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報告文學的時代擔當
新時代為軍旅文學尤其是報告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文學的“輕騎兵”,報告文學如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為人民群眾和廣大官兵奉獻更多優質的精神食糧,是擺在軍旅報告文學作家和軍事記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腳板底下出作品。“七分采訪,三分寫作。”人們常把報告文學形容為“行走的文學”。這就要求報告文學作家必須有強健的腳力,邁開雙腳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到官兵中去、到實踐中去;這就要求報告文學作家要有敢于吃苦、能夠吃苦、甘于吃苦的精神,才能走千山萬水,歷千難萬險,用“腳板”加“筆桿”高質量地創作出反映社會正能量、呼喚社會良知的好作品。增強腳力的過程,其實也是軍旅作家和軍事記者與時代同頻共振,自我鍛煉、自我提高、自我升華的過程。
從創作的題材和內容來看,報告文學對時代脈動的把握、對現實生活的介入具有更加直接、有力的文體優勢。“輕騎兵”的屬性決定了報告文學必須快速、真實、生動、準確地報告社會的存在、時代的進程和歷史的發現,因此它是一種時代文體,是時代、社會的“史記”。
在中國報告文學作家隊伍中,一代代軍旅作家、軍事記者是雄壯、整齊、有擔當、有力量且具有光榮傳統的一支戰斗隊。他們不僅僅是“輕騎兵”,而且是一支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的“前哨部隊”,奉獻出了眾多經典的作品,并被歷史所銘記。改革開放以來,軍旅作家和軍事記者以自己強健的腳力,在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抗擊非典等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表現突出,創作了《唐山大地震》《興安嶺大山火》等諸多名篇佳作。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解放軍出版社推出了長篇報告文學《驚天動地戰汶川》《萬眾一心建家園》,這是軍旅作家“集團沖鋒”完成的時代報告和精神史志。
進入新時代,軍旅報告文學作家更要有一種不畏風雨的精神;要“沉得下去、站得起來”,走進基層走進官兵,深入軍營深入前線,與時代同步、與官兵同心、與祖國同行;用真誠生動的筆觸展現軍營生活的多彩和強軍事業的偉大;在為偉大祖國、為人民軍隊、為基層官兵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由筆者策劃的“強軍進行時報告文學叢書”,正是響應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的召喚,組織軍旅作家和軍事記者深入基層一線采訪創作的最新成果。該叢書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展現了全軍官兵在新時代的強軍實踐和強軍風貌,是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軍旅報告文學系列新作。
幾十年來,軍旅作家和軍事記者在軍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中,始終把滿足官兵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官兵作為表現的主體,把為兵服務作為天職,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在新時代,如何繼承發揚優良傳統,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以鼓舞士氣,更好地服務于備戰打仗、提高戰斗力、提高軍事文化的軟實力,這是軍旅作家和軍事記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好的文藝作品應該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情操,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報告文學是反映真人真事的文體,更應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作為創作的主旋律,引導讀者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幾十年來,軍旅作家和軍事記者創作的報告文學,在題材內容的選擇、敘事形態的創新、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都凸顯了前瞻性、針對性和現實感、歷史感,打通了謳歌與批判之間的隔閡,充分發揮了報告文學文體的特色和優勢。
在新時代,軍旅報告文學作家應當密切關注新軍事革命的進程,對人民軍隊在強軍征程上的嶄新實踐給予大力描繪;應當具有問題意識和反思精神。描寫軍營的人和事,既不回避現實矛盾,也不掩蓋那些讓人憂心或焦慮的弊端,而是經由頌揚、剖析、思考的匯合相融,及時發現、呈現和闡釋新時代的軍隊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變化;應當善于傾聽來自基層的真實聲音,并作出科學的、獨立的、理性的和富于啟發性的判斷,展現文學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從而使作品具有更為廣闊的時代意涵。
毫無疑問,新時代是一個需要報告文學的時代,也是報告文學大有作為的時代。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部分作家和作品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甚至出現了落伍于時代、落后于人民的危機;難以適應時代發展,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如何跟上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搏、引領時代風尚,是廣大作家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因此,在全媒體時代,軍旅報告文學作家更應該自覺發揮“輕騎兵”的作用,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四力”,做到“四個堅持”;對重大問題發出正義的聲音,對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偉大變革作出及時、科學、準確的詮釋;以更多優秀的作品凝聚起民族偉大復興和強軍興軍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