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科幻景觀 ? 文化 ? 媒介”學術論壇在同濟大學舉辦
    來源:探索與爭鳴(微信公眾號) | 張蕾  2019年06月20日08:49

    2019年6月9日,由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探索與爭鳴》編輯部、《文化研究》集刊、《媒介批評》叢書等聯合主辦的“科幻景觀 ? 文化 ? 媒介”學術論壇在同濟大學舉辦。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蘇州大學、廣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南開大學、暨南大學、廣西藝術學院、首都師范大學、嘉應學院、遼寧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國家古籍規范領導小組、同濟大學、《探索與爭鳴》雜志等機構的3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媒介文化視野中的科幻景觀、科幻文藝作品的發展歷程與媒介技術進步的關系、動漫和游戲中的科幻、科幻作品的文化背景等主題,各抒己見、激烈交鋒。

    會議首先由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張艷麗致歡迎辭。她介紹了學院成立的背景、發展現狀以及學院的發展理念等,并希望通過本次會議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助力學院建設。最后她代表主辦方向與會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

    清華大學汪民安教授梳理了技術理論發展的歷史脈絡和關注焦點。他認為技術大體來講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8世紀以前以手工業為基礎的技術,沒有將人和世界分開,人用技術來處理和大地的關系。二是18世紀后期工業革命至20世紀末的技術。他列舉了馬克思主義傳統對于現代技術的批判:馬克思看到了技術理論中機器對于身體的束縛,盧卡奇看到了技術對于生活的物化、對于心靈的束縛,以及法蘭克福學派更多地看到了技術對于整個社會的鐵籠化。三是人工智能階段。該階段最核心的特點是技術發明出來的東西有了“智能”,智能開始脫離肉體來存在,智能可以去肉身化。對于如何防止技術肆意擴張可能帶來的威脅這個問題,汪民安教授引用阿甘本的話來回答:人類的偉大之處不是實現自己的潛能,而是知道自己有潛能而不去實施!

    北京師范大學張檸教授坦言他對于“科幻”的理解最主要的是“科幻文學”。他指出,只要人類仍然受到自然的束縛,人類的科幻想象就不會停止。地球引力束縛了人類的肉身,但也給人類科幻想象提供了空間,這就是文學的魅力。科幻文學、網絡文學等是科學技術發明帶來的新問題,沖擊著人文科學思維方式、思維方法的變化。

    北京師范大學趙勇教授介紹了20世紀80年代購買的圖書——《論科學幻想小說》引發的思考。在趙勇教授看來,小說是面向過去,新聞是面向當下,科幻小說是面向未來的。技術時代我們處在加速發展的時代,技術將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新問題。

    復旦大學孫瑋教授發言題目是“科幻電影的‘自我’”。她回憶自己從小的就有一個信念——外星人會來接她。由此,引申出人與其他“位格”之間的關系,以及何以為自我、何以為人、何以為主體等思考。孫瑋教授總結當今媒介技術發展的特征和趨勢是:1.技術嵌入身體(移動終端)。2.技術制造身體(人工智能)。3.心智、身體與自我的關系變化(主體的多樣性)。

    蘇州大學陳龍教授發言題目是“科幻景觀——中國特色的科幻傳播與媒介生產”。陳龍教授從5G引發的社會關注出發,討論了現有傳播體制在“加速時代”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陳龍教授總結科幻作品是一種文化實踐,包括:民族情感的超越、未來想象的文化的表述、消費社會的文化實踐,等等。

    同濟大學王冬冬教授發言的題目是“身體的隱退——智能化時代關于身體與時間的想象”。他認為,在我們談到建構意義的時候,事實上是在講人與世界形成的關系,即人在世界上如何定位自身。關于人與世界關系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分析時間、空間、身體和運動的關系實現的。在終極的世界面前,這四個要素構成的關系形成了探索意義的過程。

    同濟大學蔣原倫教授提出“無媒介不科幻”的判斷。他指出科學和非科學的界限在于媒介,進而解釋道,如果孫悟空是乘飛行器或潛水艇上天入地的,那么就是科幻,如果沒有借助器物和媒介,而是筋斗云翻過去的那就是“不科幻”。他還分享了該論斷的另一層含義就是借助視覺媒介,主要是指高科技動漫制作技術,否則拍出來的科幻電影就缺少社會認同。此外,蔣原倫教授還分享了“奇幻” “巫術” “科幻”的不同:科幻來自科學知識;奇幻來自巫術;巫術以特殊的方式和神靈溝通(神靈附體)。

