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科技時代,應該如何閱讀? ——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走進甘肅甘南
講座現場
8月22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甘肅省文聯、甘肅省作協承辦,中共甘南州委宣傳部、甘南州文聯協辦的第29期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天津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肖克凡作了題為“高科技時代的閱讀”的主題演講,來自甘南藏族自治州委宣傳部、文聯、作協等組織的100余位文藝工作者和文學愛好者參加了本次活動。講座由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永紅主持,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民族處處長陳濤對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作了介紹。
主講人肖克凡
主動讀書和被動讀書
肖克凡首先向聽眾分享了自己對讀書這個話題的思考。肖克凡認為,中國雖然有源遠流長的讀書傳統,但要警惕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的弊端。在肖克凡看來,讀書狀態可以分為兩種:主動讀書和被動讀書,這兩種讀書狀態會產生兩種不同的讀書境界。古代的讀書人為了出人頭地,必須得讀書,這是被動讀書的典型。相反,主動讀書則指憑著滿腔熱情讀書,使讀書成為人們的生活興趣和基本的生活內容。
肖克凡以親身經歷向現場聽眾解釋兩種讀書狀態的不同。他在年輕的時候曾多次試著閱讀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爾·貝婁的代表作《赫索格》,怎么也讀不下去,不過有一次碰巧拿起這本書,他竟然讀到水壺里的水都燒干了卻沒有發現。在肖克凡看來,這種“人書合一”的狀態就是主動讀書。
講座現場
讓我們重回紙質圖書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紙質讀物逐漸被液晶屏幕代替,可以說,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圖像。身處高科技時代,閱讀發生了哪些變化?肖克凡認為,閱讀紙質圖書與閱讀電子圖像有巨大的不同:閱讀紙質書是自主的行為,可以讓閱讀的人“駐足在字里行間,沉浸在理想王國中”,“我們閱讀紙質書籍的節奏與我們的呼吸同步,時時擁有自主的閱讀維度,從而調動我們的想象能力,激發我們的吸收能力,增進我們的理解能力”。
不同于閱讀紙質書,閱讀電子圖像則容易一閃而過,從不停頓。肖克凡說,高科技時代,碎片化閱讀越來越成為典型,圖像成為訊息真實的證據。但圖像的問題在于,它將信息一股腦兒提供給讀者,使讀者喪失思考的能力。肖克凡以國外學者曾經做過的一項研究為例來說明觀點:研究發現,聽收音機長大的孩子比看電視長大的孩子有更發達的想象力和更強的理解能力,這說明相較于聲音對于孩子想象力的激發,圖像更容易使孩子懶于想象和思考。
面對圖像時代給閱讀帶來的諸如喪失主動思考能力等挑戰,肖克凡建議重新回到紙質圖書,并且以由熱情激發的主動方式來閱讀。“盡管手機已經成為全天候的閱讀‘神器’,紙質書籍還是不可廢除的”,因為紙質書籍會為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奔向“詩與遠方”。
現場聽眾認真聆聽
現場聽眾認真聆聽
高科技時代,應該如何閱讀?
那么,在高科技時代,該如何閱讀紙質圖書呢?肖克凡給出了三條建議。第一,避免碎片化閱讀,進入深層次閱讀,獲得巔峰體驗。“浮躁的社會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閱讀心態,不急不躁,‘書人合一’,方可進入深層次閱讀,達到巔峰體驗。這對于我們積累知識尤為重要。”第二,肖克凡認為“閱讀等于走進大森林,發現參天大樹,等于發現了路標方向,從而理解大森林”。他以魯迅著作為例,讀者通過閱讀魯迅這棵“大樹”,發現更多的“大樹”,從而理解整個森林;閱讀魯迅不僅能讓我們了解人生,還能理解社會發展規律。
第三,將學習當作終身的事情,把閱讀當成日常生活的內容。在肖克凡看來,手機閱讀支離破碎,同時可能存在虛假成分。他強調閱讀經典,因為經典“經過歷史檢驗,經過時光淘洗”。此外,終身的、成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閱讀能夠增加我們的生命得以“延長”,“親歷”歷史和未來;擴大我們的生命半徑,使心靈抵達肉身不能抵達的地方。
最后,肖克凡向現場聽眾分享了自己的寫作心得。他認為,寫作者一定要有生活積累和情感積淀,要有敏銳的意識,多留心生活,多接觸社會中不同的人。同時,寫作者一定要多閱讀,尤其是讀經典作品。寫作的素材不僅來源于生活,同樣也可以來自閱讀經驗,寫作者可以從讀過的作品中找到寫作靈感。寫作者也要有強烈的好奇心。羅丹曾經說過“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說的就是好奇心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講座尾聲,肖克凡回答了現場聽眾的提問,并為讀者簽名。
肖克凡為熱心讀者簽名
據悉,“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是中國作協自2016年以來舉辦的重要活動之一,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向社會大眾傳播優秀作家作品,引導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講好中國故事,凝聚中國力量,讓文學更好地服務社會與人民,照亮生活與人心。全民公益大講堂現已開展29期,在文學界和社會上引起好評。(文/圖 中國作家網記者 劉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