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彝族史詩社會功能的啟示與發展
    來源:中國民族報 | 楊蘭 劉洋  2019年07月16日11:18

    史詩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黑格爾認為:“真正是詩的內容卻須把具體的精神意蘊體現于具有個性的形象中。所以一種民族精神的全部世界觀和客觀存在,經過由它本身對象化的具體形象,即實際發生的事跡,就形成了正式史詩的內容和形式。”彝族史詩涵括創世史詩、英雄史詩等類型,其中,《梅葛》《查姆》《阿細的先基》《勒俄特依》《天地祖先歌》《阿黑西尼摩》屬創世史詩,《支格阿魯》《俄索折怒王》《銅鼓王》屬英雄史詩。

    民俗學專家萬建中認為:“史詩文本容量巨大,從人類起源到創世,從早期生活到農耕生產,從遷徙到民族形成等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歷史’盡在其中。”史詩社會功能是連接文本與文化的載體,指涉史詩話語體系和文化基因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關系哲學社會科學國際話語體系能力的提升,亦是民間文學教學過程中史詩部分的深入拓展。

    感受史詩文化的魅力 深刻理解史詩的意蘊

    廓清文本軌轍,史詩具有宗教與文學雙重功能。民俗學家鐘敬文認為:“西南史詩的發生比較早,同宗教的關系密切。”彝族史詩亦伴隨原始宗教解釋萬物的使命不斷發展和完善。諸如《阿黑西尼摩》誦唱“阿黑西尼摩,生下了天地,生下了萬物”,天地萬物被視作與人類是同根同源、共生共存的生命體;《查姆》記載了天地的起源,講述了人類形成的3個時代——獨眼睛時代、直眼睛時代和橫眼睛時代,描述了麻棉、綢緞、金銀及紙筆書的來歷等。這種思想,在《梅葛》中也有印跡,如用虎頭做天頭,虎尾做地尾,虎眼做太陽和月亮,在《阿細的先基》《天地祖先歌》中亦是如此。

    史詩通過反復闡釋傳遞思想源流,通過禁忌設置實現文化認同。史詩傳承人畢摩通過唱誦史詩和主持儀式活動,不斷重置彝族原始宗教展演場域。因而,對史詩的把握,不應當只注重文本知識的學習,更應當在展演場域中感受史詩文化的魅力,深刻理解史詩的意蘊。

    梳理傳承流變,史詩具有政治與文化雙重功能。史詩延綿賡續主要基于對民族歷史的追溯,在這一過程中,世俗的權威也被同步展演。在四川和云南流傳的《勒俄特依》將彝族家族譜系上溯至遠古時期,這種歷史書寫在漫長的傳承過程中,與世俗權力形成了相互規束和促進的均衡體系。米歌爾·福柯認為:“口述或書寫的儀式,它必須在現實中為權力做辯護并鞏固這個權力。”《銅鼓王》由20篇以鼓為名的歌辭組成,誦唱彝族祖先波羅為了改造土鍋夢鼓、鑄鼓,后因爭奪銅鼓發生戰爭而引發民族大遷徙的故事。銅鼓文化成為整部史詩的精神架構,承載了整個民族的歷史。《勒俄特依》的唱誦貫穿于婚禮、葬禮、祭祀等儀式過程,由畢摩主持。畢摩在擁有祭祀權力的同時,必須遵從諸種禁忌和行為限制,確保史詩唱誦與儀式延續依托權力維護和傳承。

    蓄養民族精神 強化國家認同

    厘清文化生境,史詩具有審美和生態雙重功能。史詩審美意識的形成與自然環境的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彝族生活于山高谷深的大小涼山地區,這里森林茂密、動物繁多,造就了其多神信仰。長期從事畜牧和農耕,彝族人在與自然的抗爭中,形成了對神力和智慧的崇拜。在《支格阿魯》中,祖先阿魯戰天斗地,是兼具智慧與力量的文化英雄,是彝族審美的集中體現。從史詩審美意象的形成條件出發,尋脈史詩審美意象的表現形態及其風格特征,可獲得民族審美認知共同性根源,強化認同,蓄養民族精神。

