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亮相劉海粟美術館的“意象江南”大展,齊聚包括江南三大著名美專創始校長在內的中國美術史上一連串現代藝術大家作品,引發高度關注 面對這些前輩大家的藝術之作時,我們感佩的是什么?
劉海粟《外灘風光》,油畫,1964
吳大羽《花》,油畫
顏文樑《滄浪夏夜》,油畫,1985
林風眠《工作室》,水墨
周碧初《俯瞰珠江》,油畫,1961
任微音《風景》,油畫
蘇天賜《漓江春色》,油彩,1994
吳冠中《彩面朝天》,油畫
近日從蘇州美術館移師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的“意象江南——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藝術大展”,以現代藝術呈現出對江南文化多姿多彩的呼應和觀照,在長三角地區掀起持續不斷的觀展熱度與話題討論。
這是中國現代藝術從肇始發展至今,體系風貌、脈絡梳理較為完整的一次大展,集結老中青各個時代共70余位藝術家的80余幅作品,而江南正可謂中國現代藝術的發祥地。其中,最令觀者興奮的,莫過于展覽齊聚中國美術史上一連串現代藝術大家作品,既包括江南三大著名美專、中國現代藝術教育策源地的三位創始校長劉海粟、林風眠、顏文樑,也涵蓋吳大羽、趙無極、丁天缺、吳冠中、任微音、關良、蘇天賜、唐蘊玉、周碧初等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
現代藝術本是西方舶來品,這些前輩藝術家們卻為現代藝術注入東方韻味、江南詩意,從而使中國現代藝術獲得前行的力量,在世界藝術之林鏗鏘發聲。這樣一批優秀的藝術作品,再次證明富于探索和創新精神的創作,始終葆有常看常新的藝術魅力。而這種藝術魅力究竟來自何處,其實是富于啟示的。這離不開前輩藝術家們學貫中西造就的寬廣文化視野——正因對于世界文化藝術了然于心,更堅定了對于本民族文化藝術的自信,他們的“拿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消化以后的為己所用。或許,這樣的弦外之音、畫外之意讓此次展覽更耐人尋味。
這些現代藝術的大家之作,以各不相同的實踐嘗試民族化的表達
現身此次展覽的一批中國現代藝術大家之作,從成就風格而言,可謂各有千秋、不分伯仲,卻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著中國風味。
創作于不同時間段的三幅外灘主題油畫,是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創始校長劉海粟此次最引人注目的一組展品。其中,最為聞名的莫過于他創作于1964年的《外灘風景》。當年,劉海粟在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口的上海大廈某個窗口畫下這幅油畫,“印象派”痕跡歷歷可見,紅日之下上海這座城市的欣欣向榮分明是中國氣派。劉海粟的油畫雄渾大氣,寥闊深沉,他總是忠實地表現直面自然界的真切感受,畫面無論線條、結構、色調都滿溢著情感。在這位藝術家的創作中,油畫與國畫始終并行,強調中西并重,這與很多藝術家先接觸一種畫種再接觸另一種畫種的路徑截然不同。畫到最后,劉海粟的油畫與國畫交融在一起,成為民族化的獨特表達。這突出表現在他將西方油畫的寫實以及對色彩的處理與中國畫以書入畫的筆法加以糅合,使之渾然一體。
