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文學角度, 談“劉慈欣”的多種“打開”方式
今年春節的文化大事件,是屬于“中國科幻元年”這個標識的。《流浪地球》成功完成了它的“元年”使命,將中國科幻電影一舉推離“業余”,達到了可與西方科幻大片媲美的“專業”水平。毋庸置疑,2019年的春節電影檔,更是屬于劉慈欣的。兩部領跑票房的賀歲電影《流浪地球》與《瘋狂的外星人》,都改編自劉慈欣作品。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流浪的地球》,《瘋狂的外星人》改編自《鄉村教師》。
首先,我要再次為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誕生擊節叫好。我像一個忠實的科幻迷那樣,大年初一就直奔影院觀影,而后向周圍人強力“安利”,再掃蕩了第一天的影評,感覺有數了,忍不住興奮地給劉慈欣發短信,“《流浪地球》,成了!”面對密集的《流浪地球》影評,本文不再贅述它的成功,也不敢妄議并不掌握的科技細節。僅想從文學的角度,闡釋劉慈欣文本內里的精神氣質,尋找“劉慈欣”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劉慈欣作品釋放出巨大的吸引力,吸引了眾多的電影投資者的傾慕。而讀過原著的人都會發現,兩部改編作品,都沒有緊貼原著。《流浪地球》相對貼近,在故事的緣起上,完全忠實于原作。這正是這部電影最大的致勝之處。像大多數中國讀者、包括許多的國外讀者一樣,接觸劉慈欣,首先是折服于他凌駕于宇宙之上的、宏闊驚人的想象力。但在故事的走向上,《流浪地球》則完全脫離了原著。《瘋狂的外星人》更是如此,電影僅僅借助了《鄉村教師》的科幻創意——外星高級文明觸探地球文明,之后則完全進入寧浩式的“瘋狂”故事。很多觀影的科幻迷慨嘆,這也能叫“改編自劉慈欣作品”?
同時,《流浪地球》的大片光彩讓《瘋狂的外星人》看似小成本實則成本并不低的制作顯得暗淡。《流浪地球》的第二個亮點,是“中國式”的直面災難的新意。故事演進走向了英雄的拯救,這是大片的套路,但導演郭帆的處理是以平民英雄取代了好萊塢式英雄,以群體聚力自救取代了孤膽英雄單打獨斗;故事大打情感牌,這也是大片的套路,但郭帆的處理更令人動容,且以純粹的親情和“地球村”視角的人類情,取代了好萊塢式的無處不在的愛情。
有趣的是,細細思量,從闡釋劉慈欣作品的內在“精神”上,《流浪地球》以非劉慈欣式的精神氣質勝出,《瘋狂的外星人》卻更貼近劉慈欣的精神氣質。小說原著《流浪的地球》是一個科幻架構宏偉而篇幅密集緊湊的中篇,通篇以極為冷靜甚至冷酷的語氣進行敘事(這招致許多人評論,劉慈欣的語言太差,原著太難看)。人類經年累月遭受極致災難后,“情感”已經變為“生存”之外可有可無的奢侈品。親情淡漠、愛情淡漠,人類最美的情感之花雖然還勉力維系,但已變為“塑料花”。人類之間也失去信任,甚至不信任為全人類做出科學決策的“智者”、“拯救者”。原著中最為冷酷的情節,就在于人類在循環的恐懼折磨下瀕臨崩潰,再次逃過一劫后,竟僥幸地認為這一切“計劃”是“智者”們的錯誤判斷,甚至是陰謀。故事的終了,科學家、決策者們被人群驅趕,裸露于冰原冰凍而死。在人們認為自己終于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時,預言中的災難真實降臨了。顯然,從這置于絕望以祈望人類思索的科幻氣質上,《流浪地球》已經遠離了《流浪的地球》。
反觀《瘋狂的外星人》,寧浩似乎只讓故事的發生借助了原著《鄉村教師》,之后便一路荒誕演繹,段子、包袱,俯仰皆是。雖然這個故事完全源自寧浩的“創造”,但結尾卻在精神上悄然回歸了原著。《鄉村教師》與《瘋狂的外星人》結局一樣,優越到甚至有些跋扈的外星人認可了地球文明,保留了地球文明的“生存權”。“認可”的方式也相似,同樣充滿了荒誕感:《鄉村教師》中,是一位寂寂無名、落魄困窘、重病纏身的鄉村教師與他的一群不能參悟但認真背誦“牛頓第三定律”的村小學生,無意間充當了整個地球文明與外星高級文明接觸的使者與地球命運的拯救者。《瘋狂的外星人》中,則是耍猴的和賣酒的兩個市井小人物,同樣的寂寂無名,同樣的生活困窘,同樣歪打正著地充當了地球文明與外星高級文明接觸的使者與地球命運的拯救者。他們將憤怒至極的外星人化解在中國美酒的壇子里,且用電影中的原話講,“泡透了”,達成了部分的“文明認同”。
生命渺小,面對命運常常充滿荒誕感;可能存在的文明強大,想象中同樣充滿荒誕感。穿越種種“大”與“小”的差異制造的荒誕感,嘗試叩問并尋找文明的認同感、歸屬感,正是劉慈欣不少作品中反復言說的精神內里。因此,換個文學的角度,闡釋劉慈欣文本內里的精神氣質,應該是電影改編本之外,劉慈欣的另一種“打開”方式。劉慈欣的作品是層次豐富的富礦,瑰偉攝人的科學幻想之內,蘊藏著主體精神層面屬于“科幻”的深切思索和屬于“文學”的深深的悲憫。探討劉慈欣的文字選擇,也不應簡單地因理工科出身而貼個“業余”的標簽。劉慈欣文字的內里裝著古典詩學,是對因跨專業而更見執著的文學之愛。談及此,安利劉慈欣的一部短篇小說《詩云》,小說中,囂張跋扈的外星文明頗具喜感地臣服于低級“蟲蟲”——人類抒發個體情感的絢麗詩歌之中。
跳出電影《流浪地球》,“劉慈欣”還有多種“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