    審美與生態往往不可割離,史詩將婚姻、自然災害、遷徙征戰等現象歸結為人類選擇的結果,是史詩天生萬物的平等與和諧思想的體現。在《梅葛》中,“河配巖來巖配石,巖石又和樹相配”“老虎吃了什么來相配?吃了小獸來相配。豺狼吃了什么來相配?吃了羊子來相配”,世間的萬物都遵循陰陽互補、兩兩調和,日常生活務必遵循自然規律。正是此種在不平衡中尋求平衡的心理調適,促使史詩始終堅持文化更新、強化國家認同的功能。

    依托儀式場域,史詩具有經濟和認同雙重功能。史詩蘊涵的經濟事象作為一種指導性知識對一定地域內的人們的生產生活持續發生影響。著名彝學專家曲木鐵西等人認為,畢摩主持儀式會,“熱情地分派他們(助祭畢摩)主持其中的某些重要而且報酬較為豐厚的儀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史詩傳承的可持續性。而在當下,史詩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具有產業發展的可能性,經濟和文化的雙重驅動力成為史詩實現文化再生產的核心驅動力。

    史詩不僅通過文學敘事清晰地表達了民族歷史的發展脈絡,亦在對故事情節的把握中闡釋歷史的合理性與權力歸屬的合法性。芬蘭民俗學家勞里·航柯認為,史詩是表達認同的故事,正是被賦予了這樣的功能,史詩才能成為彝族民眾進行自我認識和解釋的依據。史詩敘事將神話故事對權力的解釋變得合理,并確證了權力的不可懷疑和不可否定,不論是文本的敘述還是儀式的展演,其內涵一直延續至今。

    承載歷史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

    史詩唱誦不僅是對歷史的追憶、譜系的把脈和生活的向往,更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導向。史詩的“活”形態決定了史詩文本、傳承群體、儀式場域及文化符號等,均能立體、生動、活態地還原史詩本真。史詩展演不僅是祖先生活軌跡的反映,亦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的媒介。史詩傳唱不僅是為了回憶歷史,其復雜串聯的社會功能實質上是建構和表達認同。

    史詩在原始社會具有權威的歷史話語權。不管是創世史詩還是英雄史詩,都是記錄和保存民族歷史的重要載體。史詩涵括特定時空下的價值觀念,是對彼時社會與政治的反映。畢摩通過講述輝煌歷史,以達到威懾民眾和加強認同的效果。無論何種儀式場域,史詩均以規范約束行為和承載歷史文化向外傳達它內嵌的歷史話語信息。作為連接古今的關鍵,畢摩幫助人們了解民族歷史,獲得歷代先祖的生產生活經驗,在回憶過去的同時,找尋自己的社會關系,獲得現實與心理意義上的歸屬。畢摩的每次唱誦,都是一次全新的對祖先的情感表達,族人在其中獲得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

    社會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史詩的功能也在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元素,史詩不僅可以提升哲學社會科學國際話語體系能力,也能夠深入拓展史詩教學的空間。

    [作者楊蘭系貴州民族大學講師,劉洋系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本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2018年度一般項目“彝族民間文學中女性觀的建構與表達”(項目編號:YZWH1819)階段性成果]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久久精品| 精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36| 99精品高清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3区| 精品无人区麻豆乱码1区2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院|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APP| 无码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日韩精品无码人成视频手机| 国产大片51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不卡青青草原|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22|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99任你躁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天天中文字幕人妻 |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电影网|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水浒传|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麻豆系列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 精品国自产拍天天拍2021|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app|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伊人久久精品线影院| 精品999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乱人伦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免费观看四虎精品国产永久|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