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首先要愛文化 愛文化從傳統節日開始
一
現在很多“洋節”大行其道,很多年輕人對外來節日的了解甚至多過本土的傳統節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西方的文化輸出戰略、我們自己的文化態度、經濟態度和教育態度四個方面。偶像文化推波助瀾,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西方式教育一家獨大,這些都為西方文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土壤,洋節獲得了合法性、合理性,自然就乘勢而入,并大行其道。
特別是留學風,多少孩子成長在外國,學習在外國,當然也就“節日”在外國,回來之后,西方節日就成為他們的情感寄托。
“留學”首先要“學留”,把自己的文化先留住,再留學。換句話說,留學應該是在扎下本土文化根之后,在形成自己的認知方式、價值觀、行為模式、學術范式之后,換句話說,先認親爹,再認干爹,先吃娘奶,再吃洋奶,這樣孩子的生命系統就會健康,免疫系統、修復系統就會健康。如果孩子本土的感受力、判斷力、行動力、持久力、反省力沒有形成,兩套認知方式、價值觀、行為模式、學術范式就會在孩子內心形成混亂,互相干擾。
當然,這就要求主導教育的人先弄明白,何為源,何為流,何為本,何為末。既然我們降生到中國,我們的基因就是“中國”。就像莊稼長在土里,魚生活在水里,一個是土性,一個是水性。這種生命基因體現在文化上,就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標識、命脈、精髓。
在這里,我們要處理好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的關系。原則是,一定要把根留住,把源頭護住。小麥一定要落土,水稻一定要入水,鳥兒一定要升空,魚兒一定要歸流。我們的祖先引進佛教文化,前提是有助于鞏固孝悌文化,結果,佛教文化和孝悌教育文化雙贏。當儒家文化發展到心學,儒釋道三家已經不可分。但中國文化的道統之根沒有變,天人合一的學統之源沒有變,孝悌文化的根脈沒有變。這是一種吸和收的關系,而非變和換的關系。
《大學》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要想從根本上改變洋節以壓倒性之勢進入的局面,就得從根本上轉變我們的態度。
黨和國家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已經從根本上著手解決。十幾年前,中宣部就啟動了“我們的節日”工程。6年前,央視以破冰之勢拍了八集《中國年俗》。5年前,開拍540集體量的史詩性紀錄片《記住鄉愁》,目前已經播出260集,百姓額手稱慶。
二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在我看來,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標識之一,就是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之一。
節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卻是優雅化了的一部分,精致化了的一部分,精神化了的一部分,詩化了的一部分。它改變了生活節奏,豐富了生活,美化了生活,提升了生活。
《農歷》2010年10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2016年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再版,在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選中,60位評委投票,最后一輪得票第七,有人說,《農歷》是“中國符號”。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農歷》首版8年來,每年一次重印,說明這個選題是對的。我常說,《農歷》的寫作,就是一個作家的愛國主義行動,一個人不愛自己的文化,要說愛國,是需要考量一番的。
從另一方面來講,說明讀者越來越重視傳統節日。前年由中央電視臺總編室根據《農歷》改編的動漫《六月說過年》,在央視重大宣傳平臺“一號線上”推出后,一時成為新聞熱點,第二年重播,現在已經被不少幼兒園和中小學作為視頻教材。
