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 不斷攀登文學新高峰
在經過了又一次不論從規模還是深度來看都十分自覺的譯介、引進之后,我們急切地需要努力的是融合與轉化——與優秀傳統融合,與仍然具有生命力的表現形式、表達手法融合,并通過融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形成屬于民族的、時代的、人民的新的審美范式,創作既承接民族優秀傳統,又吸納現代觀念與手法,同時具有現實情懷的優秀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政協會議期間,看望了出席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并參加了聯組會議。 他在講話中要求廣大文學藝術工作者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作的靈感,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
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是廣大文學工作者的歷史使命。近現代以來的中國史,是中華民族前赴后繼實現民族復興的奮斗史。中國文學在實現自身變革進步的同時,表現并推動了中國的發展進步,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在這一進程中,中國文學實現了從舊文學向新文學的革命性轉化,實現了文學本體的現代化轉變,以嶄新的姿態擁抱中國的變革進步,涌現出一代又一代卓有成就的優秀作家與精品力作,豐富了中國文學的畫廊。中國文學的變革是中國追趕現代化步伐的一個縮影。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文學努力打破創作中的種種束縛,不斷解放思想,拓展表現方式與創作領域,使中國文學呈現出新的生命活力:一是創作觀念得到豐富;二是創作手法得到解放;三是作品的文體意識,包括寫作技巧得到加強;四是創作者個人的感受、體驗等內在世界的表達得到強化;五是語言的運用更具張力。在經過百年的努力之后,我們可以欣慰的是,中國新文學無論是自身的文體,還是對社會生活豐富性的表現,都顯現出十分活躍、多樣的態勢,并逐漸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現代審美特征。中國文學的可能性得到了巨大的拓展。
有論者坦言,自己“從來不認為中國小說跟歐美小說在藝術水準上有什么差距”。相對于那些以歐美藝術為圭臬的觀點而言,這一論斷表現出鮮明的文化自信與公允性。這就是認識到藝術表現有各種可能。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由于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相應地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學追求。它們雖然有很大的區別,但并不能以某種模式為絕對標準。事實是,從世界范圍來看,文學的發展經歷了不同地區、文化的相互學習與借鑒。正是這種學習借鑒使自身的藝術表現力得到了拓展,形成了新的表達范式。如啟蒙運動時期,歐洲文學借鑒了中國文學中對現實俗世生活的表達,完成了從神向人的轉化。19世紀中后期,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出現,使歐美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高。文學藝術領域也出現了革命性新變,形成了影響深遠的現代藝術思潮。這種變革,與其對東方,特別是中國文學及藝術表現方法的借鑒吸納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文學創作中意象派的興盛,心理分析派對中國文字、道學典籍的吸納,繪畫藝術對中國畫之線、意表達及中國書法抽象表現力的借鑒等。正是歐美文學藝術對東方,特別是中國文學藝術的借鑒才完成了現代藝術的構建。同樣,在中國新文學百年的歷程中,由于對包括歐美文學在內的外來文學的吸納,才完成了文學的革命,形成了具有現代特征的新文學。特別是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世紀之交,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對外來文學及藝術的創作觀念、表現形式的譯介、吸納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文學的新變。中國文學的藝術表現力空前地旺盛起來。