再看杭州國立藝術院創始校長林風眠的藝術創作。林風眠亮相此次展覽的作品不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仕女畫、風景畫,而是一幅名為《工作室》的水墨靜物畫。這幅作品在林風眠的靜物畫中,也不那么典型,畫的并非其慣常表現的瓶花,而是聚焦了一張方桌,上面堆疊了林林總總的物品,尺子、剪刀、書本、錫壺、水杯……凌亂中倒是透著藝術家一以貫之的藝術手法,以及獨屬于他的詩意甚至是孤寂。林風眠的畫,從來是把抽象因素融入具象之中,在簡化中將生命和情感定格成永恒。在他的畫面中,線條是銳利、飛動的,形體之間相互交叉,空間擠壓在一起,看不出前后層次,只讓人感受到一種韻律。那是他獨特的抒情立體主義風格,擯棄了西方現代藝術過于張揚和具有攻擊性的鋒芒,保持著東方藝術中柔美、溫情的韻致。
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創始校長顏文樑帶到此次展覽的幾幅油畫,讓人們看到的則是另一種西方藝術樣式的東方表達。解讀這些油畫,“光”是一個關鍵詞。顏文樑擅長光線的處理,無論表現什么樣的物象,總能抓住色彩中的對比與色階層次的微妙變化。其中,他尤其喜歡表現的題材或意象,是月夜,這或許與藝術家江南文人的浪漫情結不無關聯,往往讓畫面富于一種意境美。展覽此前在蘇州美術館展出時,顏文樑的油畫《月夜泛舟》就曾亮相。在那幅作品中,顏文樑以印象派的筆法表現月明星稀之夜,江畔蘆葦影影綽綽,水天一色,一人泛舟于江上,這種孤寂而清逸視覺觀感,似與中國文人畫千年來追求的意境如出一轍。此次現身上海的油畫《滄浪夏夜》,同樣是經典的月夜題材,只見一汪水波倒映著滄浪亭及其身后的“羅馬大樓”——這里也正是蘇州美專的舊址,夏夜的清涼撲面而來。在學界看來,顏文樑是將歐洲寫實主義、印象派與東方意象融合,形成既清麗婉約又熱情浪漫的鮮明畫風,開啟江南油畫這一獨特的題材樣貌,使得江南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氣質在自己的作品中兼而有之。
這常看常新的藝術魅力,離不開學貫中西造就的寬廣文化視野
中國現代藝術大家中的不少人,有過留學或游學海外經歷,在親睹西方現代藝術的風云變幻中,打開國際眼界,與此同時,又多兼具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他們的藝術之所以擁有常看常新的藝術魅力,其實離不開其學貫中西造就的寬廣文化視野。
杭州國立藝術院首任西畫系主任吳大羽,即可被視為其中的典型。吳大羽算得上中國抽象油畫的奠基人,走了一條更為注重繪畫本體語言探討的所謂“新畫派”之路。學界對其藝術給出的評價是這樣的:從現代主義藝術精神吸取精華,并與中國古典的哲學和美學思想化合,他獨創一格的大寫意的油畫,是時代的音符、中國的血統,并在其所寫物象與心象之中都能明顯見到吳大羽的“我”。可以說,吳大羽的傳統文化底蘊對其藝術創作的影響是極為明顯的。
吳大羽從小勤習古文書畫。他十幾歲就能給別人家書寫對聯,在書法上頗具造詣。據說吳大羽寫一封信至少要廢掉30頁信箋——他在寫信的過程中稍不如意就撕掉重寫,對自我書寫的要求近乎嚴苛,這也在本質上暗合了對書法藝術內在精神的追求。他常常將書法與繪畫并舉,加以比較,認為抽象繪畫藝術是以抽象為其手段的,書法藝術則以抽象為其目的,它著實支配了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可謂中國藝術的精華。吳大羽也精通詩詞音律,堅持寫詩,在中國古典文學方面有著深厚的學養,尤其推崇陶淵明,以及魏晉唐宋的文人情懷。“我愛上了皎皎的花朵/春天來到了你臉上/我愛上了潔白的瓊玉/幽谷深藏著你的輝煌/我愛上了美麗的月亮/是你指點了明天的太陽”像這樣細膩的詩作,他留下500多首。
吳大羽深信,美術創作要從畫外尤其是詩詞與哲學中尋找力量,坦言:“如果有下世,我不再畫畫,我要做詩人。畫終究要受時、空的影響,而詩與音樂是時空統一的,畫的意境也不及詩的深度和濃度。”他的繪畫也的確廣泛汲取了畫外的靈感。藝術史學者黃文中在《吳大羽研究》一書中指出,吳大羽將書法用筆引入油畫,進而極大地豐富了油畫語言的表現力,從而使其作品具有中國氣象。畫中線條筆筆寫出,起落分明,不結不滯,不急不躁,上下映帶,圓轉有力,富有彈性,既不柔弱,也不輕浮,中國傳統書法用筆的“平、留、圓、重、變”等特點都能在其作品中找尋到痕跡。吳大羽也用中國傳統文化來理解西畫,將其概括為人品、學識、修養、才情,并最終歸于“人”。
