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美好生活”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大賽正在上海舉行 走,去滬上“隱于”人間煙火的藝術空間看看
藝術大師羅丹曾說:“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2019“美好生活”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大賽正在舉行,意在通過發現和推出一批基層文化空間“美”“好”“新”的典范案例,向人們展現長三角地區基層公共文化的發展成就。
作為今年上海市民文化節的十大重要賽事之一,本次大賽自2019年7月15日啟動,以自薦和他薦的方式征集到來自蘇、浙、滬、皖的324份參賽案例,涵蓋基層文化空間、公共閱讀空間、商圈文化空間、文博藝術空間、跨界文化空間、美麗鄉村文化空間等六大類型。記者日前走訪了四個具有代表性的空間,來看看亮點在哪。
“粟上海社區美術館·愚園”食得了煙火,也玩得了藝術
位于愚園路1088弄的“粟上海社區美術館·愚園”,由劉海粟美術館與CREATER創邑、建筑師張海翱協力共建。這不是冰冷的藝術展示空間,而是希望通過藝術和互動的方式呈現、述說、傳遞更有溫度的社區歷史、城市精神以及人文關懷。
整個展館由潑墨廊道、臺階式書吧、裝置彩帶、觀影互動區、可移動式書畫展覽、休閑洽談區以及臨展雕塑區等組成。開闊的空間,看上去食得了煙火,玩得了藝術,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先從建筑外觀來看,沿著階梯而上首先迎來的是“粟上海社區美術館”的潑墨長廊。它的色彩靈感來源于劉海粟的《黃山光明頂》,運用18種模塊的形體周期變化,使空間變得靈動,形成潑墨長廊。設計師通過把玻璃旋轉布置成斜面,并且使用硬度強、遮光性可控、顏色多樣的有機玻璃,從而保證兩邊空間的私密性。在自然天光的投射下炫彩奪目,行走在潑墨長廊中,還能感受到層層顏色的變幻。
每個月粟上海社區美術館都會有展覽活動,并且免費向公眾開放。除了各大展覽活動,粟上海社區美術館身處的愚園路1088弄,同時也是一個公共市集。二層的美術館承包詩意與遠方,一層則引入了智慧菜場、便民超市、情懷食肆等生活服務業態,承包居民生活的市井煙火和柴米油鹽。
民生美術文獻中心
購買、交換、捐贈,讓專業藝術書籍適得其所
在國內,美術館的出版物多由美術館自己編輯后直接與印刷廠合作印刷。這類圖書只在展覽開幕時贈送或者在美術館商店中作為藝術品衍生品派發,它們不能被國內正規圖書館所采購——這導致很多真正有需求的人無處購買或閱覽。
民生美術文獻中心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通過畫冊等出版物的購買、交換、捐贈等,打造以“中國當代藝術資料”為核心的公共研究中心。
從開業到現在,民生文獻中心發展了接近兩年的時間,結果十分喜人,文獻中心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包括文獻陳列區、閱覽區和儲藏區,累計總入藏各類藝術文獻超過6000種,其中包括74家機構、媒體、個人的2000多種文獻捐贈,外文原版藝術圖書近2000冊。
民生美術文獻中心不止于搜集運營中的機構出版物,甚至對已經關閉的藝術機構,他們也去盡力搜求。存在過,貢獻過,那就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作為靜安圖書館藝術分館,該中心還擁有專業的文獻管理系統,人們可以直接登錄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官方網站進行使用。
昊美術館
“夜晚”+“美術館”的組合,催化出奇妙化學反應
《博物館奇妙夜》系列電影,讓無數觀眾對閉館后的藝術館充滿向往,蘊含歷史的奇異珍寶或驚艷當代的名家之作,會否在深夜訴說出更多動人的故事?
無獨有偶,最年輕的老舍文學獎得主文珍也曾寫過一本文集,書名就叫做《我們夜里在美術館談戀愛》。
似乎“夜晚”+“美術館”的組合,總能催化出一些奇妙而美好的化學反應。
2017年開業的昊美術館上海館是國內第一座運營到晚上10點的美術館,城市“夜生活”因此多了一種充滿文藝氣息的選擇。
從外觀上,值得一提的是門廳外立面材料,設計師用“超白U型半透玻璃與白色琺瑯鋼板”相結合,使得美術館的白天與夜晚會呈現出各異的景象。白天,半透的U型玻璃將室外的自然光柔和地帶入美術館的接待前廳。夜晚,室內的燈光又使這個玻璃體在夜間發光。材料及環境的虛實交融關系,恰似美術館對藝術審美和文化傳播的融合。
昊美術館毗鄰昊美藝術酒店,且美術館的出口位于酒店的第三層,這讓原本學術、略顯距離感的美術館以一種更親民的方式進入人們的藝術體驗中。而藝術與商業體連貫打通,也使“藝術社區”的概念孕育而生。
過去四年,昊·藝術社區以美術館和藝術酒店為主要載體,已經正式奏響了藝術大眾化社區化的主旋律。昊·藝術社區目前成功融入了藝術展覽、藝術策展人與藝術家駐留項目、藝術公寓、藝術品商店、圖書館、藝術教育與培訓等綜合社區概念,四年來已接待超過百萬人次的市民與游客。濰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
突破傳統社區模式,延伸家的半徑
社區不止于居住,同時也承載著當地居民對于社交、文化活動的愿景。
小時候住在弄堂里,到處串門,等到夜幕降臨,飯菜香從家家戶戶的門縫里鉆出來,孩子們被父母揪著耳朵回家,家長里短的故事都會被拿出來分享。坐落于南泉路269號的濰坊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突破傳統社區模式,引導居民在日常中交流,來延伸家的生活半徑,找回那時的味道。
該中心以設計作為切入口,讓平凡的生活綻放別樣光彩。社區更新后的內容及服務覆蓋全人群,并針對性地進行分時段的服務,使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受益人群從“中老年人為主”逐步成為“青年群體也喜聞樂見”的公共空間。
中心內設展示廳、東方信息苑、培訓教室、圖書館、成長樂園、多功能活動室、各類趣藝活動室、乒乓房等各種服務場所。光是圖書館就是滿滿的網紅氣質,溫馨的燈光營造家的感覺,居民們可以在這盡情閱讀。連孩子們的區域都兼顧備至,趣味十足的星空圖書館,打造造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