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朱樂耕提議—— 在尊重傳統文化基礎上 介入鄉村人文景觀建設
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鄉村的旅游業和文化產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意味著人們從消費物質開始轉向消費文化和知識,各地鄉村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也開始成為重要的消費對象,也由此,全國各地都出現了新一輪的鄉村及小鎮景觀再造的熱潮。這種景觀再造最需要凸顯的一方面是歷史知識,另一方面是本土文化,既是旅游業推動的結果,也是全球化帶來的必然趨勢。
正是因為如此的背景,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使“中國文化形象”能通過藝術創作及現代設計在全球快速同化的場景中突顯出來,如何通過藝術形象構建本土性的人文景觀及塑造國家的文化形象,建立自身在世界文化中的立足點,就像是在人工地圖上構建自己的方位標記一樣。我認為,這些都是需要當代的藝術家、設計師、環境建筑規劃師等共同關注的重要問題。
以往中國的景觀再造主要集中在城市,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快速發展,許多的城市景觀都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到處是高樓林立,玻璃幕墻,水泥鋼架等。盡管給大家帶來了視覺的震撼,但非常遺憾的是,由于社會發展速度太快,大家幾乎都沒有來得及仔細思考,每個城市就快速的變成了幾乎一致的建筑景觀了,城市的歷史印記、地域特色幾乎被消除的沒有留下痕跡。
現在國家把振興鄉村放到了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來思考,各個領域里的學者、專家、企業家以及各級政府都非常關注其發展,因為鄉村振興有可能成為我們國家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引擎和經濟引擎,之所以如此認為,是因為其還是一個相對完好的保留了自己地方文化多樣性的地方。其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還處在一個可以發展和利用的位置,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我們如何保護和利用它,是一個非常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但目前振興鄉村思考得最多的還是資本下鄉,還是旅游投資,建民宿、農家樂、飯店等,名目上是振興鄉村,實際上是要把鄉村建成城市的后花園,建成城市人休閑旅游之地。這樣的出發點,很容易將鄉村再一次建成千篇一律的風情小鎮,風情院落,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再次被連根拔起。
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許多藝術家、建筑設計師、環境規劃師開始進入鄉村,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一定不要忽視:中國鄉村的人文景觀是我們的先輩經過幾千年的傳統農耕文化鑄就的人與自然、人與傳統民俗文化和諧相處的宜居性生活模式,里面有許多傳統的地方性知識是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研究的,是值得我們去關注和保護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古代鄉村的選址講究“乘氣”、“藏風得水”、“山環水抱”等格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把宇宙、自然、大地看作是人賴以生存之氣,這些傳統知識在今天的生態環境的建構中仍然值得關注。
因此,尊重村民的傳統生活方式與耕作習慣亦直接關系到鄉村空間改造后的“安居樂業”效果,也就是說鄉村的改造不僅是為了發展旅游業,還要使其成為村民們可以生活生產在其中的樂土,成為許多從鄉村出來在城市工作、退休以后的人愿意葉落歸根的家園。鄉村建設一定要首先為當地的農民服務,而不僅僅是為了游客。
因此,在這里要提醒的是:參與鄉村建設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們不能只將鄉村的空間改造和人文景觀建設看成是個人的作品,只是按照個人的喜好來設計或者創作。在進行設計和創作之前,一定要花時間在當地進行文化梳理,一定要彎下身來向當地民眾學習地方性知識,要將地方性知識和地方性的歷史文脈吸收到自己的設計和創作中。在這一工作中沒有樣板,沒有榜樣,不能照葫蘆畫瓢,要抓住地方的獨特性,做到一村一品。要知道其獨特性是由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所形成的,而不是藝術家或設計師按個人主觀意識去隨意建構的。一定要在充分尊重當地知識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去建構新的文化空間、新的生活空間。
另外,在鄉土振興方面,藝術家和設計師、環境規劃師不僅需要自己理解傳統和本土知識的重要性,還有責任幫助當地民眾了解和認識其重要性。
在現代化的沖擊下,許多村民為了追求時尚,熱衷于向城市看齊,隨意毀壞自己傳統的建筑、傳統的鄉村格局。藝術家們應該將村莊傳統的與自然形成的天人合一的美感,富有機巧的傳統建筑設計,充滿智慧從農事中發展出來的“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參天地之化育”的天人合一的傳統知識和傳統哲學觀,通過攝影、圖像等藝術手段表達出來,通過展覽、視頻進行鄉土教育,為鄉民們樹立起一面可以照見他們自己文化的鏡子,讓他們通過這面鏡子看到自己的美,同時在取得文化自覺的基礎上找到文化自信,自覺的去保護和傳承自己的鄉土文化。
怎樣才能開展這樣的工作,我建議:一、加強藝術家和設計師們的人文教育及鄉土教育,甚至可以在一些藝術院校和與環境藝術、工業設計、建筑設計相關的院校開設相關課程,甚至可以開設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等方面的選修課,并加強培養這方面的教師隊伍,尤其是人類學課程的開設非常重要;二、要求設計師或藝術家到鄉村做建筑設計和環境規劃及公共藝術創作前,一定要先做實地考察,而且要善于聽取村民們的建議,重視前期論證工作,有條件也可以與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合作,梳理清楚所要改造的村落的歷史和自然條件以及文化習俗;三、提高設計師藝術家的人文素養,不要一談到鄉土性就只會掛一些紅燈籠,貼一些剪紙,建一些大屋頂或土磚墻,要從哲學和價值觀的深層次去理解傳統與鄉土知識,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元素運用;四、建設新的鄉土景觀,這是一個大的社會工程也是學術工程,需要有一個學術共同體去不斷進行討論和探索,需要支持跨學科的專家構成學術團體來推動這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