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賀云翱:讓我們的文化展示更有血有肉
▲賀云翱委員(左)在江蘇南通國清寺遺址考古現場
3月5日,列席人大會議回到駐地,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委員開始整理筆記。“這次政府工作報告獲得了51次掌聲,我在報告上把每處掌聲都做了標記,再把獲得掌聲的內容抄到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在賀云翱看來,代表委員聯系著人民群眾,掌聲代表著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肯定,也代表著人民群眾的關注點,對掌聲的梳理分析,有助于找準群眾的關注點有效履職。
在賀云翱委員的駐地房間有兩張床,一張用作休息,另一張則擺滿材料。一本《習近平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摘編》擺在床沿。“寫相關提案的時候,我會經常翻翻。”
賀云翱今年的提案還在打磨。這幾天,白天開會,晚上查資料修改提案,有時改到凌晨。“提案字數不宜多,要不斷去粗取精,力求理性、管用。”
賀云翱在去年全國兩會上提交的《關于制定保護國格與民族尊嚴專門法的提案》,針對近些年有人公然美化侵華日軍、污蔑革命先烈、丑化民族英雄的行徑,提出立法建議。提案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江蘇省和南京市在制定《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時專門征求了賀云翱的意見,反復多次與賀云翱溝通。2018年12月13日起,《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正式施行。
“這件提案應該說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不過,根本之道還要靠筑起堅強、自信的民族文化之魂。今年我更多關注中華文化傳承和保護方面的內容,今后也會繼續關注下去。”賀云翱表示。
從地方政協委員到全國政協委員,賀云翱關注的內容始終緊貼中華文化。
2018年,賀云翱在新疆考古時,多位新疆文化工作者反映:左宗棠收復新疆,是中國近代史上維護祖國領土完整、民族尊嚴的重大歷史事件,迄今沒有任何紀念場館對這一歷史事件予以展示。賀云翱深入調研,對建館的意義進行分析,并提出了選址等建議,準備就此形成提案,提交兩會。
賀云翱去年參加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大遺址保護和利用”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三項調研。之后,受全國政協辦公廳委托,江蘇省政協組織部分住蘇全國政協委員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情況”進行調研,賀云翱也應邀參加。
出生在大運河岸邊的賀云翱,對大運河有著特殊的感情。母親的剪紙、繡花,鄰居的掛面,外村的老中醫……回憶童年,運河猶如畫卷,這些非遺就是畫卷上的美景。調研中,賀云翱發現:兩次關于大運河的調研,絕大多數調研點談的都是物質文化遺產,對運河沿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鮮有關注。
運河邊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包含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是增強文化認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和力量所在。把非遺保護好、傳承好,可以讓我們的文化展示更有血有肉,更鮮活有趣。”賀云翱說。
因此,賀云翱專門收集了大量運河沿岸非遺資料,僅僅浙江一個省就收集了上百種非遺的資料。在系統分析資料基礎上,賀云翱今年就大運河沿線非遺保護問題撰寫了提案,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