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委員:尋回記憶中的鄉土故園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潘魯生委員鐘情于一個話題。他說,“今年我的提案仍然圍繞鄉村文化振興展開,就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和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去年全國兩會上,潘魯生委員特別關注鄉村文化振興,“鄉村是歷史記憶、文化認同、情感歸屬的重要載體,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鄉村振興的內涵既包括物質上的富裕,更包括精神上的富足。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一年來調研馬不停蹄。潘魯生委員發現,一些地方送書、送電影,由于內容、形式與農村群眾的需求不相適應,加之后續利用管理不夠,作用不夠理想。“文化服務要講求精準化,根據不同地方的農民對不同公共文化產品的實際需求,定制重內涵、重品質、重效果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把時間的坐標拉長。從兒時魯西南黃河故道灘涂與平原相連的鄉土親情,到求學和工作后對鄉土文化的探尋,潘魯生委員與鄉村結緣已有數十年。“鄉村的文化、鄉村的生活,既是我觀察和研究的對象,也是生活和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
走鄉村、進田野、探訪村民,潘魯生委員致力于從鄉村的生活流里尋找源頭,彌補時代快速迭變中產生的匱乏和缺失。“大家都說鄉村病了,惡習陋習、低俗婚鬧、庸俗表演不斷見諸報端。”每當提到這些,潘魯生委員都會有些惆悵,但又心有不甘。他堅信,“我們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在農村”。
一次尋根之旅,更堅定了他的想法。春節期間,在陜北榆林,從鄉野阡陌到城市社區,扭秧歌的漢子婆姨們,腰系紅綢,手舞花傘彩扇,循著鏗鏘有力的鑼鼓點盡情歡舞。“我深深感受到一種源自時空深處的精神力量,那些歡聲笑語中流露出來的是民眾發自內心的文化自信。”
鄉村優秀文化亟須盤活。幾年前,潘魯生委員和中國民協其他文藝家共同發起了“我們的節日”活動,挖掘和展現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如今這一活動已成為節日品牌。“節日文化有許多約定的民俗,有生活里最樸素的感情寄托,有非常豐富的民間藝術的創造,可以說是一種凝聚的紐帶、一種充滿生機的源泉、一種孕育著生命力的土壤。節日要成為節日,而不只是假日。”
“行走”是潘魯生委員生活的關鍵詞。邊走邊看,邊想邊寫,他把學問搬出書齋,做在了鄉村田野間。兩年內,潘魯生委員的足跡已遍及31個省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