記憶,也是一代代中國成年人的情懷。個人的生活記憶,在這里已經變成了具有永恒性和人類共同記憶的文學細節。
《三月 序言》是一支獻給早春時節草木萌發、萬物蘇醒的生命之歌。作者把春天比作“序言”,由此而聯想到,“嫩嫩的草尖兒是春天的序言,而且是草地、草原的序言。嫩嫩的芽尖兒是新的樹葉、新的枝條、新的花朵的序言。”無論是天空中歸來的燕子、高飛的風箏,還是在地上忙忙碌碌的小螞蟻、蜜蜂、蝴蝶,甚至不漂亮的蛤蟆,還有正在脫去筍殼的竹筍,正在脫掉棉衣的小孩,換下了溜冰鞋的女孩……不都像是春天的序言嗎?最后,作者聯想到,“童年當然一直是生命的序言,它永遠都是未來世界的序言。”這是一篇構思新穎、詩意盎然又饒有童趣的散文詩。
真切、準確的細節描寫,來自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與敏感的感覺。《八月 歌唱》寫的是夏日里的昆蟲之歌:“八月,知了還是叫著‘熱呀’,蟋蟀唱得更悠長。快下雷雨了,蜻蜓都飛到烏云下趕集了,那真是密密麻麻。黃蜻蜓、紅蜻蜓、黑蜻蜓,還有藍蜻蜓,它們互相認識嗎?正在打著招呼嗎?……”這種細節感覺寫得十分準確,讓我想到法國作家都德回憶自己童年時說過的一句話:“小時候的我,簡直是一架靈敏的感覺機器,就像我身上到處開著洞,以利于外面的東西可以灌進去。”童話家林格倫也坦承:只有童年時代的“那個孩子”,能夠帶給她最美的文學靈感,“為了寫好給孩子的作品,必須回到你的童年去,回想你童年時代是什么樣子的。”《八月 歌唱》里還寫到了作者小時候看奶奶用手敲敲西瓜,看它熟了沒有,用刀往當中一切,“嘩”的一聲,看見鮮紅就放心了。這樣的細節描寫,也是十分準確傳神的。
12個月的詩意與詩情,也不全是獻給大自然的。比如,4月里有一個傳統節日,是在中國人的心中分量很重的清明節。作者在《四月 節日》里,著重寫了對那些為了后代的幸福安寧而英勇獻身,為了孩子們的和平幸福而辛苦付出的先輩和親人的想念與敬仰。“四月里,我們紛紛去向一個地方。我們乘火車去,坐汽車去,鐵路邊的花兒都開了,公路邊的花兒都開了,我們的心里有很多的詩意,因為我們是去聆聽英勇的故事,是回到懷抱里,是去捉迷藏。”還有《十月 敬禮》,寫的是共和國的生日里,每個人心中都回蕩著一種感情:“敬禮,我們偉大的國家。”通篇蕩漾著一種生長在新中國的藍天下的幸福與自豪感。這樣的節日,這樣的習俗,是中國人獨有的心態和情懷,也是真正的“中國故事”。
《九月 年輪》是一曲獻給新學年的開學之歌。但作者的思路并沒有僅僅停留在開學的日子,而是由學生午餐時的米飯,聯想到9月里金黃的稻田:“一粒米是什么?一粒米種在土里,會長成一棵稻,一棵稻的種子,會種出一小塊稻田,再后來呢?是田野的一大片金黃,是無比大的豐收……人們吃著,有了力氣,誕生無窮靈感和詩意,人類的生命,就這樣無限延續,蓬蓬勃勃。”飛揚的詩意,把開學第一天的孩子們,帶到了無比開闊的現實大地上,讓孩子們看到了勞作者的艱辛、大地的饋贈和生命的美好。當然,還有作者沒有說出來的一個詞,已經寫在這金黃的稻穗和田野上了,那就是“感恩”。
感恩之情,就跟人類的初心、鄉愁一樣,是世間的一種最基本、最美好的感情,是一種生命美德,也是蘊含在大自然萬物生長過程中的一種回黃轉綠、花開花落、種子落地、生生不息的生命哲理和生存智慧。“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是大自然里的常態,人類從這里看到了綠葉對根的情意。《十一月 謝謝》這篇,始終蕩漾著感恩的旋律。“深秋的11月,葉子紛紛落下,春天長出的嫩綠就這樣走盡了蔥郁、茂盛,告別了枝頭。等到明年枝頭又綠的時候,那綠的已經不是它,也不是隔壁的它和它,它們在一起依偎著度過春天、夏天和未盡的秋天,算是真的永別了。”
這寫的僅僅是一種自然規律嗎?當然不是。作者是在歌唱蘊藏在一切生命中的那種大美而無言的新舊交替和生生不息。這種從瞬間至永恒、由眼前至遙遠的生生不息,就像童話一樣神奇和不可思議。所以,作者就把大雪紛揚的最后一個月——12月,命名為“童話”。就像一支瑰麗的交響曲一樣,全書最后一篇,把12月的詩意推向了頂峰。人類世界,終歸要從一年四季的蓬勃之鄉,跨入新一年的門檻。最后一句是這樣寫的:“世紀的日歷哪是掛在墻上的,人類充滿生機的腳步才是最真切的分分秒秒,滴答滴答!”
這是何等詩意輕揚的文字,又是何等空靈、開闊和浪漫的意境。今天,如何堅守和保存圖畫書里的文學含量?梅子涵這本書就是一個最好的范例。最杰出的圖畫書的文字,一定會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性;圖畫書的魅力,也不盡然是在圖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