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文學的新使命
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成立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他充分肯定廣大文藝工作者70年來的貢獻,殷切希望大家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優秀作品。這是新時代中國文學的新使命。
歷史方位
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文化創造力。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每一個時代都會涌現出偉大的作家與偉大的作品。他們既是中華民族追求、奮斗的典型縮影,更是中華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民族歷史真實、深刻的生動寫照。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文學持續表現出旺盛的創造活力。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完成了新文學民族化、大眾化的構建之后,形成了屬于特定時代的審美范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學再一次蛻變升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接受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表現出更為豐富、更具活力、更有創新精神的發展態勢。今天,我們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與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新時代也對文學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就是,文學要更加生動深刻地表現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人民克服困難,奮發努力,建設新生活的創造精神,要用文學來激勵人們更團結、更堅強、更具智慧與偉力,要為這個時代提供精神激勵、價值引領與審美啟迪,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承擔這樣的歷史使命,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就是要對中國崛起復興的歷史方位有深刻的認知。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一時代的到來,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懈奮斗、追求復興的歷史必然,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創造新的歷史輝煌的必然。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已成為歷史的事實。盡管我們已經取得了令整個世界震驚的成就,但仍然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有來自我們自身的原因,有國際競爭中的博弈,還有社會發展進步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等等。其中的許多方面可能是人類歷史進程中從未有過的,表現出空前的復雜性。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必須有穿透歷史的洞察力與預示未來的敏銳性,從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需求中確立文學的價值,認真思考事關未來的重大問題。比如,中華文明有沒有能夠適應時代變革要求的品格,在經受各種考驗之后仍然保持旺盛的活力?中國人民有沒有戰勝一切艱難險阻——自身的與外來的——走向未來的智慧與能力?面對錯綜復雜的現實與挑戰,文學將為人們提供什么樣的精神滋養?將如何塑造這一時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與情感形態?將通過怎樣的努力來激發而不是消泯、張揚而不是窒息、升華而不是污化民族精神與情感的創造力?這樣的問題事實上并不僅僅是事關文學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必須面對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文學首當其沖。因為文學是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與情感世界的。由于它自身所具有的生動性、形象性,以及傳播與閱讀的便捷性,比任何其他手段都更顯重要、直接。如果我們對中國所處歷史方位缺乏清醒的認知,就難以抓住中國現實的本質性問題,也難以在作品中真實、深刻地表現好這個時代。
立場與方法
現實生活錯綜復雜,人們的判斷與認知也呈現出復雜性。不同的價值標準、不同的時空條件對同樣的問題會做出多樣的判斷。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是,文學是不是要回避生活中存在的陰影、丑惡、落后?其批判性是否還存在?事實上,問題不是文學要不要回避,而是如何面對;不是具不具備批判性,而是站在什么樣的立場、用什么樣的方法、為什么樣的目的進行批判。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生活中并非到處是鶯歌燕舞、花團錦簇,社會上還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還存在一些丑惡現象。對這些現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決好如何反映的問題”。他進一步強調,“文藝創作如果只是單純記述現狀、原始展示丑惡,而沒有對光明的歌頌、對理想的抒發、對道德的引導,就不能鼓舞人民前進”。這一論述涉及到這樣幾個方面。首先是立場問題。是站在人民的立場,通過對假、惡、丑的揭露、批判來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還是相反?是通過我們的揭露與批判使社會生活更完善,使人的精神與情感世界更充沛,還是相反?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來張揚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還是相反?立場的問題不解決,其他的問題就難以解決好,就可能沉溺在對丑惡、落后的把玩、展示之中,甚至以丑為美,認惡為善。其次是方法論的問題。這就是如何認知判斷與表現的問題。一些現象從當下來看,可能會有多種選擇。但如果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來看,也許帶有必然性。還有一些,從表面來看可能是這樣的,但其實質卻并不如此。一個數千年來的農耕文明大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現代化的轉型,是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其空前的復雜性——社會形態的、治理模式的、人倫結構的、思想意識的等等本身就對我們形成了挑戰。在一些地區仍然處于游牧與農耕狀態的情況下,一些地區的現代化程度卻顯現出非同一般的發展,甚至可以說進入了“后現代”社會,在某些領域具有領先意義,是其他國家包括發達國家還不具備的。這種社會形態的多樣性疊加當然會伴隨著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那些具有穿透社會表面現象捕捉生活本質的作家就會表現出比一般人高超的認知。他們總是能夠直擊事物的要害,并預示出變化的必然性。在對生活中負面現象的揭露與批判中,能夠既直面現實,又表現出社會生活以及人的積極性、能動性,并用生動感人的筆觸來揭示出代表未來趨勢的力量所擁有的意義與價值,顯現出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的必然,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
