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詩歌更加緊貼新時代
時代是詩歌賴以生存的空氣和土壤,而詩歌應該成為時代的印記和號角。回顧新詩成長的歷史,無不深烙著時代的刻痕。是時代的大發展和大變遷推動了新詩的前進。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新時期,又大大推動了新詩的蛻變和繁榮。當我們今天進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改革開放進一步向縱深推進的當下,當近14億中國人民即將實現小康,當這個時代正朝著信息智能化高速邁進,詩歌創作應該冷靜地思考:詩歌與現實、詩歌與時代、詩歌與創新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現狀。我們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學創作的指示和方針中,究竟還存在哪些差距?怎樣使詩歌更加緊密貼近新時代,真心實意地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服務。應該引起詩歌界的重視。
要讓詩歌緊密地貼近新時代,就必須要讓詩人更加深入地體驗和投入到這個時代的實踐。縱觀改革開放40年的文學創作歷程,凡是能創作出深刻反映這個時代的風貌,在人民群眾中引起巨大反響的優秀作品,都來自以改革開放實踐為主題的創作,如《喬廠長上任記》《平凡的世界》等。只有投身了新時期實踐的詩人,才能真正寫出時代需要的好作品。如何讓詩人緊貼時代和深入生活,這是一個很老也很新的問題,是一個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就是要注重在改革開放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次挖掘詩人,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培養和提高詩歌創作者的素養。建立一支專業和業余有機結合的詩歌創作隊伍。湖南省詩歌學會最近組織有實力的評論家,深挖藏在底層和改革發展一線的詩歌苗子,建立了一個“當代湖南詩歌觀察”平臺,初試牛刀,結果讓人非常驚訝,有些從來不在刊物上發表詩歌和在微信圈拋頭露面的基層年輕詩人,寫出的詩歌既接地氣又讓人刮目相看。我們已發現30人,準備向全國一些著名的刊物和專家進行推介。對從事專業創作的詩人,有關部門也應該組織到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一線進行掛職和鍛煉,深入體驗生活,在浪聲中采擷題材。這些舉措,五六十年代老一輩詩人都有深入體驗。如詩人李小雨的《紅紗巾》,就是80年代在河北油田生活中寫出來的。另外,我們的詩歌刊物和新媒體,要把眼光投入到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的一線。編輯不能只坐在辦公室看稿子,高談闊論。要親自把握改革開放的脈搏、創新發展的內容,以及人民生活的情感變化,到基層去和詩人交朋友,發現和培養詩歌的新生力量。只有這樣,我們的刊物才有活力,才能受到更多讀者的青睞。
選準題材,把握題材和深入挖掘題材是詩歌緊貼時代的一個重要環節。改革開放歷史巨變的新時代,是一塊滋生涌現嶄新題材的沃土,也是廣大詩歌創作者發現和獲得重大文學題材的天賜良機,是新時代詩人的幸運。在這個時代的萬花筒中,應該具備敏銳的眼光和神經,主動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重大文學題材,在碰撞中激發靈感。在這種千載難逢的巨大改革浪潮和歷史變遷中,詩歌不應該只寫出好的作品,也不僅只是為了獲幾個什么獎,而應該產生能影響幾代人,甚至能在世界文壇唱響的鴻篇巨著。否則,詩歌就有負于這個偉大時代。去年《十月》刊登了吉狄馬加的《大河》,這首長詩在讀者中產生了震撼。這種題材的選擇應該是近幾年少見的。通過對母親河——黃河的歌唱和抒情,從而頌揚中華民族博大、堅韌的精神,喻示著改革開放洪浪雄渾跌宕、勇往直前的氣概。這首詩是新時代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范。詩歌創作題材的選擇是多樣性的,同時也應尊重詩人創作的主體意識,不能把一些題材強加給詩人。但作為文學主管部門和主要刊物,應對詩歌創作題材作適當的選擇和引導。如上個月《詩刊》組織詩人到張家界最貧困的山區進行采風,挖掘扶貧創作題材,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我們以往只看到貧困地區的山水風光,而忽視了這些美麗風景背后掩蓋的巨大歷史變遷。湖南省報告文學作家紀紅建,寫扶貧的《鄉村國是》獲了魯獎。作者為了文學創作自費在全國采訪了100多個貧困縣,記錄了幾百萬字的采訪筆記,艱辛地創作出了新時代的文學佳作。這種創作的責任感和情懷值得詩人學習。
因此,詩人在題材上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受文學媒體和刊物的導向所影響,各級文學主管部門應該在引導上多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