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駕坦克踏浪行
歌里唱道:騎兵愛草原,飛行員愛藍天……要問坦克兵愛什么,李恒昌有些沙啞的嗓門掩不住滿滿的自豪:當然是愛大海。
是的,這里說的是海洋戰場上決戰決勝的鋼鐵蛟龍“兩棲坦克”,李恒昌所隸屬的是一支鐵錘敲銅鐘——響當當的英雄部隊。1949年7月,我軍第一支兩棲裝甲兵部隊——華東戰車登陸營在上海虬江碼頭組建,從此,這支部隊成為了馳騁于大海的裝甲勁旅。
發動機的轟鳴伴隨海風呼嘯,鋼甲鐵履踏著濤涌浪頭。深深的大海堅硬的鋼——這種奇妙的組合所構成的魅力,演繹出一個兩棲裝甲兵大海亮劍的獨特精彩。
一
身高不到1米70的李恒昌,在高大威猛的新型兩棲坦克面前并不起眼。然而,這匹鋼鐵戰馬偏偏成為了他縱橫江海、建功立業的“鐵哥們”。
故事只存在于故事中。作為故事的主角,李恒昌和許多普通農村孩子差不多,那些有關少年才俊的情節從未在他的人生脈絡中出現過——上學時成績平平,沒沾“學霸”的邊;身不高體不壯,驗兵前先往肚子里塞了5個包子2瓶礦泉水才壓夠了秤;入伍動機似乎也太簡單,看罷1999年國慶大閱兵的電視直播,跨入這威武之師行列的夢想頓涌心頭;就連他當初提出的想開坦克的“理由”,也是連隊流傳至今的段子——我在老家開過手扶拖拉機,學駕駛有基礎。
當一個“英雄坦克手”(一部當兵前剛好看到的老電影名)自然算不上什么遠大理想,但這把夢想之火,從點燃那天就一直揣在李恒昌心里從未熄滅過。
8個月的新兵訓練結束后,一下連隊,他理直氣壯地把考核全優的證書擺在連長面前:“我要去學坦克駕駛。”連長不溫不火地答復:“等你一個人能夠裝卸電瓶時再說。”
須知,坦克電瓶足有好幾十公斤重,超過李恒昌自身的體重。加之駕駛艙內空間狹小,彎腰弓背手難伸,是力氣活,也是巧活。有句被用俗了的話此時說來一點都不俗:功夫不負有心人。憋著死活要當坦克兵的心,李恒昌硬是在磕磕碰碰中摸出了門道。一周后,當他用三角巾蒙著眼(模擬夜間條件),取得全連裝卸電瓶第一的成績后,連長才眉開眼笑地拍著他肩頭說:這不是為難而是考驗,要當個好坦克兵必須是這樣的有心人——決心、細心和恒心。
老百姓說話,有心才有料,此語不謬。李恒昌不僅有這份心,更是一個天生該當坦克兵的料,很快他便練出了坦克駕駛人車合一的靈感——才3個月時間,就考取了駕駛等級證,陸上駕駛水平幾乎能與教練員匹敵。
不過,對兩棲裝甲兵而言,主戰的疆域在大海,驚濤駭浪才是戰斗力的試金石。部隊轉入海訓后,李恒昌自告奮勇作為新兵下海的首車,領頭沖向海中。白花花的浪頭迎面撲來,瞬間就覆蓋了駕駛窗。李恒昌手忙腳亂地按照程序進行操控,可坦克仍像個“醉漢”般左旋右轉。陸地上從不暈車的李恒昌也抱著塑料桶嘔吐不止,直到隨波逐流的坦克被拖上了岸。
李恒昌的字典里沒有“認輸”二字,他知難而進。好容易掌握了海面的駕駛技能,譎詭冷酷的大海沒等他挽回面子便又重重地給了他一擊。第一次參加連隊組織的海上戰斗射擊,行進間只顧及開車的李恒昌顧不上配合炮手的指令。眼看車前涌起一個浪,他下意識地加油躲避,沒想到炮手剛好按下發射按鈕,炮彈在出膛瞬間炮口抬高了一大截。訓練結束后,紅臉垂頭的李恒昌臊得想鉆地縫,但也正是又一次走麥城讓他明白:一輛坦克是一個打仗的整體,一個合格的坦克兵必須是構成戰斗力要素的戰斗員。
