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專家把脈天津戲劇創作
為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天津戲劇創作成果,由天津文聯、天津劇協主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天津市戲劇創作成果巡禮暨海河戲劇發展論壇” 10月23日在天津舉辦。此次論壇通過邀請國內知名專家,采取“一對一”的方法,即由一位熟悉天津戲劇院團和戲劇創作成果的專家針對一家戲劇院團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重點創作劇目進行巡禮回顧,為戲劇院團的發展和戲劇創作厘清思路和發展方向。
創建于1984年的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經過30多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京劇領域的一塊藝術高地。中國劇協秘書長崔偉將該團的成功經驗總結為“傳承的扎扎實實,創造的有聲有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孟廣祿為代表的藝術家遵循京劇精神和京劇傳統,在繼承傳統京劇流派的藝術特色方面,扎扎實實;二是與時俱進,積極吸收現代精神,既創作出《鄭和》等新作品,也改編整理了《韓玉娘》等作品,在京劇的創新方面進行了可貴的探索。他談到,戲曲人才如何培養是當今戲曲傳承發展的一大難題。天津市青年京劇團開創并堅持“向大師求藝”以及“百日集訓”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京劇新人,對其他戲曲院團具有借鑒意義。
成立于1951年的天津人民藝術劇院藝術底蘊深厚,是話劇創作的重鎮。改革開放40年來,據不完全統計,上演了100多出話劇,不少作品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反響,甚至成為話劇舞臺上的經典。在回顧劇院近40年創作歷程的基礎上,南開大學教授李錫龍表示,劇本,一劇之本,20世紀90年代以來,劇本的核心作用在戲劇領域受到輕視,很多人只知道這出戲是誰演的,是誰導的,卻不知道它的編劇是誰。他期待未來天津人藝在原創劇目的創作上重視劇本的核心作用,注重劇本文學性的打磨和鉆研。“劇本能夠在文學史、戲劇史上立得住,演出就能夠在話劇藝術史、演出史上站起來,這是作品成為不朽的藝術經典的一個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