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藝術館推出Art×AI系列展覽 撞上人工智能,藝術有了更多想象空間
當感性的藝術與理性的人工智能(AI)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上海當代藝術館率先為藝術推開了一扇“AI之窗”。昨天,一場名為“基本世界:智能藝術”的展覽拉開了Art×AI系列展覽的序幕,四個藝術科技跨界展覽項目將先后登場。在這里,所有藝術作品都“變”了——結合了人臉識別、人臉3D重建、風格遷移、體感、數據可視化等多項前沿人工智能技術,讓藝術有了動態的生命,有了更豐富的延展。
AI自主學習藝術風格,進行實時創作
走進展廳,最奪人眼球的展品是一幅跨越兩面墻、延展十幾米的壁畫,取名《AI爭霸》。細看壁畫,與過往的創作不同——它是手工和數碼貼紙的結合,寓意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青年藝術家李元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及創作初衷:選擇平面壁畫形式是因為它和人類文明一樣古老,數碼圖形可以做到超越手工的精確并天然具有這個時代的數碼美學氣質,因此拼貼壁畫是結合時代精神和手工感的一種實踐方案。
巨幅壁畫旁邊,電腦里的《AI爭霸》游戲很不起眼,但形式活潑。它使用了壁畫同樣的素材,形式則是前人工智能時代的游戲交互方式,營造出一種類似真實世界的虛擬體驗。
記者還在現場看到了一幅藝術家與人工智能企業商湯科技合作開發的作品《南京西路風格遷移》。李元素告訴記者,這件作品中,人類為機器設定一些準則,機器通過訓練和自主學習圖像特征,可以將“看到”的人物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并進行風格化加工,“在這件作品里,AI自主學習藝術風格,做出了自己的實時創作”。
為普通人的生活構建起一條全新通道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人工智能與藝術的碰撞已經散發出無窮魅力。當AI與藝術相遇,一個有趣的思考被提出:人工智能究竟能賦予藝術怎樣的嶄新活力,實現過去達不到的境界?
上海當代藝術館執行館長孫文倩認為,全新的嘗試能夠有效拓展觀賞藝術的人群范圍,“藝術是無界的溝通渠道,結合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科技與藝術的深層次連接,我們希望帶領觀眾以別樣的科技形式體驗藝術、探索藝術,與藝術進行全新的高科技互動,帶動更多人感知有溫度的AI藝術”。
在李元素看來,藝術的邊際正在拓展,但人文、手工、感性并不依賴機器才能存在,因此人工智能技術對藝術的作用不會是顛覆性的,它的作用體現在擴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媒介、創作素材和靈感。
記者了解到,未來三場Art×AI系列主題展覽也將融入多項AI前沿技術:藝術家張贏的《練習課》將印象派大師梵高和新表現主義大師蒙克的3D人臉重塑置于展廳內;藝術家劉佳玉的《上海天空的藝術表達》則運用AI遙感技術,觀眾可實時看到地球另一端天空的云朵變化;藝術家周褐褐的《與雕塑的互動》則運用了實時深度估計和三維重建技術。
商湯科技遙感事業部總經理張琳認為,藝術與科技本是兩個高冷的領域,它們的深度結合,能夠為普通人的生活構建出一條全新通道,為藝術產業的未來帶去更多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