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存于每個人心中
今年3月初,在馬爾克斯誕辰92周年之際,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網飛(Netflix)宣布已獲得馬爾克斯經典之作《百年孤獨》的電視劇改編權,并將用西班牙語講述這個故事。這將是該小說自1967年出版以來,第一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馬爾克斯在生前就收到很多想將《百年孤獨》改編成影視作品的提議,但他最終都拒絕了,因為他擔心這部小說太龐雜了,很難改編成功。這次,馬爾克斯的兒子決定將這部經典作品在屏幕上呈現,并將擔任電視劇的制片人。
那么,《百年孤獨》到底是部怎樣的作品,何以在上世紀80年代,僅憑由俄譯本和英譯本轉譯而來的中文版,就成了當時大小書店、書攤的爆款?馬爾克斯天馬行空的敘事何以在中國刮起一股熱風,并影響了中國一眾著名作家,如莫言、賈平凹、陳忠實等?
人類永遠無法看清自己
馬爾克斯在19世紀哥倫比亞屢屢爆發的內戰當中,看到了民族與國家的迷茫,他把這份迷茫寫進了《百年孤獨》,而之后每個讀到這部作品的人,都體驗和共享到了這份迷茫
《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被認為是拉美文學的杰作。馬爾克斯也向世界推廣了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迄今為止,該書已售出超過5000萬冊,并被翻譯成46種語言。
此次擔任劇本改編工作的拉莫斯評價《百年孤獨》,“通過描寫獨裁統治、新國家的誕生和殖民主義,這部小說用它的故事形塑了這塊大陸”,“這部小說對于哥倫比亞人和拉丁美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部小說具有普遍性”。
確實,馬爾克斯在19世紀哥倫比亞屢屢爆發的內戰當中,看到了民族與國家的迷茫,他把這份迷茫寫進了《百年孤獨》,而之后每個讀到這部作品的人,都體驗和共享到了這份迷茫。因為如果我們愿意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整個人類歷史都貫穿著循環反復的間接性迷茫。
百年,聽起來是一個跨度很大的時間單位,但對全部的人類歷史來說,不過是瞬間。《百年孤獨》之所以能引起當下全世界的普遍共鳴,是因為在近現代,幾乎所有的民族、國家,都經歷過類似的迷茫,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天都會有新的國家或民族加入新的迷茫隊伍。而世界變化太快,身處其中的個體,也有個體的迷茫。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本屬于自己的《百年孤獨》;千千萬萬的讀者,就有千千萬萬的《百年孤獨》。
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反復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不停做壽衣,庇拉爾·特爾內拉與不同的男人糾纏……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無休止地在孤獨中掙扎,既想逃脫,又想保持孤獨的姿態。他們所有的努力似乎是一種徒勞,和西緒弗斯推石上山似乎有著某種相同的啟示意義。這是一種對人類某種狀態的說明。通過這樣的說明,一個家族的孤獨在此被進一步表現為現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而且,歷史越是發展,文明越是進步,人類越是對自己有所認識,這種擾人心緒的困惑也越是得以增長。而最為困惑的也許是,人類永遠也無法看清自己。
以撞擊的能量擊潰心靈堤防
讀它會有發現埋藏已久的寶藏的喜悅,哪怕這份喜悅糅雜著傷感和無奈:曾經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卻像滔滔江水,一波波地撞擊你的心靈
要解剖和分析《百年孤獨》,無疑是項浩大的工程,無論是從小說主題,還是其鮮明的寫作特點,如魔幻現實主義、神話和典故的運用、獨創的倒敘手法等,都可以而且已經衍生出無數篇論文,但《百年孤獨》之所以長久不衰,其魅力更在于它能以撞擊的能量,瞬間擊潰無數普通讀者的心靈堤防。有人在網上訴說自己的閱讀感受:“14年間讀了5遍以上中文版和兩遍英文版,被水銀瀉地般的語言裹挾到終章時,內心的激動依然不可抑制。那感覺仿佛是親手將一件精美而無價的珍寶摔碎在地,帶著一種秘密的、幸福的震顫。”
這種秘密的、幸福的震顫,是每個人都可以有機會體驗的,因為如小說中所說,“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但這種震顫,也并非任何一種年齡或人生狀態都可以體驗到的。
在一個人還沒有能力面對這樣的作品時,勉強去讀,既會迷失于那些看似紛亂的情節,困惑于那一代又一代有著相似名字的人物關系,也會本能地在小說袒露的世界殘酷真相面前卻步,即使你讀完了它,那也只是形式上的,滿足一點小小的虛榮心而已。因此,當情節、人名對你而言是障礙的時候,其實它只是在提示你還沒有到閱讀它的時候,最好的方式是暫且把它放至書架最頂層。也許數年之后,也許在經歷一些事情之后,在一個故作孤獨的人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孤獨者的時候,讀它會有發現埋藏已久的寶藏的喜悅,哪怕這份喜悅糅雜著傷感和無奈:曾經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卻像滔滔江水,一波波地撞擊你的心靈。