但是,在這樣的變化之中,也存在需要我們警醒的問題。隨著對外來文學及藝術表現方式的移介,一部分人形成了單純模仿的創作追求,認為模仿得“像”就是成功的標志;隨著對創作者個人體驗的強化,出現了對現實生活疏離的傾向,以為越是“個人”的,就越是成功的;隨著對外來創作技巧的學習,逐漸形成了創作中“技巧惟上”的現象,忽略了對情感深度與價值判斷的表達,出現了忽略情感的“零度”寫作與無價值選擇的現象;隨著表達手法的不斷多樣,出現了許多新的表現手法,也出現了許多否定基本審美規則的以“創新”為標簽的文本,使文學與藝術走向了自己的否定模式等等。以上所舉,如果作為一種探索也許不可否定,但如果成為創作中比較突出的現象,就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特別是在中國文學正面臨著新變,社會生活對文學充滿了期待的時刻,就必須認真對待,逐步扭轉。只有如此,我們的文學才能不斷進步,才能為人民提供更多的精品力作,才能邁向新時代的新高峰。
現在,當中國文學經歷了一個充滿開放性的吸收、借鑒之后,應該很好地完成融合與轉化的任務,以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就要在回歸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繼承中國文學審美精神的基礎上,融合外來創作元素,不斷豐富自己的表現方式,形成既具中國特色,又適應現代審美要求,能夠表現出強烈現實精神的新的審美范式,做出新時代中國文學的新貢獻。為此,我們至少應補足這樣幾個方面的短板。
一是要強化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別是要塑造出更多具有中國風采、時代意義的典型形象。在他們身上,能夠使讀者感受到中國經歷的奮斗歷程,看到中國人民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付出的努力與犧牲,認識到中華民族所具有的頑強意志、堅韌品格、充沛的創造力與人文情懷。盡管文學的表現領域在不斷拓展,一些作品并不以人物的塑造為追求。但即使是歐美現代派文學也并不排斥典型形象的塑造,反而出現了一系列具有經典意義的人物形象。如《變形記》中變形的格里高爾·薩姆沙,《喧嘩與騷動》中的白癡班吉、變態者昆丁與惡棍杰生,《局外人》中“荒誕者”的典型墨爾索等等。毫無疑問,這些作品之所以產生國際影響,與其人物的塑造關系不大。從中國文學的整體來看,不能沒有屬于這個時代的典型形象。
二是要突出價值選擇,特別是能夠體現中國精神、適應時代要求的價值選擇。任何人的行為都是一定生產條件與文化背景下價值觀的外在體現。目前的創作,在價值表達上還存在“無價值”現象,人物的行為沒有自主性、目的性;對真善美缺乏敏感熱情,泛化對假惡丑的描寫,認為是一種“發現”,對孤獨、寂寞、無助等失去人生方向的生存狀態充滿興趣,缺乏向上的啟迪、人性的光芒、走向未來的力量。凡此種種,反映出創作者本身價值選擇的困惑,對現實生活中的變革、進步,克服困難的智慧、力量,追求理想的奉獻、努力,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溫暖缺乏敏銳的發現與生動的表達。如何表現出源于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價值選擇是克服作品缺少筋骨、溫度、力量的迫切要求。
三是要體現現實關懷,特別是要提供具有現實針對性的思想資源與審美啟迪。文學固然不能追求解決現實中具體問題的現成方案,它不是對政策的簡單解讀,也不是工作手冊。但是,文學不能失去現實情懷。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那些流傳千古的偉大作品均具有強烈的現實精神。它們從來沒有對現實失去熱情。杜甫如此,李白亦如此;托爾斯泰如此,卡夫卡亦如此;現實主義創作如此,現代主義創作亦如此。盡管從表現手法來看,現代派創作有更大的拓展創新,其技巧與手法更具有突破性。但是,決不能認為現代派作品僅僅是一種“現代技巧”。事實是,它們恰恰是那一時代的寫照,無不含蘊著一定的現實情懷。文學要為自己的時代提供思想啟迪、價值引領與審美范式,要有強烈的現實精神。對現實的疏離實際上是對文學本質的疏離,是將文學蛻化為“文學技巧”的非文學寫作。
在經過了又一次不論從規模還是深度來看都十分自覺的譯介、引進之后,我們急切地需要努力的是融合與轉化——與優秀傳統融合,與仍然具有生命力的表現形式、表達手法融合,并通過融合實現創造性轉化,形成屬于民族的、時代的、人民的新的審美范式,創作既承接民族優秀傳統,又吸納現代觀念與手法,同時具有現實情懷的優秀作品。只有這樣,才能把精品奉獻給時代,奉獻給人民,不斷推動中國文學向新時代的新高峰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