而我和國際中文頻道聯手,也是《農歷》的緣分。由此,我以文字統籌的身份從八集大型紀錄片《中國年俗》開始合作。因為播出反響強烈,第二年啟動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我又被制片人邀請擔任文字統籌。不想首兩季播出空前成功,節目也被擴至540集。目前,節目已播出260集,觀眾達到近100億人次,被譽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接地氣的精品力作,已經摘得近10項全國性大獎,包括中國電視最高獎項“星光獎”。
《記住鄉愁》中,相當內容就是傳統節日,不少節目都是以傳統節日作骨架的,特別是少數民族部分,傳統節日不但是其精神載體,還是其文化符號,尤其是其識別符號。
推而廣之,正好可見中華傳統節日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和角色。傳統節日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載體系統,也是符號系統,更是識別系統。打個比方,如果傳統文化是承載智慧的書本,那么傳統節日就是承載智慧的課堂。課堂沒有了,書本也就束之高閣了。《農歷》中,五月和六月雖然沒有接受專業教育的條件,但是有儀式性傳統節日在,教育的核心部分就在習習如風的節俗和儀式中得以熏染和傳承。
中國文化講究化文成俗,文化只有約定成俗,成為風尚,成為具有儀式感的國民行為習慣,才能傳之久遠。而傳統節日正是文化的俗成部分,習成、儀成部分。錦繡中華一旦錦沒有了,繡將無處著附。正如土壤沒有了,再好的種子也將無用。關于這一點,我在長篇小說《農歷》的創作談《想寫一部吉祥之書》里,通過經典教育和民間教育的關系,展開講過。
今年,由拙著改編的同名電影《農歷》將由北京谷天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牽頭攝制,相信小說的熒屏化,會讓人類通過中華傳統節日的特有視角和不可替代性價值思考重建心靈故鄉的意義。
三
近些年來,國家對傳統節日日益重視,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首先能給人以安全感、歸屬感、家園感。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持續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我看來,安全感是基礎,沒有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就無從談起。
傳統節日為什么能夠給人提供安全感,一則,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基因般的集體意識,集體意識和個體意識就像大海之于浪花,浪花離開大海,就會蒸發,個體意識離開集體意識,就會恐懼。
而人一旦恐懼,第一,就要向外在世界抓東西以填充內心的恐懼感,占有欲、控制欲和表現欲就隨之到來,一旦滿足不了,人就會抱怨、生氣,之于個人,則會傷害身心健康,之于社會,就會造成動蕩和災難;第二,內心就會焦慮,就會抑郁,現在13%的焦慮比率,背后隱藏著十分可怕的心理危機,許多人自殺都與此有關。
傳統節日之所以能給我們安全感,和古人對它的設計有關。
古人按宇宙節律、生命節律設計節日,節日就像竹子的節,正好是時令和生命的關鍵處,讓人們在緊張的勞作中休息一下,休整一下,給生命充電,任何電器功能再好,如果電沒了,一切功能都無用。就是說,傳統節日,是古人按照宇宙和生命節律做出的科學設計。
大多傳統節日都和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有關,初一和十五居多,而初一和十五正好是陰陽二氣的交匯處,讓人們以過節的方式休息、休整、充電,讓細胞在放松中更新和休整,讓因過度勞累而損傷的生命在安靜中得以修復。
大多傳統節日,都有連根養根的功能。祭祀天地是人和宇宙、大自然進行能量交換;祭祀祖先是人們和祖先進行能量交換。現代心理學證明,人的潛意識是永恒存在的,既然人的潛意識永恒存在,那么祖先的潛意識也應該在,既然祖先的潛意識還在,祭祀就不但是一種懷念,而具有能量交換的意義。
我們知道,沒有根的樹會死掉,沒有源的水會枯掉。在傳統節日中,一族人往往要在祠堂聚會,集體閱讀家譜,集體溫習家訓,集體教育孩子,“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小孩在這種氛圍中長大,就會潔身自好,不敢作奸犯科。
現在,人們教育孩子,往往從效率著眼,卻很少有人從安全感著眼;往往從成功著眼,卻很少有人從不敗著眼。而古人對傳統節日的設計,就用心良苦,正是要讓后代既有效率感,又有安全感,既成功,又不敗。
