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少數民族文學界座談會在京舉行
為籌備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6月11日,中國作協在京舉辦首都少數民族文學界座談會,交流、探討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以來少數民族文學工作發生的變化、取得的成績,為開好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提出切實建議。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主持座談。首都少數民族文學界三十余位學者、作家代表參加座談。
吉狄馬加出席座談會并講話
吉狄馬加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承前啟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我們即將迎來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學、文化的發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滿足,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處理好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是關系祖國統一和邊疆鞏固的大事,是關系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大事,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大事。我們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黨的民族理論和方針政策,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面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吉狄馬加希望各位專家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為大會議的順利召開做好準備。
邱華棟主持會議
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之后,在黨中央的關心下,少數民族文學獲得了長足發展,在培養人才、鼓勵創作、加強譯介、扶持出版、理論批評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吉狄馬加談到,發展少數民族文學,最重要的是出作品、出人才,作家如何寫出既具有藝術性,又準確、真實反映時代的作品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即將召開的創作會議能切實解決當前少數民族文學發展面臨的問題,鼓舞廣大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熱情,引導少數民族文學發展的方向。
《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用大量詳實的數據向大家展現了第五屆會議以來少數文學發展取得的成績和亮點。他總結到,近6年來,少數民族文學得到了體制機制的大力支持,少數民族作家陣容可觀,少數民族作品大量涌現,影響力極大提升。同時,他也提出了一些創作中的問題:少數民族文學作品有“高原”缺“高峰”,當前最突出的表現是題材狹窄,寫作有同質化、類型化傾向,原創性、創新性不足。在“四力”教育實踐方面,他建議中國作協為少數民族作家制訂相應措施,尤其在少數民族作家深入生活、到基層掛職任職等方面提供便利條件。他希望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要把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學的進一步發展繁榮的愿景落到實處。
座談會現場
全國政協委員、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會長包明德就當下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研究的幾個問題談了自己的觀點,重點闡述了如何梳理中華文化觀的問題。他認為,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將是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大會,建議對作品做比較式研究,激發新的學術增長點,大力加強少數民族文學理論評論。
作家出版社原總編輯黃賓堂總結了近年來作家出版社在少數民族文學書籍出版方面所做的工作。他指出,在當前學術界,大家還沒有將少數民族文學完全放進整個中國文學的評價體系里,更多的是從人類學、社會學、全球化進程、文化多元化等視角對其進行評判,也沒有體現民族文學的廣闊圖景和審美價值。他還談到,如何引導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引導作家真正深入生活一線,特別是書寫少數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座談會現場
魯院第三十六屆高研班學員代表、青年作家艾諾依提出,媒介融合可以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提供技術性服務,建議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擴大傳播廣度,將融媒體形式與經典的少數民族文學內容相結合,提高少數民族文學的傳播力,從而促進作家的創作熱情。她認為,年輕作家要用新的眼光去看時代,創作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同時也要加強國際交流,有將少數民族文學推向世界的意識,向世界傳播更加豐富多元的中國文化。
座談會現場
參加會議的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中國藏學出版社副總編馮良,自由撰稿人宋麗暄、王喆,及魯院第三十四期少數民族班學員、魯院第三十六屆高研班少數民族學員代表等。
攝影:王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