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考工記”展覽呈現中法手工之美
創世 王建中 作
羽化 奈莉·薩尼耶 作
紙盾 羅倫·諾格 作
圓禪凳 陳玉樹 作
腰扇 王健 作
郁金香酒杯 羅蘭·達拉斯佩 作
無盡 納撒尼爾·勒·貝爾 作
鳥語花香 畢六福 作
千浪卷雪系列 朱炳仁 作
在中法建交55周年之際,1月11日,“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受法國文化部授權從事法國手工藝對外推廣的HEART&crafts公司共同主辦,以中法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創新為主線,邀請了11位中國國家級手工藝大師、非遺傳承人、知名藝術家和15位法國知名手工藝大師共同參與,共展出作品180余件(套),涉及陶瓷、玻璃、金屬鍛造、麥稈編織、榫卯、皮革、皮影、玳瑁、羽毛、折扇、折傘、褶裥、全形拓、凹版照片術、木版水印等。
在距今2500年前的中國,有一本書叫《考工記》,書中有云:“知得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這本書不僅記載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陶瓷、打磨等六大類、30個工種的詳細內容,而且給“工匠”下了一個定義——他們是“圣人所創造之物的記錄者和傳承者”。如今,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現代機器的廣泛應用,在解放人類雙手、延伸人類智力的同時,也讓人們前所未有地意識到帶有鮮明個性特征和民族情感的手工藝品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巨大魅力。“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展覽就是對工匠精神的一次直觀而具象的闡釋。據介紹,此次展覽所邀請的藝術家,或技藝源于家族傳承,或師從名門,都有著數十年的積累和磨礪,承得技藝精髓。他們的作品或于工藝、或于形制、或于材料,自覺融入當代的氣息,因此既具有傳統的根基,又帶有當代的審美,由此呈現出傳統手工藝的當代活性。
此次展覽共分為5個單元,以中法手工藝術家作品共存一個空間的展陳形式,分置于各單元之中,為對話營造空間:
在第一單元“大美日常”中,藝術家們用自己的雙手為各種各樣的材料賦予生命,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甘而可、克里斯蒂安·博內特、羅蘭·達拉斯佩和塞爾吉·阿莫魯索以使用貴重材料(如漆、銀、玳瑁和稀有皮革)聞名,他們熟知這些材料的特性,因而可以縮小藝術與工藝品之間的界限,創作出獨樹一幟的作品,在突出個性特點的同時注重其實用功能。
第二單元為“重塑空間”。工匠們打破了藝術品與功能性物品之間的藩籬,創造出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新領域。他們結合豐富的材料和形狀的復雜性,以天賦和靈巧演繹出一個個意想不到的命題,創造出許多充滿想象力的物件。
除去對技術的嫻熟掌握和對介質的深入了解外,藝術家們還與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建立了有啟發性的對話,如水與雨、氣與風、火與太陽、大地與粘土,等等。這在第三單元“對話五行”中得到充分展示。藝術家們謙卑地觀察自然,試驗不同工藝,嘗試他人未嘗之事。他們自己發明工具,不斷完善或摧毀那些沒有達到最高水平的作品,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努力重現神話。
第四單元是“造法自然”。自然是許多精美工藝品的核心,也是羽毛或皮革雕塑家、稻草鑲嵌藝術家、木制家具工匠作品中最重要的靈感來源。 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對話,他們創造了一個充滿魅力、情感和幻想的世界。
此次展覽揭示了手工藝的無限多樣性,與此同時也展示了技術和材料在不同藝術品身上產生的相互輝映。在第五單元“平面洞天”中,藝術家們以不同的方式和視角賦予雕刻、印刷以新的生命。從浮雕紙張到照片凹版術,從紋章雕刻到手工墻紙,從木版水印到傳拓……藝術家們重新審視古老的技術,將它們應用于新的主張,在全新的維度中為參觀者提供新的藝術體驗。
中法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也都高度重視古老技藝的保護與創新。主辦方表示,這場大國工匠之間的藝術交流對話,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盛事,必將為促進兩國人民的深入了解和深厚友誼作出新的貢獻。
展覽將持續至3月17日。
(中方圖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供圖,外方圖片由Eric Chenal_HEART&crafts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