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完善國家多元化醫保考評體系的建議
“人民健康優先”彰顯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核心價值,是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在衛生健康領域的集中體現。隨著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的縱深推進,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明顯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根基。但由于醫療費用的快速增長,給醫保基金平穩運行帶來了較大壓力。2017年以來,職工醫保統籌基金和城鄉居民醫保基金在一些地區出現當期赤字,個別地區甚至出現歷年累計赤字,針對這一情況推出的“醫保控費”,初衷是為了遏制過度醫療,讓廣大患者看病更實惠,初衷是好的,但在實施中卻變了味。病人“住院難”,及時住進了醫院,病情剛剛緩解就 “被出院”,或“被轉院”,因為醫院有“病床周轉率”要求(一般規定是九天,有的是十天),這種現象在全國各級醫院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患者病情的治療。而患者每次住院時都會被要求全面檢查,加重了病人負擔,進而導致了醫保管理、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者之間的矛盾積淀。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醫保經費控費及監管機制單一,過渡強調政府部門監管職能,缺乏監管部門的社會化公開考核公示,控費條件過于機械死板,缺少操作環節中的具體情況具體處理、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的靈活性,忽略了人民群眾基本利益的全方位保障。要解決這一問題,多元化的醫保經費考核機制與透明監管是關鍵,對此,我們提出進一步完善國家多元化醫保考評體系的建議:
1、國家醫保控費指標要嚴格避免“一刀切”問題。要增強各級政府醫保資金管理的透明度,加強醫保政策的基礎調研和宣傳告知,建議完善經費使用和量化考核指標體系,加強動態科學管理,促進公立醫院良性運轉,讓患者真正得到實惠。
2、盡快建立多元化醫保經費評價體系。堅持以人民群眾利益為最基本出發點,形成立體、多維度的考核機制,在醫保管理部門、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者群體等各個體系環節中增加緊密的融入和銜接機制,制定合適的環節綜合考量比例,機制環節的制定要有患者滿意度和意見意見反饋比例的體現,促進各部門和環節中的集體協商,形成環節共識。
3、進一步完善醫保管理機構、醫療機構及相關醫務人員的考核評價體系。對患者住院費用的審核形成動態調整機制,增加對醫務人員在疾病診療以及特殊疾病患者的費用審核的寬容機制,從多個維度促進相關制度和機制的制定,保證醫療機構正常運營。
4、進一步加強醫保、醫療服務監管、患者滿意度及智能化數據風險評估與篩查工作。在多元化考量機制的基礎上,建立醫保監管、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者群體的多維度雙向考評機制,探索有效的監管考核和醫療服務監督機制。建議對醫保監管和服務實行全民公開監督,并將監督結果向社會公開發布。
5、進一步規范診療行為,降低藥品、耗材等費用。在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的同時,推動醫療機構建立科學的補償機制,統籌考慮取消藥品加成及當地政府補償政策,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的原則,同步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提高診療、手術、康復、護理等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做好醫改、藥改與醫保支付等政策的銜接,保證患者醫療費用負擔總體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