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與期待中的藝術躍遷
我以為,如何產生社會轉型時代的偉大藝術作品,亟需對當前文藝發展的生態、心態和形態進行根本性的理論思考,對諸多深層問題展開哲學層面的索解。我們只有自覺轉換坐標系,以更加前瞻的眼光、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高遠的歷史縱深和更加超越性的價值尺度把握當代文藝發展的格局、脈動和趨向,才能真正喚醒歷史的記憶、穿透現實的迷茫、眺望未來的風景,才能推動中華民族躍上新的審美高度,開顯別具面目的美學景觀,鑄就無愧于偉大民族和偉大時代的精神豐碑。
第一,回歸藝術本體。在人類精神所包含的認知、信仰和審美三維結構中,藝術是精神感受性的制作、外化和呈現,是追求生命超越性的獨特方式和路徑,具有超感官、超生活、超技術、超邏輯、超理性、超概念等精神品性。任何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根植于這種審美本體、本源、本質。當代藝術發展在社會轉型、主體異化、技術碾軋、消費侵蝕等力量的撕扯下,一定程度上呈現出對審美本體的疏離、顛覆、逃逸和遮蔽,表現出泛技術化、泛生活化、泛感官化、泛概念化、泛社會化、泛形式化等趨向,偏離了偉大藝術生成的精神脈絡和價值軸心。因此,要繁榮發展藝術,應對危機和挑戰,我們必須回歸和重建藝術本體,以審美感受的方式揭示人們內心深處如大海波濤般的脈動,激發人們內心深處如沉默大山般的巨大能量,滋潤人們內心深處如荒漠之于泉水般的心靈渴望,點燃人們內心深處暗夜迷霧中希冀的火光。
第二,引入未來價值向度。藝術是點燃了的生命理想,是以藝術語言在精神層面對未來的價值構建。從哲學上看,人工智能是人類前所未有的存在論革命和價值論轉型,是人類總體價值體系的裂解和重建。它昭示著人類發展一種新的未來視域:歷史經驗失靈,傳統確證失效,主體地位失衡,一切皆可改變,但不知引向何方。人類的藝術形態也將發生全新的轉變。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參照系要足夠大,視野要足夠開闊,目光要足夠長遠。只有著眼人類命運、世界文明格局、歷史發展進程和未來愿景,我們才會有新的希望。未來不但是迎面涌來的河流,而且是我們正在耕耘的田野,只有主動把未來的尺度引入今天的現實,才能準確定位我們所處的位置,正確判斷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向一切可能性、復雜性和神秘性堅定掘進前行。
第三,期待一種新的藝術形態的育成。種種跡象表明,我們今天正處于人類精神大變革的前夜,新的文化形態和藝術形態正處于孕育之中,雖然面目不清,卻風神可感,氣息逼人。在人類文化歷經前語言時代、語言時代、文字時代、視聽時代之后,人類正期待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和景觀。當前,腦科學、量子計算、基因編輯、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迅猛發展的現代科技,正在推動藝術格局的迅速演變和新的藝術形態生成,形態各異的網絡藝術、數字藝術、虛擬藝術、融合藝術、生物藝術、奇點藝術正向我們展示誘人而迷茫的圖景。可以預見,未來偉大的藝術高峰一定不是傳統藝術形態下高峰的重新隆起,而是新的藝術形態和格局下的巔峰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