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管弦樂綻放之旅
春天里的兩會如約而至,報到前一天,我終于趕回了北京。回想年初開始的忙碌,雖然辛苦,但卻是滿滿的充實和自豪,讓我對民族音樂的發展更有信心。而作為一名文藝界委員,更是對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有了更深的體會。
所謂忙碌,便是春節期間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的歐洲巡演了。瑞士琉森文化藝術中心、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德國德累斯頓藝術中心、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宮、波蘭華沙愛樂音樂廳、奧地利蒂羅爾藝術節音樂廳……從1月17日到2月9日,我作為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與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走過了歐洲9國13城,這是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有史以來最長行程的大規模海外巡演。美妙的中國民族管弦樂在一個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藝術氛圍的頂級藝術劇場里飄揚回蕩。
“昨晚布達佩斯藝術宮音樂會圓滿結束,剛剛看了視頻最后一曲《澳門隨想曲》,結束之后熱情的掌聲18分鐘,謝幕13次,加演3首之后依然掌聲熱度不減……再謝幕3次后只好把首席拉走,此時全場沸騰了……我們臺上的所有團員都熱情地和匈牙利人民揮手道別,再見布達佩斯!再見匈牙利!我們收拾好心情,長途跋涉兩天后將是下一站德國德累斯頓藝術中心音樂會……”1月31日布達佩斯藝術宮音樂會結束后,我寫下了這幾句話。對這次大規模的巡演,我心里并不緊張,是有自信的。因為我們做了極為充分和認真的排練,因為我知道我們的民族音樂作品完全可以和當代西方作曲家的作品媲美,我們樂團的演奏水平完全達到了國際水準。
不過,當現場看到那些熱情的觀眾鼓掌不愿離開時,我心里依然很震撼。要知道,這些觀眾基本都是當地的,有很多是古典音樂愛好者,他們常年欣賞交響樂、歌劇等,耳朵很“挑剔”;而作為來自中國的民族管弦樂團,我們演奏的曲目都是中國音樂,是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只有謝幕后加演幾曲西方音樂。在這種情況下,觀眾如此反應,讓臺上的我們心生自豪。雖然他們對中國民族樂器不甚了解,雖然文化背景并不相同,但他們從我們的演奏中感受到中國民族管弦樂的美,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們中很多人沒有來過中國,對中國的印象是古老的東方國家,現在他們知道,這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有這么棒的音樂。
每隔一兩天就要在不同城市舉行演出,這樣的頻率注定了我們的巡演是馬不停蹄的。從到達德國漢堡開始,樂團每天至少要坐4到5個小時大巴,最多的一天在大巴上度過了12個小時,下車后又是緊張地裝臺、排練等。歐洲的風景很美,不過我們卻無暇欣賞。記得在波蘭華沙愛樂音樂廳演出結束后,我們凌晨3點出發去機場搭乘6點的飛機。由于樂器不能直航托運,得先轉機到阿姆斯特丹,然后才輾轉抵達俄羅斯圣彼得堡。此時已經32個小時過去,所以在馬林斯基劇院音樂會開始前,大家極為疲憊。然而,這場演出卻極為重要。
馬林斯基劇院由俄羅斯“指揮沙皇”瓦萊里·捷杰耶夫擔任藝術總監和院長,擁有俄羅斯乃至世界最具藝術造詣的芭蕾舞團、舉世聞名的高質量交響樂團以及世界頂尖的歌劇制作班底,是俄羅斯藝術界的一大驕傲,《天鵝湖》的首演便在這里。更重要的是,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在這里的演出和世界古典音樂最大在線平臺Medici.tv合作,將面向全球同步網絡直播,這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傳播范圍不斷擴大的例證。所以,盡管十分疲憊,大家心中都有一種榮譽感,不能懈怠,要調動出最好的狀態。而在藝術殿堂里,看到觀眾對我們藝術滿滿的認可和肯定,什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通過民族管弦樂團把中國音樂傳播到世界,通過音樂講好中國故事,需要不斷探索,離不開細致的研究策劃。這次巡演我們在藝術上做了精心的準備,也有創新。曲目的選擇很重要,作為民族管弦樂團,我們演繹優秀的中國音樂,但從音樂語言上力求多元化,如《澳門協奏曲》就是中國音樂和葡萄牙音樂元素的結合。經典曲目《二泉映月》則做了重新編制,在經典旋律的基礎上,使和聲配樂更加豐富,增加表現力。由于演出時間是中國的新春佳節,一開場的《春節序曲》向西方觀眾獻上了中國新春的祝福。
面對西方觀眾,尤其是對交響樂欣賞較為成熟的觀眾,如何讓他們認可中國民族管弦樂?在我眼里,民族管弦樂不僅具有中國特色,也有濃濃的國際范兒。于是我做了大膽的嘗試,演奏民族交響樂作品,如著名作曲家趙季平的大提琴和民族管弦樂協奏曲《莊周夢》。趙季平先生有深厚的民族音樂、戲曲積淀,把西方樂器和民族管弦樂結合,用夢境的形式展現莊子哲學,結果非常受歐洲觀眾歡迎。與我們合作的當地大提琴和豎琴藝術家跟很多歐洲頂級樂團合作過,他們覺得民族管弦樂很順暢,既是中國的民族音樂,又符合西方的音樂欣賞習慣,很神奇。中國文化歷來包容性強,兼收并蓄,什么樂器適合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在藝術上不斷嘗試和分析。
奏響中國好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是一條值得走下去不斷探索的藝術之路。我希望在巡演的基礎上,走出去參加主流音樂節,直接和西方樂團交流,實現中國民族管弦樂與西方交響樂的強強對話。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蘇州民族管弦樂團首席指揮兼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