學貫中西,對于老一輩現代藝術大家而言,可以說是一種并不少見的素養。且看劉海粟,一面游歷歐洲,飽覽世界名畫,一面不遺余力地研鑒中國古畫,此外,他在書法、詩詞、美術理論等方面都頗有建樹。再說關良,曾東渡日本學習油畫,尤喜梵高、高更、馬蒂斯等人的繪畫風格,學成歸來后也曾頻繁參觀國畫展覽、臨摹明清大家作品、欣賞名家收藏,滋養了他的藝術創作的,還有中國傳統戲曲以及民間藝術。吳冠中隨潘天壽學過中國畫,也曾遠赴巴黎學藝,他的心底還始終藏著一個文學夢,一生總共寫就100多萬字情真意切的散文和藝術文論。
正因對于世界文化藝術了然于心,他們更堅定了對于本民族文化藝術的自信。誠如從巴黎留學歸來前吳冠中在給老師吳大羽的信中所感嘆的,“踏破鐵鞋無覓處,藝術的學習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們的畫室;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的心底。趕快回去,從頭做起。”
在文化自省的基礎上進行探索,給了當下的藝術創作以啟示
參與此次展覽的老一輩現代藝術大家,大多不僅是藝術創作者,也是藝術教育者,不僅以自身的藝術實踐做出示范,也將實踐得來的真知灼見通過教學傳授給學生們。其中,在這樣的藝術理念上,他們不謀而合——那便是,注重自身文脈,在文化自省的基礎上進行探索。
早在擔任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校長時,林風眠已開始施展自己兼容并包的藝術抱負。他當時大膽請來民間畫師齊白石授課,只因他充分認識到,民間藝術或非文人畫傳統蘊含著廣闊的空間和旺盛的生命力,完全可以挖掘、利用。創辦杭州國立藝術院時,林風眠更是旗幟鮮明地提出這樣的辦學口號:“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為了更加徹底的達到中西調和的目的,他甚至把原本分系教學的國畫和西畫合并為繪畫系。在林風眠的直接授業下,趙無極、吳冠中、朱德群、李可染、席德進、王朝聞等第一批學生在這里起步,并且走向了藝術的成才之路。
1912年上海美專創辦伊始,劉海粟即為學校擬了三條宗旨,第一條便是,我們要發展東方固有的藝術,研究西方藝術的蘊奧。他一方面提出不為傳統所束縛,反對摹仿、泥古不化,另一方面深惡痛絕地反對擯棄古人而奢言創造,稱“豈有轉移歷史之新創哉”。劉海粟一直清醒地認識到,我們需要將中西繪畫傳統中最好的部分加以比較融合,走自己的路。“合中西而創藝術新紀元”是他畢生追求的目標。海派畫家張培成曾感嘆道,劉海粟對中西藝術的領悟,遠遠超出當時的有些同輩畫家,尤其對表現性繪畫的頓悟,體現了杰出的藝術素質。劉海粟將中國的石濤和法國的塞尚放在文化的層面上進行比較,說“他倆各自創造出各自的世界,各自釋放出各自的光芒,不僅是藝術界的先覺者,分明是人類思想界的巨人。在藝術境界里的人類,我們分不出國界與民族。因為這些偉大的靈魂是超出時間與空間的,是永遠貢獻給全人類的”。
在顏文樑創辦的蘇州美專,人們同樣看到了相似的藝術理念。1950年代畢業于蘇州美專的老畫家周正回憶說:“顏文樑先生對我們講,學西畫的學生一定要懂得中國畫、中國的文化傳統。為什么?這是我們中國人文化的根,你的花、你的莖、你的葉都是從根往上長的。沒有根一切都站不住。我們中國的油畫家會自然形成一個學派,是中國風格的油畫家。”
對于外來繪畫技巧、風格的學習,最終是為了為我所用,將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藝術發揚光大。時至今日,這樣的堅持依然能夠給當下的藝術創作以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