從幸福感的角度講,傳統節日往往注意禮節性的人情往來,叔伯姑姨要走動,這有利于人心相通感情交流,有利于戰勝冷漠。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冷漠是健康的殺手。城市人患癌比率高于農村,和人心不通人情冷漠不無關系。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傳統節日,文化得以機制性保障性傳承,就像沒有科舉,中華文明的經典傳統就會斷檔,沒有傳統節日,中華文明的民間傳統就會斷檔。近些年,我們在生活中實踐,一個十分焦慮的人,一旦把根連上,焦慮就會緩解;一些叛逆的孩子,一旦把根連上,叛逆就會緩解;一些想入非非的人,一旦把根連上,幻想就會緩解。
傳統節日還具有祝福功能,如果人們一旦認識到傳統節日的祝福性,我們就不用擔心它會衰微。
這一點,《中庸》講得很到位:“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對于古人來說,天地都是人格化的。在《易經》中乾為天,為父,行健;坤為地,為母,勢坤。乾坤運化,產生萬物,因此要尊祭。古人祭天于冬至日,祭地于夏至日。冬至夏至即復姤二卦。冬至一陽生,復卦行令,從這一天開始,整個上半年,天地陽氣回升,是陽氣主宰的時段,冬至祭天,表示時令已到了乾陽主宰的時期。夏至祭地,地代表陰,夏至一陰生,姤卦行令,陰氣一天比一天盛,陽氣漸漸收藏,直到冬至日。古人通過祭天和祭地,提醒人們時令上的陰陽變化,以便更好地安排生產、生活。
宗廟之禮是懷祖先,頌祖德,育后人。近年,國家舉行各種慶典和公祭儀式,就起到了類似的效果。
天壇地壇就是古代祭天祭地的,是中華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平臺。古人認為,如果國家能夠理解并應用好郊、社、禘、嘗之大儀,通過這些神圣的儀式,讓國民內心充滿感恩敬畏,以莊敬之態生產生活做人行事,人心就會得到凈化,社會就會安寧。
四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變化,不少傳統節俗丟失了,一些傳統節俗加入了新的元素。在我看來,風俗的演變是必然,但變的是形式,這就像現代人用電飯鍋蒸米,古人用土灶蒸米一樣,工具性內容肯定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產生變化,但再變,人還是要吃飯,米面、蔬菜、水,這些基本的食物是不會變的。節日也同樣,只要是人,就有安全感的需要,就有懷念的需要,就有祝福的需要,就有親情交流的需要。因此,我是一個傳統節日的樂觀主義者。
即使不少人沒有故土了,回不去了,但也有不少人通過誦讀《農歷》的形式,觀看《中國年俗》的形式,在城里溫習春節,溫習中秋,溫習端午。這幾年在城市興起的年節詩會,也是證明。
現在,每當節日到來,不少朋友圈就轉發我的長篇《農歷》和散文集《還鄉》中的篇章,編發這些文章的媒介點擊量很高,有一次,《清明不是節日》僅僅點贊就近20萬人次。
還比如,我們銀川有個“尋找安詳小課堂”,每逢節日,十幾家人,或者一個團隊,集體連根養根,效果非常好。
既然傳統節日的目的是為了增強人們的安全感、歸宿感、家園感,那我們就要把節日精神、節日氣氛放大,通過創造節日氣氛,為人們提供“三感”。
我還一直倡議,應該設立中國化的孝節、悌節、忠節、信節、禮節、義節、廉節、恥節,包括民族團結節、環保節,等等。每個節日選擇一個代表性人物,以他們的生日設節,借之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
我已經長達10年建議把春晚提前或者推后一天,把真正的除夕夜還給百姓,還給祝福,還給懷念,還給親情,還給祭祖。建議把傳統節日的假期再延長一些,我當年在一個小城工作,不過元宵基本不上班,到了銀川,初七就得上班,一下子感覺不適應,感覺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感覺就像有誰一把把我當年那種綿長的享受感、溫馨感、詩意感、生活感、幸福感攔腰折斷了,有一種小孩子正玩在興頭上,被大人拎著衣領提回家的感覺。曾經一度都動過重新調回小城的想法。幸虧我的工作性質讓我不必坐班,還可以自主性地延長這種享受,如果是其他職業,也許真就調回去了。我有幾位好朋友,我曾經動員他們調到銀川,他們不來,說他們喜歡小城的那種節奏,喜歡整整一個正月唱大戲看大戲的詩性生活。當然,春節長假不可能放到元宵,但至少可以再延長兩天,從社會管理的角度講,也可以緩解交通壓力,拉動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