獨特的現代性
在現代化程度日見加深的條件下,社會形態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均發生了重要變化。這種變化既呈現出中國自身的特殊性,也不可回避地呈現出與其他已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的一致性。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在日益便捷的情況下日益疏離;個體的能力在對機械與信息的強依賴下逐漸萎縮;社會產品的極大豐富激發了人對物的占有欲望,而人自身的價值出現了錯位,對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又反過來制約了人的發展等等。現代派創作思潮的興起與現代化的加深有著必然的聯系。從表現手法來看,是對既有傳統文學的拓展、新變,顯現出文學自身所具有的創新能力。從價值呈現來看,是對人所創造的“物”由于生產技術的進步而日見強大后對人的“異化”的抵制與批判。這其中既有哲學終極意義上的表達,也有社會現實意義上的反思。其核心的問題就是“人”在強大的“物”面前表現出自主性的喪失。毋庸諱言,目前我們的創作受現代派思潮的影響很大。這既是現實生活的社會基礎使然。人,包括作家不可能回避逃離自己生活的現實,也是文學自身發展的必然。文學總要在既有的基礎之上探索新路。
但問題是,所謂“現代派”創作思潮并不是一個統一的概念,它實際上又是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作家們在自己不同的具體生活中各顯其長的探索。他們的創作理念也各有所重,使“現代派”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具有事實上的多樣性。也就是說,不同地區文化、不同發展狀況對作家的創作會發生不同的影響,并制約其形成不同的創作模式。即使是它們都可以稱為“現代派”,也各不相同。那么,在現代化程度日見加深的社會條件下,中國文學也不可回避地要解決自身的“現代性”問題。這種所謂的“現代性”,當然不可能僅僅滿足于對別人的摹仿,而是有中國歷史文化與現實生活為基礎的“這一個”新創。可以肯定的是,在表現手法與技巧方面,我們已經學習借鑒了很多。中國文學的表現力得到了極大的拓展豐富,其可能性大大增強。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在表現方法方面,我們仍然有自己的獨特性,有自己的優長。中國傳統審美對今天創作的影響不可能蕩然無存,而是越來越顯現出無可回避的魅力。現代派文學即使對傳統文學來說具有極為充分的創新意義,但也無可否認存在著巨大的局限性。如注重人的內在世界,包括心理、感覺、無意識等的描寫,而忽略甚至放棄了對人存在外在行為的表達,這種現象導致對社會生活及人的命運的表現被限制在“內在”的范圍內,放棄了對更為豐富的社會生活表現的可能性;又如注重語言自身的表現力而忽略了人物形象的刻畫,以至于作品人物失去了鮮活的性格,甚至具體的身份,成為一種符號、概念,成為不可認知或不需認知的存在;再如注重作者的自足性而忽略讀者接受的可能性,由于不考慮讀者的審美需求使作品成為喪失讀者的存在,等等。總體來看,現代派文學與讀者的審美需求形成了巨大的鴻溝。在更多的情況下,是一種拒絕或放棄讀者的創作。而與讀者的疏離將使作品的審美魅力、社會影響力受到限制。正是充分感受這種創作的局限性,許多以“先鋒”“現代”寫作產生影響的作家反而重新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資源。我們需要努力的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學習借鑒現代派創作手法,并使之能夠發生新變,突破、改變現代派作品與審美、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脫節現狀,形成一種從傳統的基礎來看接受了現代性,從現代性的表現來看又繼承了傳統,二者有機共生、融為一體的新的創作手法。
在內容與價值表達方面,我們盡管不能否認現代性在不同國家地區有其一致性的表現,但也同樣不能否認不同地區文化背景中的現代性仍然有自己的獨特性——源于漫長歷史文化的積淀與現實變革的不同。從現實生活而言,中國廣闊的地域、多樣的自然地貌生成的生產生活方式,當然是與其他地區有區別的。就中國不同的區域而言,差異性也極大。東南部沿海發達地區與西北部內陸欠發達地區的現代化程度顯然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區,外來移民與原住民的區別也很明顯,從事現代科技研究的人群與固守原住民生活狀態的人群幾乎可以說處于同一時空中的不同世界。這種現實生活的豐富性、差異性是極為典型的。從價值層面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色彩極為濃郁,以人為中心的倫理關系、地域關系、文化認同極為重要。這與強調人的個體存在,長期在神的控制下形成的價值體系是不同的。在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價值的確立、對物的態度,以及方法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除了現實生活的不同之外,人的存在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中國人對家庭、家族、家鄉、家園的認可、歸附十分強烈;社會組織,包括地域、單位、政治、經濟等對人的影響也極為突出。一個進入都市并已立住腳的人,在失去其都市的安身之所后,仍然可以在家鄉農村找到自己的生存之地,當地政府以及家庭、鄰里對其仍然負有許多責任。這就是說,由于社會形態與文化傳統的不同,中國人在現代化的滾滾大潮中擁有的自主性、歸屬感相對而言更為明顯。盡管“物”對“人”的擠壓、異化同樣存在,但人的抗壓、抗異能力更為強大。“人”與“物”的關系表現出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特殊性。即使是表現現代化進程中“人”與“物”之間變異的關系,其區別也是非常明顯的。也許,發現并表現出這樣的變化與不同,是中國文學價值的一種證明。中國現實生活的獨特性、文化傳統的相異性、生存方式的巨大差別等決定,中國文學的現代之路具有自己的鮮明特征。這應該是新時代文學表現這一歷史現實不可回避的途徑。
在現代化的隆隆行進聲中,一個新時代悄然來臨。我們是這個時代的親歷者、創造者,也是這個時代的記錄者、表現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做出了不同的貢獻。現在,是我們開創新時代新的輝煌的歷史時刻,文學將為此而貢獻自己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