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特色語言學話語體系
20世紀以來,西方語言學思想對我國語言學話語產生了強勢影響,我國語言學研究逐漸形成了以模仿、借鑒、反思和校正西方理論為主導的研究理念和范式。改革開放后,我國語言學研究呈現多元化態勢,注重漢語事實、發掘漢語規律成為主流話語,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如何構建中國特色語言學話語體系、提升我國語言學的國際話語權、擴大中國語言學的國際影響力,成為當前中國語言學界關注的焦點話題。
深挖和弘揚優良學術傳統
“中國是世界上語言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分布著300余種語言,分屬于漢藏語系、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和南島語系。中國語言的地域和語系分布之廣,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赫琳表示,中國古代語言學基于漢語實際,為了“通經致用”等實用目的,形成了實踐性很強的學術思想和方法體系,為今天中國特色語言學話語體系的構建留下了豐厚的歷史資源。她認為,構建中國特色語言學話語體系,必須增強理論意識和創新意識,立足于中國語言實際,堅持繼承與借鑒結合,堅持獨立精神,走中國語言學自己的路。
武漢大學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世舉表示,中國語言學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基于中國語言和文化實際,形成了風格鮮明的學術精神、特色理論和研究方法,產生了豐碩的學術成果,有其一貫的優良傳統和優勢。把中國語言學放在世界語言學發展的縱橫軸上進行全面審視,大體可以看出“中國語言學派”的雛形。他認為,可以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和總結,繼續培育、發展和構建中國語言學話語體系。
深入挖掘和弘揚中國語言學學術思想和優良學術傳統,是構建中國特色語言學話語體系的重要依托。有學者表示,以漢字為研究對象的文字學具有深厚的積累,體現了中國傳統語言學的特色。如果能將漢語與漢字研究有機貫通,更深入地探求和揭示漢語與漢字的密切關系,真正突出中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中國語言學者就有可能提出與西方語言學不同的理論,對世界語言學的發展作出中國學者應有的貢獻。
樹立“大語言學”理念
“中國語言學一直積極借鑒外國語言學理論和方法,正是這種包容精神,促進了中國語言學的不斷發展。”趙世舉表示,在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很多新的語言現象需要研究,很多新的語言問題需要應對。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創新語言學自身的理論和方法,而且要善于借鑒和利用其他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方法,以解決新的和更復雜的語言問題。
赫琳對記者表示,語言學需要與哲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民族學、政治學、認知科學、信息科學等不同學科進行對話,相互結合、相互借鑒,推動語言學創新發展。
在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李宇明看來,語言學要關心相關學科的研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主動向相關學科輻射。要樹立“大語言學”的理念,注意進行“學科整合”,把其他學科關于語言研究的理念與成果同語言學的已有成果整合起來,增強語言學的包容力。他表示,語言學是研究語言及其相關問題的科學。但是,關心語言、研究語言的不止語言學一個學科。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新聞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符號學、數學、信息科學、經濟學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研究語言問題。語言學應當關注并支持其他學科的語言研究,形成語言哲學、政治語言學、社會語言學、新聞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語言符號學、數理語言學、語言經濟學等交叉學科。
不斷提升國際話語權
“關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語言問題,中國語言學才能成為‘接地氣’的學問,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獲取話語權。”李宇明對記者表示,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語言學界的“問題意識”主要集中在學科問題上,聚焦在國外語言學的研究上,相對忽視了社會語言生活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術與社會實際脫鉤。這種情況近年來有所轉變,語言扶貧、語言資源保護、語文教育、移民語言問題、老年語言生活、“一帶一路”的語言能力建構、人工智能的發展等,都相繼進入中國語言學者的視野。
趙世舉表示,服務人的語言使用及相關領域語言需求,是語言學的第一要務。這就需要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調適語言學科、繁榮發展語言學科。《當代語言學》主編胡建華表示,中國語言學既要立足本國實際,又要開門搞研究,把握世界學術發展之大勢,直面學術前沿問題。
“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發展,促使語言功能空前拓展,語言的存在方式、表達形式、使用手段等發生了很大變化,人類的語言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語言需求空前旺盛。”趙世舉表示,要積極回應社會語言需求,尤其是信息化、智能化對語言和語言學的需求,切實解決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文化建設、社會治理、國家安全和大眾生活中的各種語言問題。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網絡應用向人類生活的深度滲透,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趙世舉認為,應高度重視“網絡社會”語言生活的規劃與管理,掌握好相關話語權。一方面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傳播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當代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人文環境和輿論氛圍;另一方面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國語言學研究的國際話語權和中國語言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及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