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柏田《中國往事》系列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
研討會現場
1月8日,趙柏田《中國往事》系列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會議由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辦公室、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長江文藝出版社和寧波市文聯共同主辦。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長江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義國,湖北省出版局二級巡視員、出版管理處處長周鳳榮,寧波市文聯黨組書記王曉勇等出席會議。會議由長江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黃嗣主持。
“中國往事”系列是趙柏田積十年之功,對近現代經濟、文化和革命主題的一次全方位非虛構寫作,作品寫的是1905年至1949年革命戰爭年代里的一場場精英的聚會,講述的是那個遽變年代里最優秀的靈魂的故事:革命者、政治家、知識分子、學者、商人、江湖中人、草根和勞工階級皆在其中。全書共120萬字,三卷四冊,分別為:《民初氣象:變亂之年的暴力、陰謀與愛情》、《月照青苔:20世紀南方文人生活小史》、《槍炮與貨幣:民國金融家沉浮錄》(上、下)。這個以現代性轉型視角重述中國近現代史的系列作品,也是作家對講好中國故事的一次自覺擔當。
“自晚明一直到現代,從文人生活到金融、經濟生活,這樣一個江南背景下的書寫,是極有意思的。”李敬澤談到,現代性目光下對“中國往事”的考量與書寫,是這個系列作品的主軸。近些年來,大眾史學的寫作,構成了文學和歷史的中間地帶,這一寫作方式成為這個時代特有的大眾感受歷史、認識時代、推敲自我的一種途徑,它的可能性,它在文體上、寫作上的倫理和意義,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而趙柏田作為一個作家,對第一手經驗的關切,使他能夠重新賦予將要被遺忘或者已經沉睡的歷史材料鮮活的生命,恢復人們對歷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感受。
“《中國往事》體現了趙柏田對社會變革的敏感,以及對歷史探究的一份激情,他選擇了中國最混亂的歷史階段去探究,這是對歷史的反思,對思想的建構,對時代的穿透?!薄度嗣裎膶W》主編施戰軍說到。
“這套書是作者以人生視角致力于在大歷史與小歷史的切合點上,抓住一些富有包蘊性的片段,反映時代,描述歷史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可謂別開生面?!?在評論家吳秉杰看來,《中國往事》把歷史與人生裹于其中,打破了歷史書寫的刻板面貌,也拓展了文學敘事的領域,給歷史和文學兩方面都提供了新的內涵和活力。
評論家賀紹俊從文體的角度肯定了作品的價值。他認為,趙柏田以細節入手,想象歷史,實際上是以一種小說的方式在講述歷史,細節是他想象歷史和虛構的一個原點。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認為,近代中國一百年來的歷史寫作的失敗,就在于過分重視所謂的歷史事實,忽視了需要想象和邏輯去填補的歷史鏈條,而《中國往事》系列接續了《史記》的傳統,回到了中國歷史學的強大傳統,是中國歷史學寫作的正宗筆法,這一系列和作者之前的長篇小說《赫德的情人》,都貫穿著 “大歷史觀”。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楊早認為,趙柏田用他在文學和歷史之間幾乎沒有縫隙的對接,證明了他是歷史寫作的一位重要作家。就這個系列中的《槍炮與貨幣》而言,這種通過對一個時代經濟生活的全方位書寫來揭示歷史邏輯的大體量作品,在當代文學中可能還是空缺。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敬文東從語言的角度探討了趙柏田寫作的意義,認為作品找回了漢語的言和義的本性,賦予其滄桑性和悲憫,恢復了母語的尊嚴。中國作協創研部副研究員王清輝對此也深有共鳴:“《中國往事》系列在語言、文體方面個性鮮明,作者放棄了宏大的敘事方式,而是選擇了樸素的帶有個體溫度和情緒的生命,由此來呈現一個民族精神的種種面貌?!?/p>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邱志杰談到,趙柏田寫下的是一種充滿著性格和體驗的歷史,從《南華錄》所寫的項元汴們生活的晚明一直到近現代,他一直在書寫中國人的心靈地圖,進行著心靈和事件的雙重塑造。
《中國青年報》記者張彥武特別認同趙柏田所秉持的嚴謹治學態度,他認為,文史跨界的寫作方式帶來全新的文學寫作視角,書中的很多細節也體現出作者對歷史學家研究成果的尊重,這種虛心的態度特別值得推崇。
趙柏田長期致力于思想史及近現代知識分子研究,把田野調查和非虛構寫作融于筆端,呈現出知性與詩意交織的獨特風格。出版有“晚清系列”《赫德的情人》《買辦的女兒》《帝國的迷津》,“明朝系列”《南華錄》《巖中花樹》《明朝四季》,另結集有《萬鏡樓》《私家地理課》《讓良知自由》《掃煙囪的男孩》《雙重火焰》《時光無涯》《我們居住的年代》等。他在答謝致辭中引述了黃宗羲的 “一堂師友,冷風熱血,洗滌乾坤”來形容自己的心緒。他表示,出生于1969年的自己經歷了改革開放四十年這一與我們關系最近的現代性的轉型,這使他的寫作不僅沒有脫離當下語境,還與這個世界持續發生著關聯,而這正是寫作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