命運最能反映歷史進程
小說在“冰塊”和“石頭”中開始,又在一陣風中結束。這就是孤獨,百年的孤獨。《百年孤獨》中有馬爾克斯自己,也有你和我
“沒有我本人的親身經歷作為基礎,我可能連一個故事也寫不出。”馬爾克斯這么說。
《活著為了講述》是馬爾克斯的自傳,他在書中講述自己的故事。“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我們為了講述而在記憶中重現的日子。”正是回憶中的那些動人細節、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將馬爾克斯帶到了《百年孤獨》的門口,因此,能夠解開《百年孤獨》密碼的,或許只有《活著為了講述》——小說中的人物都能在這本自傳中找到原型。
“下個月,我就滿23歲了。我逃過兵役,義無反顧地每天抽60根劣質香煙,天黑了,就隨便在哪兒湊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團糟……前行的道路上充滿了陷阱、推諉、幻想,更要竭力避開無數的誘惑:似乎我干哪行都行,就是當不了作家。”
22歲的最后一個月,陪母親回鄉賣房子,這不僅是自傳的開篇,也標志著馬爾克斯文學生命的開始。從那時起,兒時所有記憶深刻的人與事、貪婪的閱讀經歷、身邊各種奇特的現實、向權威與成規挑戰的勇氣,將他帶進了“寫作”這個甜蜜而痛苦的陷阱。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戰爭故事、揮之不去的老宅記憶、求學經歷中的奇遇、啟發并滋養過他的記者生涯、搞不清楚幸福與瘋癲區別的親戚、一起經受過狂風暴雨考驗的朋友、萍水相逢卻難以忘記的過客……所有這些編織成了《百年孤獨》。甚至,你會驚喜地發現,《百年孤獨》中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開篇,竟是馬爾克斯童年記憶的視角轉換與再現。
在馬爾克斯因《百年孤獨》而獲諾貝爾獎的1982年,哥倫比亞黑綿羊出版社曾推出馬爾克斯與另一位哥倫比亞作家兼記者普利尼奧·阿普萊約·門多薩的談話錄《番石榴飄香》,書中馬爾克斯和門多薩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門多薩:“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翻版嗎?”
馬爾克斯:“是的,我是這么看的。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斗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至今,在我們中間,還有著健忘癥。只要事過境遷,誰也不會清楚地記得香蕉工人橫遭屠殺的慘案,誰也不會再想起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
馬爾克斯就是要用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歷史來濃縮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他在小說結尾處,用一個充滿神秘主義色彩的隱喻高度濃縮和預言了拉丁美洲的歷史:“命中注定要一百年處于孤獨的世家決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也預示了只有這樣的歷史背景才可以成就這樣的人的命運,唯有這樣的命運,最能反映這樣的歷史進程。
小說在“冰塊”和“石頭”中開始,又在一陣風中結束。這就是孤獨,百年的孤獨。《百年孤獨》中有馬爾克斯自己,也有你和我。
經典語錄
所有人都顯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盡辦法排遣寂寞,事實上仍是延續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你那么憎恨那些人,跟他們斗了那么久,最終卻變得和他們一樣,人世間沒有任何理想值得以這樣的沉淪作為代價。
奧雷里亞諾下令不許他們打擾,堅稱自己不是他們所說的什么開國元勛,而只是個沒有回憶的手工匠,剩下的唯一夢想就是被人遺忘,清貧度日,制作小金魚勞累而死。
有的人想睡覺,但不是因為困倦,而是出于對睡覺的懷念。
謊言說得越來越真誠,最后連她自己也從中得到了安慰。
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約略懂得幸福晚年的秘訣不過是與孤獨簽下體面的協定罷了。
無論走到哪里,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
她辛苦多年忍受折磨好不容易贏得的孤獨特權,絕不肯用來換取一個被虛假迷人的憐憫打擾的晚年。
這是往昔的最后遺存,這往昔日漸衰落卻不會徹底消亡,因為它是在自身之中無休無止地敗落下去,每過一刻便向徹底滅亡更近一步,卻永遠無法抵達最后的終結。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