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養文化底蘊 激活城市生命力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知識界代表委員之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朱曉進委員:
展現紅色歷史文化魅力
紅色文化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城市里,成片街區的保護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大量被高樓包圍、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歷史建筑,保護級別低,保護經費匱乏,保存狀況差,保護難度大。近年來,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大力推行的數字化保護、監測預警等保護手段,也應該應用在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充分呵護那些散落在城市間的珍貴紅色歷史文化遺跡。同時應進一步深化紅色文化內涵研究,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質中的獨特作用。建議組織專家學者按照權威標準,對紅色文化資源點進行一次完整的普查摸底;通過史實考證、史料搜集等形式對文化資源點背后的故事和事跡進行整理匯編,在此基礎上編撰區域性紅色文化讀本。
江蘇省淮劇團國家一級演員、省劇協副主席陳澄代表:
把傳統文化名片遞出去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激活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也需靠文化,城市本土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成了第一選擇。以江蘇鹽城的淮劇為例,它不僅唱響全國,走出國門,更在當地生根發芽。鹽城早晨有個獨特現象,公園里好多地方都能聽見淮劇的聲音。正是因為老百姓對自己的地方戲如此熱愛,才能使淮劇蓬勃發展,使鹽城這座城市充滿文化活力。以傳統文化品牌名片激發城市活力,使文化之花常開不敗。因此,我建議繼續推動各劇種名家、領軍人物的“工作室”“傳習所”建設,通過名家及領軍人物的帶動,以項目形式培養更多新人和后備人才,挖掘更多的優秀傳統戲,并通過各種媒介廣泛傳播。
農工黨中央常委、寧夏區委會主委戴秀英委員:
摸清文化旅游資源家底
文化資源是旅游的核心資源。作為擁有數千年文化傳承的文明古國,我國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目前,還有不少文化旅游資源“藏在深閨人未識”,需要進行全面、系統普查,以助推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建議將我國文化旅游資源大普查工作納入工作計劃,開展全域性、全方位、全要素、全覆蓋、拉網式的旅游資源摸底工作,力爭發掘一批優質的文化旅游資源。通過文化旅游大普查,形成全國旅游資源普查成果報告,建立全國旅游資源普查數據庫,建立完善國家與地方、旅游與其他產業之間的數據共享機制。在此基礎上,加快構建國家、省、市、區(縣)四級旅游數據中心體系,推進全國全域旅游全息信息系統工程,全面提升我國旅游業的國際地位,為推進世界旅游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安然代表:
注重城市名人文化發掘
建設文化強國,要珍惜和呵護文化底蘊。實踐證明,以歷史名人所形成的名人文化,可以為城市增添強大的發展動力。城市孕育了名人,名人效應反過來可以激活城市生命力。以我所在的廣東省為例,中山市是國內唯一以偉人名字命名的城市。2008年,中山市首倡孫中山文化概念,使之成為這座城市的第一文化品牌。孫中山文化汲取眾多文化之長,比如海洋文化、嶺南文化、珠江文化、華僑華人文化等。城市名人文化涵蓋的內容是寬泛的,不僅要開展一系列文化活動,發掘其文化核心價值理念,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能支撐這座城市的發展。文化標簽和文化形態要體現在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彰顯于群眾實實在在的生活中,這樣的名人文化才會有活力有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