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融合中講好民俗故事
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民俗文化受到熱捧。在浙江嘉興,龍舟競渡、月河百粽宴、長三角田歌展演、子胥廟會、裹粽大賽等活動讓市民感受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山東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推出端午龍舟文化節,將龍舟文化與泉水文化、體育賽事、城市景觀等融為一體,讓游客享用好玩、好看、有互動、有體驗的端午“大餐”;在四川都江堰景區的“端午習俗串串香”活動現場,大批游客拿上畫筆,在蛋殼上描繪出各種圖案,并將其懸掛在景區以祈安康……
民俗文化的火爆不僅體現在各個城市和景區的活動現場,也體現在官方發布的綜合統計上——據文化和旅游部測算,今年端午節期間,全國國內旅游接待總人數9597.8萬人次,同比增長7.7%;實現旅游收入393.3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第一個被提到的亮點就是民俗活動精彩紛呈,多地通過舉辦賽龍舟、包(吃)粽子、著漢服、誦《離騷》、祭屈原、掛艾草菖蒲、點雄黃酒、畫額、佩香囊等活動,展示端午傳統習俗,吸引大量游客??梢姡袼孜幕c旅游在融合中碰撞出的火花著實精彩。
循著歷史的脈絡而來,在時間的沖刷中沉淀下來的民俗文化,包含極其豐富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它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形式和載體,賦予了中華傳統節日獨特的魅力和濃厚的味道。如果沒有這些民俗文化,傳統節日的影響力和分量勢必會大打折扣。然而,曾幾何時,包括端午節在內的許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一度被人們淡忘,只留下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這種在吃上做文章的紀念方式。很多人在追問,也在思考: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越來越時尚的當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如何更好地走進人們的生活?它應該以怎樣的方式更好地與人們當下的生活相結合?
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有多種角度。而今天當我們看到端午假期呈現出的旅游特點時,一個方向明確的回答便躍然紙上:民俗文化可以在文旅融合的過程中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弘揚。
眾所周知,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對旅游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前到此一游、走馬觀花的旅游方式已逐漸被深度體驗、注重文化與互動的旅游方式所替代。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文化與旅游融合的發展方式應運而生并成為熱點。結合這樣的熱點,作為傳承中華民族共同文化基因的一種重要文化載體,民俗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無疑正當其時。
在文旅融合中講好民俗文化故事,不僅能讓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更好地與人們“親密接觸”,還能讓世界領略中華文明的多姿多彩。旅游目的地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增添更多文化內涵和互動性、趣味性,增加游客黏性。游客也有了更好的旅游體驗,可謂一舉多得。而如何在文旅融合中把民俗文化的招牌擦得更亮、講好民俗文化的故事,則需要從業者堅守內容為王的底線,充分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內涵,找到傳統文化、民俗文化與現代社會生活的契合點,增強當地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并放大其價值,將文化資源轉換成特色資源,做好提煉和包裝,以更多元的方式對文化內容進行呈現,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