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以來—— 文學獎項助力少數民族文學蓬勃發展
鼓勵和獎掖優秀少數民族文學佳作,不僅是培養作家、引導創作的具體舉措,也是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少數民族文學繁榮發展、促進各民族文學交流的重要途徑。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豐富少數民族文學生態,促進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繁榮,中國作家協會、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同主辦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迄今為止,該獎項共評選了11屆,其間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作家。這些作家以高昂的熱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各族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偉大創造中講述中國故事,在各族人民深邃寬廣的心靈世界中弘揚中國精神,創作出一大批有道德、有筋骨、有溫度的優秀作品。
1981年,秉持“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完美統一”的標準,國家民委和中國作協舉辦了首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作品評獎。瑪拉沁夫、張承志、烏熱爾圖等近百位作家分別獲得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電影文學、劇本等各類獎項,有些作家在以后的各屆評獎中仍多次獲獎,成為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中流砥柱。1994年第五屆評獎時,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烏蘭夫題寫的“駿馬獎”三字被正式作為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的名稱。1999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更名為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2004年,該獎項與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一起,被正式確定為國家級文學獎。
從第10屆開始,“駿馬獎”開始實行較大變革。為了體現評獎的公平和公正,實行由長期關注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研究者、組織者和翻譯家組成的大評委制。為了調動少數民族作家用民族語言創作的積極性,明確民族語言創作應占獲獎總數適當比例。獎項設置上,根據歷次評獎經驗進行調整,目前基本穩定為長篇小說獎、中短篇小說獎、報告文學獎、詩歌獎、散文獎、翻譯獎。
作為國家級文學大獎,“駿馬獎”(及其前身)在培養少數民族優秀文學人才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歷屆評獎都會推出一些優秀的作家,他們通過該獎項為廣大讀者所熟知,如憑借《舊年的血跡》和《塵埃落定》獲獎的藏族作家阿來、憑借《穆斯林的葬禮》和《補天裂》獲獎的回族女作家霍達等等。截至2016年,該獎項總計評選出743部作品,746位各民族作家、評論家、翻譯家獲此殊榮。越來越多民族的作家,特別是佤族、布朗族、傈僳族、仫佬族、裕固族、東鄉族等人口較少民族作家也紛紛獲得“駿馬獎”。他們的作品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寶庫,奠定了多民族文學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石。
此外,為鼓勵精品創作,彰顯民族風格,國家級少數民族文學期刊《民族文學》于2010年起設立年度獎,包括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翻譯、母語作品等各類獎項。該獎項至今已評選8屆,先后評出一系列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文學作品,也推出了一批批少數民族青年新秀,從而逐漸成長為在少數民族文學界具有重要分量的文學獎項。
以作品說話,以作品立身,是時代對各民族廣大作家提出的要求。《民族文學》年度獎產生過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壯、朝鮮、滿、哈薩克、仡佬等多民族作家翻譯家的精品力作,展現了當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貼近現實生活、扎根民族沃土、直指人心人性的創作風貌。每屆獲獎作品都集中體現了我國少數民族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反映現實,表現時代,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取得的創作實績,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新收獲和新成就。少數民族作家們表示,能夠獲得《民族文學》年度獎是自己文學創作生涯中的重要榮譽。今后將再接再厲,深刻認識新時代,精心刻畫藝術形象,努力奉獻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為時代吶喊、為人民發聲的優秀作品。
在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繁榮的進程中,文學獎項的設立起到了激勵作家創作、催生優秀作品的重要作用。相信各民族作家將以深邃的激情、開闊的視野、敏銳的觸角、廣博的胸襟,不斷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譜寫我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