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批評要有高度、溫度和氣度
近年來,對文藝批評的批評和非議越來越多,從局部到整體,從外部到內部,從上層到基層,從“圈里”到“圈外”,質疑文藝批評的標準不統一、文藝批評的功能不均衡、文藝批評的方法不系統、文藝批評的效果不及物。一言以蔽之,文藝批評面臨失范、失職、失衡、失常、失效。這的確是個嚴重的問題,是我們不得不面對、不得不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和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為找回文藝批評的榮譽和尊嚴,開展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就顯得十分迫切,意義十分重大。我認為: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必須要有高度、溫度、氣度這三個向度。
文藝批評要有高度
文藝是人類表達價值觀最為生動、最為豐富、最具有感染力的形式。文藝批評是通過對作品的解讀來闡釋科學的價值觀,幫助人們選擇正確的行為方式,建立人類理性的規則,激發人們向上、向善。因此,文藝批評必須要有高度。而要確保文藝批評的高度,就必須首先以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以及馬克思文藝思想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和遵循。只有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在欣賞文藝作品、觀察文藝現象、解析文藝思潮時,做到科學、準確、深刻、全面。
其次,必須堅持新時代文藝批評的新標準,即“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標準。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上,“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文藝批評標準,實現了歷史精神和人文精神、藝術追求與美學追求的高度統一,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標準作出了富有時代特色的新闡發。四個標準既揭示了文學評判的內容又反映出現實存在的問題,既相互獨立又構成為一個整體,既有各自的現實針對性同時又保持著彼此理論上的張力;它們共同構成文藝批評中最高的、普遍性的標準,同時又都是現實文藝評論中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標準,比較完整地、全面地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的基本要求、基本特征。
文藝批評要有溫度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是繁榮發展文藝評論的重要原則,也是我國文藝評論的優良傳統。文藝批評如果沒有持續保持火一般的激情與溫度去關注生活、關注現實,即使批評的話語玩得再嫻熟,也是沒有生命力的批評。無數的藝術批評實踐證明:時代生活和創作實踐是批評的最終來源,也是批評家審美判斷的根本途徑。因為文藝批評思想的含量始終與腳下的生活,與生活著的現實是血肉相連的。文藝創作要抵達現實,接近心靈,才能感人,同樣,文藝批評也必須要有現實性、針對性。面對當下異彩紛呈的中國面貌、中國故事、中國精神,面對網絡時代、創意時代、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文藝評論必須真情擁抱時代、擁抱生活、貼近受眾需求,及時發現和推介優秀文藝作品,善于分析和觀察社會關注的文藝現象和思潮,準確客觀揭示當代文藝發展規律,提高文藝批評的時效性。
文藝批評要有氣度
文藝作品追求獨一無二的創造,文藝批評則探索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客觀規律。真正的文藝家在自身的創作實踐中不能忽視對文藝規律的探索,真正的文藝批評家也必須具有獨到的見解與獨立的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評論工作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說真話,講道理就是一種有氣度的文藝批評。要求文藝批評遵循藝術規律,尊重藝術個性,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情服人。不隱惡,不溢美,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堅持辯證法、兩點論,既肯定成績,又正視不足,甚至失誤;講成績不隨意拔高,庸俗捧場;指弊問題不上綱上線,不搞左的一套。一句話,在文藝評論中,對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要旗幟鮮明,同時又要做到坦誠相待,與人為善,不搞“棒殺”也不搞“捧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