理發店的學徒——從頭學起。李恒昌把取得的那點小成績揣進兜里,開始到處拜師求學。人家忙得顧不上,他就在一旁“偷藝”瞄竅門,各種集訓隊課堂上不時出現這個“旁聽生”的身影。連隊的模擬射擊系統超過一定的訓練量就得更換系統線,他居然在2個月內就換了3條……
老話說“笨鳥先飛”,可李恒昌偏偏對這話不認同,世上只有“懶”而無“笨”。他的日記本扉頁上有寫給自己的勵志之言——展翅先飛,是因為有著向往更遼闊遠方的夢想。
盡管學歷不高底子不厚,但他從不因自卑把歲月折皺輕擲。作為來自鄉野的孩子,對耕耘與收獲、辛勤與成果之間的關系,更愿意用數據來講述——坦克駕駛:特級;通信:一級;射擊:二級……
二
李恒昌是兵,但卻屢屢戴上“王者”之冠——
去年8月,央視新聞頻道“中國兵王”欄目中他是第一個亮相的“兵王”;
他參加了連續三天三夜的“誰是坦克王”超限比武,以總評第一的成績,拿下“坦克王”名號;
摩托小時是駕駛員綜合能力的重要標志,李恒昌駕駛坦克的摩托小時和承擔任務的次數,比相同“駕齡”的人多出了一倍,由此得名“駕駛王子”;
但凡新型坦克列裝投入訓練、受命開赴新海域開浪下海、新的訓練項目展開……這些有一定風險的首發首車幾乎都由他擔負,戰友們稱其為“首車王”;
李恒昌總是一次次認真地糾正:拿掉“王”上面那一橫,我就是一個“士”。
“以才智用者謂之士。”許多關于他那些坦克專業“百科全書”的贊譽、 “獨門絕技”的傳奇,無疑是對這種境界觀最有說服力的詮釋。
一聽。在李恒昌耳中,坦克發動機猶如鋼琴之弦,而他則是“聽音辨障”的“調音師”。只要坦克從身邊駛過,從轉速,給油、換擋等操作產生的聲響中,他就能夠判斷出駕駛員的等級和駕齡。一次實兵演習,友鄰部隊坦克駛過身邊,陣陣轟鳴中微小的雜音沒躲過他的耳朵。他緊急報告喊停,檢查出來隱藏在一個部件上的小裂紋,讓大家驚出一頭汗。
二聞。坦克開動時吐出的油煙味嗆鼻熏人,可李恒昌總會習慣性地嗅聞一下,從中分辨出油路電路等部件的運轉狀態。有次實彈演習訓練,一輛坦克半路熄火卡在路當間。指揮演習的首長火了:15分鐘,解決不了就退出戰斗。李恒昌趕去一打開駕駛窗,車內一股很重的柴油味讓他立馬判斷出是柴油管路上的毛病。直接拆卸檢修管路,果不其然,毛病和他“聞”出來的完全一樣,15分鐘不到戰車重新馳向戰場。
三看。更懸的是在一次海上訓練中,一輛坦克在海浪中發動機突然停車,由于海浪過大,救援組一時靠不上去。當時李恒昌作為教練員在登陸艦上觀察,他瞬間將其時的海況和坦克失速點在腦子里過了一遍,當即對毛病下了判斷。接著通過電臺“遙控”駕駛員,指揮故障檢查排除,僅用5分鐘時間,重新啟動的坦克再度乘風破浪……
這些新聞舊事“猶春于綠,俯拾即是”,大家對李恒昌亦有一個眾口一詞的贊譽:悟性。采訪中和李恒昌聊起坦克,從語長話短間總覺得他在聊自己的孩子或者兄弟。于是我明白了,悟者,就是吾(我)之心,所謂悟性其實就是用心去熱愛去理解。
堪稱龐然大物的坦克上僅鋼鐵零部件就有約20萬個,每一個“鋼疙瘩”李恒昌都一次次地親手拆卸、清洗、檢修、安裝過。得到的收獲是坦克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如X光圖裝在腦里,遇到問題總能“悟”個八九不離十。
他可以閉著眼從駛過的車隊中,憑音質準確地分辨出自己的那一輛;坦克偶有并無大礙的小毛病,他決不允許帶著故障過夜……因為在他心里,坦克是有生命的,是要一同上戰場的生死兄弟……
古語云:“以技致道”,說的是要以本事去實現所求之道。李恒昌以一技之長、一顆赤忱之心,所“致”者,不就是他熱愛軍營、成為打贏先鋒的強軍夢想嗎?
