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民族文學》朝鮮文版作家翻譯家培訓班”在京舉行
8月10日, 由《民族文學》雜志社主辦的“2019《民族文學》朝鮮文版作家翻譯家培訓班”開班儀式在北京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吉狄馬加,《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副主任趙海虹,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副局長金英鎬,《民族文學》副主編哈聞等參加開班儀式。會議由《民族文學》副主編陳亞軍主持。
吉狄馬加表示,朝鮮族文學是我國多民族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朝鮮族文學經過幾代作家的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涌現出許多優秀作家,既有如李旭、金昌杰等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老一輩作家,也有金勛、崔紅一等在改革開放后脫穎而出、如今已經成為朝鮮族文學中流砥柱的作家;漢語創作的作家隊伍也在逐漸擴大。今年10月,中國作協將在北京召開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這既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少數民族文學取得的新成就進行回顧和總結,同時也將對今后的少數民族文學發展規劃,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學提供新的發展契機。吉狄馬加說,此次培訓班為少數民族作家、翻譯家提供了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也加深了大家對自身使命的認識和擔當。他希望培訓班學員以此為契機,通過文學搭建各民族心靈溝通的文化橋梁,傳達“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思想,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
石一寧談到,《民族文學》朝鮮文版創刊已七年,為朝鮮族文學與國內乃至世界各民族文學的交流搭建了平臺。七年來,《民族文學》朝文版得到社會各方面尤其是朝鮮族文學界的大力支持,上百名朝鮮族翻譯家、漢族翻譯家參加翻譯,很多母語作家的佳作也在朝文版上發表或轉載。《民族文學》朝文版在對外文學交流方面有著獨特優勢,是中國文學交流的窗口和“走出去”的渠道,有的韓國翻譯家也參與到翻譯工作中。石一寧希望,作家翻譯家們通過聽課和互相切磋交流,進一步提高創作和翻譯水平,將更多的優秀原創和翻譯作品奉獻給時代、奉獻給讀者。
學員代表李洪奎在發言中談到,《民族文學》朝鮮文版的創刊,為朝鮮族母語作家提供了全面了解和學習其他民族優秀文學作品的窗口,同時也為朝鮮族優秀文學作品提供了集中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朝鮮族作家們大多以母語創作為主,這對朝鮮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朝鮮族漢文創作的相對滯后,以及朝鮮族母語作家們文學視野的相對狹窄,制約了朝鮮族文學的深入發展。他希望《民族文學》不僅鼓勵和支持母語創作以及漢文作品的朝鮮文翻譯,也重視并指導朝鮮族作家們的漢語創作和翻譯家們的朝譯漢翻譯,進一步促進朝鮮族文學的全面發展。他表示,將珍惜這次機會,認真學習和體會,為將來的創作積蓄力量,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事業貢獻力量。
據悉,此次培訓班為期5天,共有20余名朝鮮族作家、翻譯家參加培訓。培訓班針對朝鮮語文學創作與翻譯的需要,將邀請施戰軍、張輝、黃有福,金虎雄等專家學者為學員進行專題授課,內容囊括中國當代文學和母語作家的創作與翻譯技巧等方面。此外,為增進作家翻譯家間的溝通了解,主辦方還安排了座談、研討會和相關文學實踐活動。
《民族文學》朝鮮文版自2012年創刊以來,刊發了42期雜志,發表400多篇(組)翻譯作品,120余篇母語作品,13篇韓國作家作品。200余位翻譯家參與了翻譯工作,并培養了數十位中青年翻譯骨干。(李菁)
與會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