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之南望海潮 ——中國作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采訪活動第四團舉行座談會
12月5日,中國作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采訪活動第四團為期一周的采訪在海南昌江落下帷幕,此次采訪活動由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任團長,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魯敏任副團長。這不僅是本次主題采訪活動的最后一站,也為中國作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采訪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座談會由魯敏主持,30余名團員參加。
李敬澤在團旗上簽名
“改革開放不僅與中華民族密切相關,更與我們每一個人緊密相連。改革開放塑造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在這莊嚴的時刻,以歷史的眼光關注現實、思考未來是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李敬澤認為,通過領略海南30年來的滄桑巨變,清晰地認識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能夠使大家更清楚地認識現實和未來。中國作協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采訪活動意義重大、成績顯著,采訪活動不僅體現了作家們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的志向,同時在系列采訪過程中也充分鍛煉了“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四力”是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對宣傳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同樣也適用于廣大作家。
海南作協主席孔見表示,中國改革開放40年和海南建省30年,這兩件重大事件的重疊對海南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他作為土生土長的海南人,切實感受到了30年來海南在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生態保護上突飛猛進的變化。
座談會合影留念
座談會上,采訪團的成員們就此次采訪活動的心得體會進行暢談交流。“來到三沙,我感受到了只有國家的富強才有軍隊的強大”,作為一名軍人,作家李西岳感到無比自豪,他表示將用手中的筆去記錄和歌頌守島的軍民們;天津作家王松在文昌航天發射基地看到了產自家鄉的長征火箭,他表示將寫一部長篇小說,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融合進去;寧夏作家李進祥對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村變化感觸良多,他說自己出生于農村,這次海南之行讓他看到了農村的新變化,他有責任和義務把農村題材的作品寫好;甘肅作家剛杰?索木東同時也是藏族文學、藏族作家漢語作品的一名整理者,他說以往是從書上讀到社會的變化,此行打開了他的視野,他將努力在新時代寫好自己的作品。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包宏烈談到,從今年7月16日起,中國作協先后組成4個采訪團分赴多地,圍繞對外開放和經濟特區建設、邊疆民族地區新變化、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重大科技創新成就等主題進行采訪。采訪活動既是生動的社會實踐,也是深入的國情調研,作家們不僅親身感受了改革開放40年來神州大地滄海桑田的變化,也獲得了寶貴而豐沛的創作資源。
團員們在昌江核電站聽講解
昌江核電站合影留念
此次采訪活動深入海南的海口、文昌、三沙、昌江等地,團員們實地感受到海南經濟特區在新型工業、熱帶農業、現代服務業以及航天、交通、電力、通信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家們表示,要把采訪的實踐變成優美的文字,把自己的選題寫好、寫透,創作出觸動人性、打動人心的好作品。
(攝影: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