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北路網文講壇:將上海的變遷與發展寫入小說
今年5月27日,上海將迎來解放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的上海對于活躍在當代文壇的年輕作家來說是遙遠而陌生的,但70年來上海的城市變遷為他們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養分。5月的陜西北路網文講壇邀請到了網絡作家大地風車、青年作家吳清緣與起點中文網副總編輯、閱文集團都市現實短篇頻道負責人李曉亮,一起聊聊他們眼中與筆下的上海。
今年2月,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指導、閱文集團主辦的第三屆現實主義征文大賽落下帷幕,本屆大賽以“風云激蕩四十載,逐夢創造新時代”為主題,而大地風車的半自傳式小說《上海繁華》摘得了特等獎。在《上海繁華》中,大地風車以一個新上海人的身份將他在上海打拼十幾年的經歷娓娓道來,“故事主角叫王一元,是因為我在上海最困難的時候,衣服里真就只有一塊錢。”
大地風車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大地風車表示,期待讀者可以從他寫的小說里看到世事的滄桑變化和時代的巨大變革,“現在在上海的外地人也被稱作‘滬漂’,人數很多。我覺得寫新上海人的工作生活的作品,目前還不是很多,我愿意去做這樣的一次嘗試。小說里的人物、情節都源自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我也希望在這本書里,讀者能看見自己。”
2006年來到上海的大地風車,親眼見證了虹橋地區從一塊荒涼偏僻的地皮躍升為坐擁高鐵站與機場的熱鬧商區。在他看來,上海城市精神的最大體現就在海納百川。“在上海常駐的2400多萬人口中,有六成是像我那樣曾經的外地人,我相信我筆下的‘外地人眼中的上海’是真實有細節的。”大地風車說,“這些文字是先感動了我自己,所以才能感動別人,希望這些經歷可以讓讀者有所啟發。”
與大地風車不同,吳清緣是個在上海土生土長的滬N代,大學時代吳清緣就寫作了長篇小說《吳請愿抗占記》,出版了短篇小說《單挑》。吳清緣介紹,自己出生于改革開放正熱火朝天的年代,因此每一次上海城市規劃的進展都在他的童年與青少年時代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
吳清緣回憶道:“大約在2000年、2001年,3號線通了輕軌,那時我第一次知道地鐵還是能在室外開的。輕軌就好像一個景點一般,對小時候的我來說是很珍貴的體驗。”除了輕軌,吳清緣還把少年時去楊浦區少年宮學圍棋的經歷也寫進了小說,“要寫現實,先要了解現實,不然文字就會流于虛假。”
又比如現在滿大街的肯德基、麥當勞,在上世紀90年代還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吳清緣深刻地記得小時候母親帶他買肯德基,考慮到價格比較高昂,母親雖然很饞還是表示自己并不想吃,把美味都留給兒子。“作為工薪階層的子女,我們很了解沒錢的苦楚。所以看到一些小說里充斥特別浮夸的想象,我會覺得那樣很假。”
吳清緣
用小說抨擊現實,討論毒雞湯、智商稅、消費主義等話題也成為吳清緣創作的興趣所在。在吳清緣看來,現實主義題材近年來的興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網文品類發展的風向,“網文的讀者也在長大,他們從‘中二’變得‘務實’了。” 同時,現實主義小說的題材也是寫不完的,“從直播、短視頻到微博、抖音,時代會出現新的東西讓你挖掘。”
在現實主義的創作上,吳清緣極為推崇蘇童與余華兩位大家:“看完蘇童的小說,你得到太陽底下站一會,才能散掉那種陰郁的感覺。而余華的小說往往能用沒有節奏的平淡語調,寫出堪比恐怖片的戰栗感。這充分說明了現實本身就會給人帶來驚悚和恐懼。”
而在業內最早的網絡文學編輯之一、網絡原創文學資深內容專家李曉亮看來,現實主義征文大賽對閱文平臺上作品品類與數量的催化也帶來了極大助力。李曉亮介紹,在現實主義征文大賽創辦前,閱文平臺上的現實主義作品數量約等于零,最受讀者歡迎的三大類分別是都市、玄幻與科幻小說,而現在現實主義小說在全站的人氣已經可以排到了第7~10名,也有眾多優質的現實主義IP受到影視市場的青睞。
“曾經我們做過一個調查,看玄幻長大的讀者有多少人還在看網文?數據顯示起點中文網的第一批用戶,其實還有一半還關注著我們的平臺,大多數讀者分布在前三熱門的品類。”李曉亮說,考慮到口味往金錢、家庭關系等現實因素傾斜的讀者群體,閱文在審閱推出作品上也會更加慎重。正如吳清緣指出的,“現實主義文學是要承擔時代的責任的,希望能通過作品向浮躁的社會現實提出一點我們的忠告。”
李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