三
新聞中常見“兵參謀”的形容,用以夸贊那些軍事素質全面、既可沖鋒陷陣又能運籌帷幄的優秀士兵。去年,李恒昌也由士官長轉崗為士官參謀,不過請注意,這可是不帶引號的真正的參謀。
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專門為戰而設的崗位。因此,它帶給李恒昌的,不僅是令人仰慕的榮譽,更是沉甸甸的打贏之責。宣布命令那天,他在日記上寫下了一句話:信任深似海,責任重如山。
這10個字可謂語重心長。現代科學有一種說法叫“環境激素”,意思是一個良好的環境能夠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因素。獲得完全的信任和扶持,就擁有了成長成才的“環境激素”。
李恒昌總說自己很幸運,成長經歷一直很單純,想的干的從來都只有一門心思:鉆戰謀戰,甚至苦惱和焦慮也很單純——遇到了技術難關和訓練瓶頸。
信任與支持,是心靈純潔者永不失效的通行證——
為了更好地學習專業,李恒昌先后上過5次不同的軍校。雖然崗位離不開人,但旅里每次都咬著牙開綠燈,一講道理大家都服:想學習是想多干事干大事,支持他本身就是一種用人導向。
在多次聯合實兵演習中,李恒昌以參謀的身份與作戰集群指揮員同坐一席。但凡涉及到裝備問題,首長機關都把他視為“定心丸”。而李恒昌也不負眾望,在多次重大活動中發揮了關鍵骨干作用。
新型合成營組建后,李恒昌從一人一車轉崗擔綱全營裝備工作。在營連主官們的鼓勵下,他放手從助手成為“主攻手”。他研究引入了充滿現代理念的“清單式”裝備管理方法,很快得以在全旅推行。同時,他是全旅裝備升級換代的“總教頭”,挑選新裝備骨干、開訓示范人選,皆由他“一錘定音”。
正是憑借這種不滿足現狀、不斷挑戰自我的精神,他自主革新的進氣筒防水裝置、車體防掛鉤裝置、蓄壓器加水裝置等6項創新成果,編寫的《新裝備陸海上訓練指導手冊》《新裝備常見故障手冊》等規范,經論證檢驗后在集團軍兩棲部隊推廣,并得到裝備生產廠家的認可運用……
“被需要的感覺真好。”我與他海邊營帳竟日長談,在紛至沓來的20載軍旅記憶、人生意緒間,李恒昌的這番感慨似乎少了些光彩、缺了點高度。但再一想,被未來戰場需要,被親如兄弟的戰友們需要,被軍隊現代化發展需要,這難道不是對一個軍人最高的獎賞,難道不是一個士兵永恒的夢想與光榮嗎?
采訪結束去告別,戰友們說:老李下海了。風浪中難辨戰車的航跡,憑借望遠鏡方可看到坦克集群劈波斬浪的雄姿。遙望大海我舉手致禮,向我們的鋼鐵戰隊,向正在踏浪前行的李恒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