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網絡小說的“電視化”加工是電視劇創作者應盡之責
根據同名網絡小說改編的古裝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近日熱播,講述鐘鳴鼎食之家的庶出女孩明蘭的奮斗故事。電視劇對原作的改動頗為引人注意。
如果說把原作中虛構的朝代“大周”落在北宋,是自《甄嬛傳》 《瑯琊榜》就慣用的改編手法,那么舍棄原作中的穿越元素則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原作中明蘭本是現代社會的一名公務員,因一場災難穿越到古代,和大多數穿越小說一樣,她一面從現代人的價值觀、女性觀、婚姻觀等出發,將古代的男尊女卑、嫡庶分明、禮教森嚴等“弊病”作為“他者”進行打量、調侃,一面又以全知全能的優越條件,將自身嵌入游戲規則,在各種斗爭中遙遙領先。電視劇摒棄穿越元素,不僅要承擔冒犯大批原作讀者的風險,還意味著要在如何讓人物生活在宋代上花不少心思。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對網絡小說進行較大改動再搬上熒屏的做法不少。如講述宋仁宗朝公主與內侍愛情悲劇的作品《孤城閉》 ,改編后主要表現宋仁宗“治國如執秤”的艱辛歷程,而公主的悲劇只是其付出的代價之一,主人公的改換給原作讀者帶來不小的沖擊;講述民國戲曲名伶戲夢人生的作品《鬢邊不是海棠紅》 ,改編后主人公放下一己悲歡愛憎,投身抗戰,引發原作讀者吐槽:“好好一個名伶故事,要拍成抗日神劇了。 ”原作讀者的不滿可以理解。但筆者以為,此類改編不僅是電視劇創作者對有關部門相關政策、倡導的主動應對,也是向自身職責、專業性的回歸。
穿越小說是網絡作者從自身出發,為滿足欲望、迎合快感而生發的類型。穿越主人公置身某一歷史場景,像游戲玩家一樣根據已知攻略打怪升級,令讀者獲得“爽”的閱讀體驗。網絡小說改編初期,將穿越等原生于網絡媒介的元素不加修飾直接搬上熒屏,作為公共媒介,放棄理性維度與審美導向,有意放大個體欲望,營造“爽”的觀劇體驗,其實并不恰當。
由于非專業創作等原因,一些網絡作者并不具備將個體欲望進行藝術提煉,最終上升至人性思考,并將查閱資料所得歷史素材與人物、情節有機融合的才能,這是穿越主人公走進歷史而不肯融入歷史,只是旁觀歷史、投機歷史的根源所在,彌補這一不足,正是專業創作者應當有所作為之處。
毋庸置疑,網絡小說的創造力、想象力、生產能力足以為電視劇提供豐厚的創作資源,但就如同電視劇不能照搬新聞報道,也不能直接挪用話劇、戲曲等舞臺藝術一樣,從網絡媒介取材,無論那部作品有多高的人氣、多好的口碑,仍然只是“素材” ,創作者必須對其進行符合電視媒介的深加工,令其“電視化” ,才能呈現給觀眾。前文所述《知否》等電視劇作品,無論其對網絡小說的改動能否盡如人意,創作者都是在有意識地履行這一職責。
什么是符合電視媒介的深加工?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站前不久發布了2018年度彈幕詞,其中名列第一的是—— “真實” 。網友看到一個打動他們的情節,一般喜歡這樣表述:“過于真實了! ”由此可見,即使是沉浸于虛擬空間的觀眾,對于“真實”依然有著敏銳的判斷與深層的需求。美國編劇羅伯特·麥基在其研究影視創作規律的論著《故事》中談到藝術家的社會責任,他說:“我們只有一個責任:講真話或曰揭示真理。 ”如果一些網絡小說的創作意在逃避現實,那么電視劇的職責就是讓作品成長、成熟,引領讀者、觀眾去面對現實,讓他們看到,他們試圖以網絡小說、影視作品逃避現實,同時又渴望在其中遇見現實。
什么是“講真話” ?劉和平在創作《大明王朝1566》時,“讓筆下的每個人都承受歷史” ,所以觀眾看過這部作品后會說,嚴嵩不是一個“奸臣” ,他有血有肉,也有自己的苦衷,這樣一個人也對我們的生命有所觸動。至于穿越小說,其電視劇改編要“講真話” ,也許就是告訴觀眾,沒有人能在歷史中“遙遙領先” ,沒有人能既享受著生活在某個時代的好處,又不為時代的洪流所裹挾。想要走近歷史,就踏踏實實去做歷史中的一個人,體驗不同歷史背景、社會環境下截然不同的情感與人生,而非在不同時代永遠重復著相同的橋段與套路,這或許是帶領一些受限于“瑪麗蘇”“打怪升級”模式的讀者、觀眾走向多元、真實審美體驗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