    復旦大學嚴鋒教授分享了自己首次參加科幻大會時的震驚。在他看來,科幻是一種文化現象,不斷促使非現實的想象轉換為現實。而這一切又要歸功于技術這把雙刃劍:一方面讓我們更加孤獨,另一方面把我們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背后折射了新的人類神話,而人類永遠是需要神話的。

    廣州大學李春雷教授發言的主題是“科幻:一種知識社會學史的考察”。他首先介紹了知識和知識管理、知識傳播的涵義;其次,梳理了科幻對知識的建構。他指出除了技術、媒介以外我們應該還有知識。科幻與知識的邏輯關系不是簡單的想象力的問題,也不是停留于媒介呈現的層面, 而是以獨特的視角和姿態檢省現存的“人”“技術”“文化”等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

    華東師范大學聶欣如教授總結了什么是科幻電影的核心元素。在他看來,科幻電影一方面展現了人類對于未來的想象,另一方面往往對于科學技術呈現出某種焦慮,即人類向死而畏的焦慮。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張跣教授分享了其對科幻的理解。他認為科幻的核心是科技和社會,不論科幻如何變化都是反應的科技和社會的關系問題。張跣教授還指出現在的科幻具有反面烏托邦的特征。

    南開大學周志強教授創新性地提出了“敘事剩余物”的概念并進行了闡釋。他指出摧毀力像幽靈一樣存在于科幻電影里面,是非常具有魔力的。摧毀力既是意義的黑洞,又是各種意義迸發的源泉。

    暨南大學曾一果教授的發言題目是“技術的想象力——關于人、科技與媒介關系的思考”。他從作為文化與文明的技術、作為科學和工具的技術、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作為魔法的技術、作為藝術的技術以及新媒介的技術想象力問題等幾個方面闡釋了人、科技與媒介社會的復雜關系。曾一果教授還指出,李斯特等人認為現代社會的想象力體現在地理疆域的開拓上,對未知地理疆域的探索成為現代性擴張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擴張的動力。但是新媒介技術的飛躍發展使得人們對于更美好社會的想象和期許都投射在技術上,人們認識到借助于技術,可以實現新的夢想。特別是在賽博空間中,由于真正的地域和疆界的逐漸消失,賽博空間和虛擬現實日益成為被新媒介技術想象力所催生的新的烏托邦世界。

    同濟大學梅瓊林教授指出,人類的學科進入到一個場域時代,很多學科的邊界消失。傳播學是超學科的、后學科的。梅瓊林教授重點指出了人的思想重返文化場域的必要性,他進而指出如何反思,以及進行何種程度的反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同濟大學楊曉林教授的發言主要圍繞當下影視行業的現實問題展開。他指出國家近年倡導現實題材,許多玄幻劇、歷史題材劇被限制。在楊曉林教授看來,不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科幻題材,都應當緊密聯系當下人的現實生活,影視行業應當倡導現實主義精神。

    北京社會科學院許苗苗研究員的主題是“網絡幻想小說里的時間、空間和次元宇宙”。她區分了奇幻、玄幻和科幻三種不同的網絡幻想,指出近年網絡科幻題材的作品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并進一步挖掘了網絡幻想小說里的科幻淵源。

    同濟大學徐翔教授的主題是“文化心態與中國科幻電影(2009-2019)”。徐翔教授團隊通過大量新浪微博的文本挖掘,分析了我們言說中國科幻電影時“在言說什么、如何言說”。新浪微博從2009到2019年1月約十年的關于“中國科幻電影”的公眾討論和言說中,與美、歐、好萊塢等元素關聯的主題顯著減少,而與中國元素相關的主題顯著增加;負面情緒顯著減少,而“無情緒”以及個別積極情緒顯著增加。對于微博言說中這種主題和情緒的雙重變化,在中國科幻電影生產和產業本身在“中國科幻電影元年”(2019年)之前并無明顯的增長態勢的情況下,徐翔團隊推測它是國家崛起和“文化自覺”的推進過程中,其國民文化心態在中國科幻電影的一種投射。變化的不僅是中國科幻電影,而是對于它的“想象”和言說方式。

