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故宮文物醫院院長宋紀蓉: 故宮將聯手高校合建中國第一所文物醫學院
十三年前,應用化學博士宋紀蓉離開高校,走進故宮博物院的大門,從此,她在故宮修文物。
宋紀蓉熱愛她的工作,作為全國政協常委,在今年全國兩會首場委員通道上,她介紹自己是故宮文物醫院院長,“我們是全世界第一所文物醫院,專注于保護好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語氣中滿是自豪。
另一方面,她也有著自己的憂慮,文物保護人才的缺乏,有文物堆在庫房“自生自滅”的現實,大眾對于博物院越來越高的期待,都讓這位嚴肅的學者覺得,讓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讓文物“活起來”的事業中,迫在眉睫。
宋紀蓉告訴記者,下一步,故宮博物院將和一些高校聯合,建立中國第一所文物醫學院,培養更多實用型、符合文物保護修復需要的文物醫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國的文化遺產將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文物醫學院
“文物保護修復人員的匱乏是全國的問題”
你一直提到故宮文物醫院,那別的藏館的文物,也能拿到你這里來“診脈看病”嗎?
宋紀蓉:故宮有186萬件套的藏品,故宮的文物醫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物醫院,這里有傳統文物修復技術和現代的科學技術手段,文物來到這里就像病人走進醫院,也要“掛號”“分診”,“治療”完畢后再出院與觀眾見面。
在文物的修復上,兄弟博物館有困難的時候,我們一定是無私幫助的。比如說,河南考古研究院,大概在2007年的時候,他們出土了兩大包青銅碎片,全是碎片,但復原后是9個鼎。
今年你在“委員通道”上接受采訪時也說到,故宮將建中國首所文物醫學院,所以,故宮已經擔起了為全國培養文物修復人才的職責?
宋紀蓉:老實說,文物保護修復人員的匱乏是全國性的問題。一方面,總體上看,在全國還有許多文物在庫房中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就是因為修復人才的匱乏。但是另一方面,招選文物保護專業人才,又感覺特別困難。因為,文物保護是一個新型的學科,需要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多方面人才,這樣的人才屬于綜合邊緣交叉學科培養出來的人才。
眼下,沒有這樣的專門人才培養的專業。那我們故宮文物醫院招的人才里頭,一定要有人文社科,比如中央美院國畫系畢業的,來搞古書畫臨摹和修復,有清華美院雕塑專業畢業的,來做木器修復這些。那我們還有自然科學,比如我就是應用化學的博士,同時還需要工程技術方面的工科學生,比如說還有中國地質大學畢業的寶玉石鑒定的博士。
下一步,我們要和高校合作,建立中國第一所文物醫學院,培養更多實用型、符合文物保護修復需求的人才。
“故宮模式”
“各地有各地的特點,不必生搬硬套”
這幾年,通過一系列活動和創意,故宮越來越走入普通人群,更受到年輕人的喜歡。很多地方都希望借鑒故宮的模式和經驗,你覺得有哪些“故宮模式”是可以復制的?
宋紀蓉:其實各地有各地的特點,我個人而言,覺得他們都做得非常好。比如說你們四川,天府之國,歷史悠久,我去過很多次,在金沙遺址博物館,動感三維數字的展廳,體驗感就特別強,我坐上去,感覺和真的水淹過來一樣,還有三星堆,很震撼。
可能四川這邊文物相關的外延產品沒有故宮豐富,對此,故宮有什么經驗可以介紹?
宋紀蓉:還是那句話,各地有各地的特點,我覺得不必生搬硬套,對吧?你們要根據文物,根據地域文化特點,來思考怎么讓觀眾愿意回頭再來。按照這樣的思維,關鍵問題就是你要把更多的精美藏品,通過展覽、宣傳教育的形式,用現代的手段傳播出去。就比如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張大千的藏品可以說是全國最好最豐富的,尤其是臨摹敦煌壁畫,我每次去都要認真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