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夫:與民族命運休戚與共
音樂家(布面油彩)
菊花(紅瓶之二)(布面油彩)
木帆船圖(紙本水彩)
想象畫(紙本水彩)
爪木飛鷹(紙本水墨、鉛筆)
12月12日,“人中奇逸——李鐵夫藝術精品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由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省美協(xié)、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北京畫院聯(lián)合主辦,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共同承辦。作為北京畫院2018年的“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家系列展”收官之作,此次展覽全面呈現(xiàn)了李鐵夫創(chuàng)作的油畫、水彩、國畫、書法等各個藝術門類,匯聚廣東省三家藝術機構所珍藏的李鐵夫藝術精品73件套。
在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上,李鐵夫曾被孫中山贊為“東亞畫壇第一巨擘”。李鐵夫不但是迄今為止人們所知道的最早到海外學習西方藝術的中國人,還是同盟會的元老、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qū)。李鐵夫曾言:“平生兩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藝術。” 李鐵夫終身未娶,孑然一身,一生經(jīng)歷充滿了傳奇色彩,也給后人留下無數(shù)的謎團。他青年時期便赴北美謀生、求學,曾在海外生活40年之久;他曾追隨美國藝術大師薩金特、威廉·切斯等人學習,在美國藝壇取得傲人成績;他曾組織開辦華僑電影公司,并自任導演為宣傳民主革命進行募捐。
回國后的李鐵夫經(jīng)歷多次輾轉(zhuǎn)流離,宏圖難展,惟有寄情于藝術創(chuàng)作。新中國成立后,已經(jīng)81歲高齡的他在人民政府邀請下,欣然從香港回到廣州,為廣東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著自己最后的力量。李鐵夫豐富而卓越的藝術成就,以及坎坷而傳奇的人生經(jīng)歷,堪稱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人中奇逸”。
1952年,李鐵夫在廣州去世,早在生前他便表示要將自己身邊的美術作品與遺物全部捐贈給國家,這部分作品由其生前供職的華南文學藝術學院保存,后來該學院并入廣州美術學院,由此廣州美術學院也成為當今集藏李鐵夫作品最完善的藝術機構。此次精品展便是以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所藏的李鐵夫捐贈作品為基礎,同時系統(tǒng)梳理國內(nèi)官方機構所藏的李鐵夫藝術精品。
本次展覽依據(jù)李鐵夫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人生軌跡分為三大主題板塊。第一板塊“油畫創(chuàng)作與革命時刻”,集中展示了李鐵夫在海外的革命經(jīng)歷與歸國前后的油畫創(chuàng)作,如《音樂家像》《畫家馮鋼百像》等堪稱中國油畫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都在展覽中與公眾見面。第二板塊“水彩寫生與動亂萍蹤”重點梳理了李鐵夫歸國后輾轉(zhuǎn)多地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根據(jù)自然寫生所繪制的水彩作品。第三板塊“書畫言志與隱喻象征”則意在突出藝術家于中國傳統(tǒng)水墨領域所進行的探索,尤其是鷹、虎等題材的水墨作品,集中反映了李鐵夫的耿介性格與關心國家命運的責任感,在展覽中尤為引人關注。
展覽還專門設置了兩個獨立單元向公眾講述李鐵夫暮年歸國后的主要人生經(jīng)歷和藝術主張:“李鐵夫與廣州美術學院”詳細講述李鐵夫與廣州美術學院的淵源,以及李鐵夫?qū)τ趶V州美術學院油畫教學的諸多貢獻。“李鐵夫與齊白石”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鐵夫?qū)τ谒囆g創(chuàng)作的追求。齊白石與李鐵夫兩位藝術大師雖然在生前并沒有交集,但是李鐵夫卻對齊白石的藝術極為推崇,在藝術觀念上兩人也有頗多不謀而合之處。在早年的文獻中,還曾出現(xiàn)過“北齊南李”的說法。
一直以來,我們對于李鐵夫藝術創(chuàng)作風格及成就的認識過于片面化、碎片化。我們都知道李鐵夫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但是卻沒有太多機會欣賞到他的藝術原作,對于藝術家的學術研究更是無從談起。此次展覽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李鐵夫作品首次集中走出廣東,在首都北京進行展覽。這無疑會為業(yè)內(nèi)學者和社會公眾提供一次全面認識、重新理解李鐵夫藝術價值的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