    同濟大學卞清副教授發言的題目是“作為媒介文本的5G——未來生活還是科幻景觀?”其勾勒了5G時代到來之后人類生活可能發生的各種神奇的變化?引起現場聽眾的無限憧憬和共鳴。

    廣西藝術學院閻愛華教授圍繞“未來考古學——當代藝術中的科幻景觀”做了報告。其介紹了未來考古學的含義,并向與會者分享了“未來100年中央美院大事記”部分征稿作品。

    首都師范大學陳國戰副研究員發言的主題是“當代中國科幻電影中的外國人形象”。他梳理了中國科幻文藝史的研究,對比了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科幻文學的特點,并重點分享了自己的研究——1949年以來科幻電影文本中對于外國人的描寫。陳國戰老師指出科幻文藝的重要價值既不在它的文學性方面,也不在它的科學性和想象力方面,而在于它所提供的社會思潮和社會觀念史研究的重要材料。

    嘉應學院李俊教授詳細分析了科幻、魔幻、玄幻、奇幻等不同藝術形式的特點。在他看來,科幻是最嚴謹的,奇幻是人文色彩最濃厚的,魔幻是現實意義最強的,玄幻是最自由的。他進一步分析了科幻在其中地位較高的原因,即科幻是有文化基礎的,是以科學為基礎的,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

    遼寧大學魏寶濤副教授分享了其對“未來感”的研究。他認為未來感是建立在習得的、某種集體文化之上凝聚的主題感受,其構建是在不斷的傳播和記憶中形成的。

    對外經貿大學賈佳副教授的發言主題是“基于消費者感知的少兒恐龍科幻文化服務體驗研究”。恐龍是少兒科幻作品中非常受歡迎的主題。賈佳老師通過詞頻統計、社會語義網絡分析、情感分析等從消費者感知的視角對少兒恐龍科幻文化服務體驗進行了研究,深入描述了當前我國少兒恐龍科幻文化服務的效果。

    天津工業大學鄭二利老師發言的題目是“科幻文化中的‘元敘事’。她指出,所謂“元敘事”是指敘事背后的敘事,影響具體敘事作品的基本法則。科幻片的敘事通常圍繞高科技制造的災難以及由此引發的沖突展開。在大眾影視文化中,科幻影片把類似的擔憂虛構成為視覺景觀,供大眾娛樂消費。科幻影視劇創作了眾多的仿生人、機器人、生物人等,并虛構了相應的宏大景觀。

    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邊遠老師分享的主題是“媒體融合發展視域下奇幻IP的生成演進范式與文化邏輯”。邊遠以魔戒、哈利波特、權力的游戲等成熟IP為例展開討論,通過分析其內核以及生成、演進路徑來探討其帶給文化創作和文化生產的借鑒意義。

    同濟大學汪靖老師的題目是“隱私的終結:西方科幻電影對大數據的技術恐懼”。汪靖老師試圖從“隱私終結”的角度,考察西方科幻電影對未來社會“無隱私狀態”的想象究竟呈現出哪些基本特征,以及這些特征表現出何種對于隱私的理解。

    同濟大學鞠薇老師的題目是“重回鏡像階段——科幻景觀中的主體性認同與后人類轉向” 。她借用拉康的理論討論了科幻電影中的鏡像階段。

    同濟大學王曉虹老師的主題是“科幻文化和我們情感的變化”。她指出,技術時代我們對事物的欲值也提高了,在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有一種力量在反抗技術的捆綁。王曉虹老師呼吁大家重新回到身體的在場,回歸到我們兒童時代最純真的時代。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老牛影视|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精品国产成a人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99久久不卡|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99热在线日韩精品免费| 午夜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aaa级精品久久久国产片| 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7牛牛| 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久| 亚洲美女精品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二区99| 91麻豆精品国产| 500av大全导航精品|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视| 大香视频伊人精品75| 在线播放偷拍一区精品| 1卡二卡三卡四卡精品|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软件|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ⅴ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之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午夜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日本娇小videos精品|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电影|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99re6在线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 日韩精品无码人成视频手机 |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