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祖國存照 為時代喝彩 ——航拍中國攝影圖片展側記
十幾位小攝影師在展覽現場抓取鏡頭。季春紅攝/光明圖片
10月2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攝影周在中華世紀壇開幕。作為本屆北京國際攝影周的特展,由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光明網聯合主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主流媒體航拍中國攝影圖片展”也于同日開幕。
參展作品從空中的視角,直觀地反映40年來祖國發生的巨變。作品中既有北上廣深及沿海城市、“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今昔對比,也有事關民生福祉的港珠澳大橋、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的傲然身姿,更有“天眼”望遠鏡、運20首飛等前沿科技成就。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徐祖根說:“從某種程度上講,在地面拍攝受視角的局限,鏡頭語言表達不夠豐富,也不夠完美。無人機航拍角度新穎,畫面壯觀。更重要的是,這些航拍照片和40年前老照片形成強烈而又鮮明的對比,更能讓觀眾直觀地感受到祖國的欣欣向榮,也讓觀眾堅信,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只有走改革開放這條路。”
《九龍江上“大吉他”》的作者蔡文原看了展覽后心情激動:“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太輝煌了!展覽的形式也很好,令人印象深刻。”他為自己的作品能夠登上這樣國家級的展覽平臺感到自豪。
感到自豪的還有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王海英,他也是參展作品《龍騰港珠澳》的作者。“在大橋建設現場,親眼看到一個個巨大的零部件,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國家的強大。可以說,建橋是我的責任,拍橋也是我的責任。”王海英說,“從大橋建設之初到竣工通車,連續拍攝了數萬張照片,為這一超級工程保存一套完整的影像資料,也為后世留下一份珍貴的記憶。”
特展現場,一組以“農耕之變”為主題的照片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黑白歷史照片中的鐮刀飛舞和今天航拍照片中的機械化作業構成強烈對比。
“無人機航拍如同給相機裝上了‘翅膀’。它能讓我們以平常看不到的角度和高度來重新打量這個世界。”《金色泉州灣》作者潘登說:“很開眼界,拍出來的照片看起來也很舒服,尤其是那種一覽無余的感覺。”
除了航拍,裸眼3D技術的運用也為此次展覽增色不少,10幅大型裸眼3D攝影作品令參觀者駐足。“裸眼3D攝影作品就好像在照片里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北京語言大學學生熊月娟語氣中帶著驚喜。
主辦方為這次展覽做了充分的準備。今年1月,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和光明網啟動了“全國主流媒體聚焦改革開放40周年——航拍中國”大型系列攝影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組織航拍采訪,征集了15000余幅作品,最終精選近300幅作品參加展覽。
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執行主席、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主席楊元惺表示:“聯合主流媒體舉辦展覽,就是要通過影像的方式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民族自豪感,激發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發展動力。”