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羅東川—— 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為創新戰略實施保駕護航
2018年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專利等知識產權案件訴訟程序若干問題的決定》。2018年12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任命羅東川為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庭長。今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在北京揭牌成立。針對知識產權的相關問題,北京青年報記者日前專訪了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羅東川。
什么是知識產權?
羅東川介紹,通俗地講,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既包括對智能成果所享有的權利(如專利權、著作權),也包括對商業標志所享有的權利(如商標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知識產權是權利人依法對作品、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地理標志、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課題所享有的專有的權利。
知識產權保護是激勵創新的基本手段,是創新原動力的基本保障,是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事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事關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繁榮,事關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對于建設知識產權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有何進展?
羅東川說,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正式掛牌,統一審理全國范圍內專利、壟斷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知識產權上訴案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高銳專門發來賀信,高度評價這一旨在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重大制度創新。高銳指出,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的成立意義重大,體現了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莊嚴承諾,表達了中國為知識產權提供更加公正高效司法保護的堅定決心。他認為,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必將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案件裁判尺度的統一。
羅東川舉例稱,以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為例,該院所受理的案件中,涉外案件占30%。根據一家國外機構的調查研究,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平均結案時間為4個月,歐洲為18個月。而在美國,專利訴訟案僅審理前期的準備時間就需要29個月。
侵權賠償數額低,如何破解?
羅東川指出,不同于物權、債權,知識產權權利人證明他人侵權及因侵權受到損失的難度較大,需要付出更高的證明成本和維權代價。司法實踐中,賠償數額的確定也常常因為缺乏可靠證據而較為困難和復雜。
近年來,各級法院通過提升審判質效,完善司法政策,加強監督指導,在解決“舉證難、賠償低”問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這有賴于立法機關、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權利人共同發力、形成合力:一是需要立法機關完善和細化關于賠償和舉證的法律規定;二是需要人民法院在具體案件中恰當分配舉證責任,精準確定符合知識產權市場價值的賠償數額,穩妥適用懲罰性賠償;三是需要權利人不斷提高訴訟能力,尤其是關于損害賠償的舉證能力。
答記者問
北青報:在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在加強專利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將有哪些大動作?
羅東川: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將通過專業、高效、權威的審判,進一步統一有關案件裁判標準,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力度,積極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法治環境,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提供有力司法保障。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將以信息化建設和司法改革為抓手,推進專利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
一是全面加強信息化建設。大力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深度運用。加強遠程視頻等軟件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建設,完善類案檢索、數據分析、風險預警等功能,推動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和深度應用,努力實現辦公辦案全程無紙化、訴訟事務全流程集約化、工作動態分析智能化。通過全面加強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高審判效率。
二是進一步深化司法改革。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國際化”標準加強知識產權法庭建設,以國際一流的人才、制度、設施保證司法裁判質效,實現高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提升中國法院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國際影響力,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的偉大判決,為國際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