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鑄魂為社會主義現代化 強國建設提供偉大的精神力量
2019年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在聯組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希望大家立足中國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表現好展示好,把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闡釋好。”在語重心長的話語交流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呼喚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更需要偉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偉大才能讓一個民族贏得尊嚴和自豪,精神的偉大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新時代是一個“強起來”的時代,中國之強是一種文明的感召。所謂“強”是一種精神內涵的充實和美的力量的彰顯,它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偉大與自豪,是對自身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尊奉和遵循,這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作為民族偉大復興的表征,文學藝術應該書寫的是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傳遞的是理想信念的溫情,凝聚的是人心的共識。藝術的繁榮、文化的高地、民族文化的高位態,深刻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安全,由此熔鑄的民族話語表達與傳播能力體現出的持久性文化創新力和普遍性的人類價值訴求,是建構一個國家有效化解意識形態重大風險的文化能力的關鍵。
時代是界定“偉大”的關鍵詞。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深刻用意必須深刻理解這個時代。時代是我們的現實語境,是我們站穩腳跟的神州大地,是我們仰望的星空。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一個14億人民投身其中的史詩般改革開放的創造時代,一個處于民族偉大復興拐點時刻,放眼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變動不居,國際風云詭譎激蕩。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一定意義上說,誰占據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作為時代之擔當,文藝與時代同頻共振就要扎根現實,不僅身入人民的火熱生活,更要在情入、心入中提升自己的藝術表現力,在傾聽人民的心聲中增強審美創造力,使自己的創作與國家的需求和民族的命運緊密關聯,在民族復興的偉業中發出時代的聲音。文藝的入心、理論的接地氣、文化的培根鑄魂,直接關系國運昌盛和民族復興的偉業,它從根本上決定著中華民族以什么樣的形象、姿態和追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關乎中華民族的命運和文脈的接續及其如何為人類文明作出新的貢獻。面對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和社會轉型期的諸多現實挑戰,當代文藝要在精品不斷涌現中建構新時代的文化經典,要有時代的藝術高峰和大師大作,要有拱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精品力作,以偉大的精神力量鑄就新時代的人類文明之光。因而,只有包括繁榮文藝在內的文化大發展,文藝精品不斷涌現,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才能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領域國際斗爭主動權,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有效化解意識形態重大風險和國家文化安全。
“人民”是理解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關鍵詞。人民是革命話語的主題詞,更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文件和習總書記講話中的高頻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就是要把人民高高舉起,社會主義文藝就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文藝家要把藝術才干的增長、藝術表現能力的增強深深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用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哺育自己,從社會生活中汲取營養、挖掘素材、提煉主題,才能在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進行藝術創造、實現藝術進步。文學藝術家和理論工作者不僅要站穩立場,而且要高舉社會主義旗幟,以精品奉獻人民,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堅定文化自信。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家藝術家,偉大的人民期盼偉大的文藝作品。創作精品要力戒浮躁,撲下身子、潛下心來,增強對藝術的感悟和表現能力,在勇攀時代高峰中建構當代文化經典。在提高洞察社會和適應時代能力中,理論創造一定要立足中國經驗、扎根中國實踐,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才能建構有中國特色和穩定根基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明德”是悉心把握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關鍵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禮記·大學》的開篇之句,“君子之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性,推己及人,使人達到完善的道德境界。習近平總書記以“明德”縱論文藝和理論的社會功能,不僅有著鮮明的問題意識導向,還有著立足國際視野的戰略思考。國之靈魂蘊含著一個民族深沉的力量,文藝激蕩著一個民族血性的文化基因,振奮著一個民族委頓的心靈,而昂揚于于無聲處聽驚雷的豪邁,英雄情結是民族血氣的集體無意識展示,發掘和觸動這個情節于筆端,就會在天地間鑄就新時代的精神圖譜。“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在世界文化競爭的舞臺上,文化藝術、社會科學為國家培根鑄魂。培土植根賡續的是歷史的文脈,堅定的是我們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鑄魂挺拔的是一個民族的脊梁,成就的是一個國家的偉大,文學家、藝術家和理論家的培根鑄魂,不僅興盛的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還以當代文化經典的建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偉大的精神力量。
文藝創作和理論闡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好的傳播與踐行載體,習總書記在講話中一再強調,當代文藝發展一定要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激勵藝術家更加自覺地“明德”,就是為了更好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培根鑄魂旨在使中國的文藝高昂起來,以心中的大義書寫社會主義的輝煌和新時代的民族史詩;旨在使中國的理論立起來,在有效闡釋中國經驗、中國道路中提煉出標識性概念、范疇、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以對中國問題的研究和人類文明的闡釋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在地方和民族的特殊性中訴求普遍性的世界共同價值。習總書記的諄諄話語蘊蓄了文藝創作和理論研究“理應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潔的情操、高尚的追求為社會作出表率”的殷切期盼,旨在通過甄別美丑善惡醇化社會風氣彰顯正大光明的品德,為中國的發展、民族的復興指明了清晰的價值導向。在邁向現代化強國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傳承古代君子風尚,更要有現代文明意識的培育和弘揚,在歷史的創造中實現文化的進步,以文化人、文德教化,中華民族之偉大必然顯現于文化創造、民族精神之昂揚,必然顯現于國人的精神風貌,最終落實于為人類文明的新貢獻,這是新時代賦予文化生產、文藝創作、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